復蘇之爭:“再平衡”標志危機博弈步入直白期
看電視報章上專家分析,總體感覺是美國“保胎”像作秀,中美“同舟”,天下“大平”。而且,不少人斷言這“打胎案”似乎也不大可能“真打”,催生不了什么大規模貿易戰從而真正惡化“中國制造”這輛大車的行程。這是主流觀點,聽來很善意,表述是,“合則雙贏、分則兩敗”。
但顯然,這與筆者的看法不盡相同,因為早在今年三月,我便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是必然會“光臨”的事情,且中國早該預見到這一點,并著手部署保護我國的“經濟領土”問題了。所以順理成章的邏輯便是我在本月16日發表的文章的結論:“保胎”只是自護式麻煩的開始。
此前的21日,,面對新華社記者的提問,盡管英國首相布朗還客氣地表示他“想要一個沒有貿易保護主義的世界”,但與其在今年3月布魯塞爾時“強烈反對”的態度相比,布朗的口氣已經緩和了許多。明白人都知道,一貫看美國臉色行事的英國政府已經看到了奧巴馬的變化,那句“想要”只是“客套話”了。
事實上,奧巴馬的“保胎”步子一經邁出,不僅美國的鋼鐵業、紡織業、造紙業、水泥業等多個行業就開始醞釀向商務部提交申請,同樣要對中國的相關產品征收“雙反”關稅,而且連巴西、阿根廷、德國等也都針對“中國制造”提出了關稅壁壘甚至懲罰性舉措……和看似“岌岌可危”的美元一樣,一輪更像是“圍剿中國制造”的行動好像已經難以避免。
更直接的表述來自本次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上,來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口中。此次,奧巴馬很早便提出把全球經濟再平衡問題納入議程,并在9月20日在接受美國CNN采訪時說:“我們不能回到以前那樣,中國和德國等國賣給我們東西,而我們除了捏著一大把信用卡和房貸,什么也不賣給他們。”而這樣的表述,與此前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關于美國不再愿意做純進口國和消費國,以及要靠“工程技術”而非“金融巫術”再造美國的說辭如出一轍。很明顯,奧巴馬以“新經濟秩序”亮相G20謀劃已久,并非和其夫人獲得什么“最具親和力著裝獎”一樣在作秀。
可見,形勢所迫,利益所系,在這一點“化解美國危機術”的認識上,美國政壇和智囊集團是相當一致的,更何況,他們面對著美國強大的工會力量——中國人可以認為我們中國制造的“便宜貨”便宜了美國人,而面對就業和生存壓力,美國工人似乎并不這樣想。面對劇烈下跌的民望,奧巴馬絕不會也絕不敢像中國地方政府和房地產界的“地王”一樣,漠視洶涌的民意。
僅僅觀察這些,我們便已經可以推測到本次G20峰會上美國主張塑造的“新經濟秩序”為何物了。只不過,面對全球央行的“宏觀經濟學行動”帶來的“印鈔化復蘇”,各國政府的高管們還在為短期的利益糾纏羈絆;只不過,面對自己不斷萎縮的進出口數據以及以扭曲的方式送出去的8000億出口退稅補貼,我們的一些官員還在天真地盼著“美國別那么狠”罷了。
然而,如果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的嚴重畸形格局和廣大勞工低得可憐的薪酬,美國的無情之舉又何嘗不是一種有益的警醒呢?這就和原先被世人崇拜的華爾街一樣,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沒有這場荒誕的“宿醉”讓其吃到苦頭,克魯格曼們又如何會對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以及推出懲罰機制樂此不疲呢?推而廣之,如果不是認識到危機已經不容小打小鬧的凱恩斯式改良,奧巴馬又如何舍得放棄“恐怖平衡”所帶去的美國人一貫的奢華生活模式呢?
所以,在我看來,雖然本次G20峰會的“經濟新秩序”框架未必能達成,但無論如何,其標志著全球危機中的國家博弈已步入新的“利益直白”新階段。這將給中國以及類似的出口依賴性國家帶來巨大的挑戰,但這也算給中國這樣依舊抱殘守缺的經濟改革模式提供了一次“倒逼改革”的機會。至少,冷酷的現實理當讓我們國內的一些人認識到“危墻”何在,以及如何及早動手亡羊補牢的緊迫和必要吧。否則,某些人還真以為“信貸大躍進”帶來的金融房地產泡沫能帶領中國“最早復蘇”。
看吧,馬克思筆下大蕭條時期特有的“奶農倒奶”現象又出現了,這場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顯然還在“待復蘇醬缸”中浸泡著。此時,“最早復蘇”縱為天下所欲,但真正能“最早復蘇”的,卻一定是那些敢于正視經濟規律、勇于放棄短期利益和善于改善民生、聽取民意的經濟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