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說中國沒有素質教育,但我認為中國的孩子能夠會解題不出錯的應試教育,本身就是最好的工程師素質,是最好的工程師素質教育,我們對中國教育的問題需要重新的思考。中國教育的問題筆者認為不在素質還是應試,而是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差別沒有體現,中國沒有精英教育。不能用西方的精英教育PK中國的普及教育搞田忌賽馬式的比較,精英教育所要花費的社會資源是注定這樣的教育不能普及給大眾的。
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首先我們要破除西方給我們的教育思維的洗腦,中國教育問題被西方輿論定義為沒有素質教育,把中國孩子能夠解決難題和穩定不出錯的優秀素質變成所謂的僵死應試教育,把中國孩子的數學能力優秀變成只有應試而沒有創造的典型,這些輿論應當是西方精心包裝的輿論,中國能夠有今天的大發展,能夠成為世界工廠,與人口當中的的數學素質人口的質量是有非常的關系的,我們總有一些聲音說德國孩子的車庫文化,可以在車庫里面有車床,這不過是歷史上高級技術工人的素質,我們制造業電子化和數字化的今天,數學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中國的大規模建設,工程能力也是關鍵的,我們如果做軟件的人都知道,最牛的人常常是可以不出錯少出錯的人!大家出錯的少,整體合作的工程項目帶來的利益增長是成級數的快速增長的。所以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身的提法就是有問題的,對素質和應試的定義本身是不確定的事情,素質的標準現在完全是西方的標準。這些都是素質,甚至我們可以說應試的能力就是一種素質,因為人是要不斷應對考驗的。
西方為什么要這樣的定義呢?原因就是西方要解釋他們的人種和制度的優越,要保持他們的競爭優勢,西方的孩子的數學能力非常差,美國的孩子能夠學好數學的非常少,在普通大眾里面會能夠學好數學的鳳毛麟角,在數字化的時代,發展產業怎么能夠離開數學?產業的競爭力里面國民的數學素質是非常關鍵的競爭因素,而商業和金融更是要有數學。中國在此方面的領先對西方是非常有壓力的。而且我們回顧歷史,當年中國落后西方,中國的發展不及西方的一百年前,中國的數學能力的落后是中國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上千年來中國的進士和翰林們基本不懂數學的,科舉的考試也沒有數學相關的內容,個別的數學成就與社會整體的數學能力是不能比的。因此把這些能力不叫素質叫做應試,本身是有立場的。數學解題能力是一種素質,能夠很好的應對考試,在考試當中發揮最佳水平,也是一種素質,因此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本身就有問題,這個提法是有邏輯欠缺的。
中國與西方的教育不是素質差距,中國的孩子學得苦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是學習的知識量的差別,是內容要求的不同。中國孩子要學習外語,中國的國學等也被壓入了語文教學,如果中國領先孩子不用學習外語,外國孩子必須學習漢語,問題立即就反轉了,對此我寫過《從知識學習的需求看中國素質教育的無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1101d0100c2of.html,這是中華文明要追趕世界,我們的孩子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這個代價之外,這里我們還要看一個中國和西方的教育差距,就是中國沒有精英教育,中國的教育是普及教育!中國人感覺西方教育的優越,這背后是拿西方的精英教育與中國的普及教育來比較,中國的普及教育與之肯定是有較大差距的,但這個差距背后是田忌賽馬的差距,中國人頂尖出國留學的,中國富豪和權貴子弟到海外上學的學校,都是西方的精英教育的學校,如果拿外國普及教育的學校來與國內相比,是不如國內學校的,所以近年來大量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從海龜(歸)變成了海帶(待),這背后就是二者的差距,大量的留學回來的人員唯一過關的是外語,其他是乏善可陳的。
我們總說中國沒有大師,沒有喬布斯這樣的創新人才,但對普及教育而言,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特殊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集中大量的資源,這資源的稀缺本身就不是能夠面向全社會,讓全民普遍享受的。對一個尖端創新人才的培養,經費問題其實是最好解決的,難解決的要求是能夠與人才同樣尖端的的老師和最好的環境、最好的社會實踐資源,這些資源在哪一個社會都是稀缺的,把這些資源不集中起來使用而是普及發散開來撒胡椒面,肯定難以有最尖端的人才!三中文件說: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如果各個學校都要這樣的持平和平均化,那么就是所有的人在面對教育的時候沒有得到特殊的待遇,特別的尖子生也沒有特別的待遇,這背后就是人才能力的趨同和平庸化,這肯定是出不了大師的!公平不是平均!牛孩受不到特別的教育服務只能與普通孩子一樣接受平均教育,怎樣能夠讓牛孩更具備優勢成為國家民族的領軍人物?這里的教育公平是有多種方式和層面的,你對社會貢獻大、納稅多,為何就不能讓社會更多一些的回報你給你孩子,讓你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如果中國不給你這個資源,結果就是西方國家給你這個資源,你給西方國家做貢獻去了,中國大量移民的第一原因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在國外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對拼爹也是要一分為二的看待的,外國的推薦信機制背后就是拼爹一定程度的制度化。在中國你更多的給社會做貢獻,照顧家里的時間少,孩子的學習就好不了!比如各國都對外交官的孩子上學給予特別的照顧,但中國就不會有,而外交官常年不在家不能教育子女,外交官的子女要不學習很差,要不到外國受教育,外國抓住了你的孩子,你還能夠安心為國做貢獻嗎?!
對于教育能夠到美國看見這些自信孩子的中國人,都是中國頂層的人物,是TOP5%的人群,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不夠自信被壓抑,說明中國平民的孩子很有希望,他們的孩子在競爭面前對于平民的孩子沒有特別的優勢,中國的普及教育對中國精英子女的特殊需求是沒有滿足的。美國的孩子自信是未來要對全球的孩子有優勢的,這也來自他們的父母,在08危機后普遍失業的這一代年輕人當父母以后,孩子的自信就要有限制了。這自信的背后是統治世界的需要,美國的孩子未來大量是到世界各地當經理或者領導著世界各地的員工的,美國教育所注重的是培養孩子的領導力,但社會分工下那里有那么多的領導職位?如果沒有了全球擴張,培養那么大比例的都特自信特想要當頭和特個性的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和管理成本是受不了的。中國培養孩子在普及教育下肯定是不需要孩子有多少領導力的,在精英教育下才是必須的。但我們所謂的素質教育是眼高手低兩邊都不沾的,在普及教育的模式下培養了一大群自認為要當領軍人物的90后,這些人沒有當領軍人物的能力,且一旦沒有能夠讓他們當領軍人物的機會,他們普通的事情是不屑干的,成為不屑工作、抱怨、啃老和仇恨社會的一群人,成為所謂素質教育下的殘次品。
中國人想要的所謂素質教育,實質上是精英教育,這些描述素質教育的學生應當有的各種素質,背后是需要占用大量的資金財富和教育資源的,每一個這樣素質教育的孩子,背后是需要更多的教師更多的資金,中國是難以為繼的,即使在美國也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夠滿足的,把普及教育變成貴族教育精英教育,社會成本是不允許的。而美國對普通孩子的快樂學習,背后就是美國孩子學習的知識要求比中國少,同時美國的孩子要求的水平低,這樣拉開了普及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差別,我們可以看西方的常青藤聯盟的學校,看西方著名的私立貴族中學小學的教育,與西方普通的公立教育的差別是巨大的,但中國卻沒有這樣的天花板分野。在美國尼想要進入這樣的精英教育學校的門檻遠遠比中國要高,中國人的孩子到美國帶來的自信的改變恰恰是中國普及教育對美國普及教育優勢的體現,中國人能夠有幾個如薄瓜瓜那樣進入世界頂級的貴族學校?這個門檻比在中國進入最好的中學和大學的門檻甚至更高。
美國孩子享受精英教育,選拔的方式才是關鍵,在精英教育的選拔上,考試不是全部,這也是一些人攻擊中國高考的內容,而美國簡單的高考背后,是給拼爹騰出空間來,大家面對的考試都很簡單,那么考試成績貶值就是必然的,考試成績貶值,導致的必然結果則是其他標準就突出了,這就是社會活動、推薦信等。但參與社會活動背后也是要家長的社會活力的,比如北京當年的學通社,背后參加這個組織的孩子家長基本有媒體精英和官員的背景,而美國推薦信的水則更深,誰能夠找到名人寫推薦信誰就有巨大的優勢,但名人憑什么給你寫?名人不認識你怎么給你寫?這背后就是你所在家族的綜合實力說話了。而且還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政客的重要收入就是給捐贈人的子女寫申請大學的推薦信,美國西點軍校這樣的學校,就是議員的推薦信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精英教育不光是授課,更在同學的構成和圈子,如果只有高考一種選拔方式,在同學的圈子里面就只有能夠考高分的人群,學生的不同社會組成,是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重要層面,學校就是小社會,能夠讓學生在學校接觸到不同層面和不同類型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教育。這里人們的社會階層屬性,在學校是消融的最好的,不但可以讓權貴子弟富豪子弟接觸到底層社會的同學,實際上能夠讓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進入核心高校,對在這些高校的窮學生而言,則更是財富,不但能夠了解社會,能夠與土豪和權貴做朋友,也是各種聯姻的機會,日本的女婿黨就是大學的搖籃催生的,窮學生不能與有資源的學生成為同學,才是損失呢!所以開放一些名額給富豪子弟,讓他們支付更多的學費提供更多的資源,對于窮孩子則也是利好,不但有了獎學金,也可以分享這些資源,還能夠從這些融合交往過程當中學到更多的社會知識,而對權貴子弟富豪子弟則是了解社會,結交平民天才充實家族的團隊勢力,學到全社會的體驗,這是共贏,這樣的融合過程創造出來更多的機會,也能緩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提供階層間流動和交換的通道。我們的創新更多的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融合體驗過程當中,這才是好的教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成功,就是把核心大學辦成精英教育,辦成一個社會各階層均有機會均積極參與和互相融合的平臺,人的素質就是在這個平臺上提升的。這是我們工程師素質之外更重要的人文素質。
中國教育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精英教育資源的外流!中國的大學擴招使得中國的大學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中小學校的小升初不考試更讓中學是一個普及教育當中最壞的平均教育,導致中國精英教育的缺失,使得真正領軍人才的水平受限和平庸化的問題巨大。精英教育部分的缺失立即被西方勢力填滿,在中國不能受到好教育的,反而在外國能夠享受精英教育,就如我們要說能夠讓大官的孩子免試進入北大清華,國內輿論肯定是一片嘩然不能被接受,但在美國的常青藤大學則是明規則,就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的實權部長省長級官員的直系子女,就是錄取和發放獎學金的重要標準,只要這些孩子達到基本的外語分數線就可以了,他們北大清華不讓上,比北大清華世界排名更硬的西方大學卻可以給獎學金,這你能夠說他們是腐敗嗎?他們孩子去讀書你能夠說他們是裸官嗎?而對富人,各個名校都有捐助生,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財富捐助學校,孩子就可以上這個學校了,這樣的教育產業不斷的吸納財富,而孩子在哪個學校,家族的項目肯定優先與這個學校合作,與在這個學校結識的同學合作,大量的資源也被帶到了這個學校!中國名人的孩子也受到照顧,常青藤學校帶有明顯的世襲性,家族里面從這個學校畢業的人數是錄取后代的重要考量,這不光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更關鍵的是名校畢業的名人名流效應是在社會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可以左右社會的評價標準,能夠有更多的隱形資源被整合到學校或者同學圈,這樣的世襲性還吸引家族對學校的忠誠度和圈子的持續性世襲性,從而打造一個勢力圈!
外國的貴族中學和一流大學把中國的精英進行了洗腦式的思想植入。中國中小學的排位和限制擇校,各個學校通過各種政策水平被迫趨同,這等于是說在義務教育當中徹底摒棄精英教育,同時讓教育平均化進而平庸化,在搞教育產業的大鍋飯!把精英教育讓渡給私營機構,未來培養的精英會多出在私營機構,讓渡出未來滿足現在的民意。但私人機構是有立場的,這些私人機構實際是被外資掠走的。外國就是這樣的制度,公立教育就是普及教育,而私立教育才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掌握國家乃至世界的未來,要把中國的精英子弟也網絡到西方私立教育的體系里面來,這樣的分野是西方私有制的統治藝術,中國能夠接受這樣的藝術統治嗎?能夠把中國的未來交給西方的私立機構嗎?把中國的精英二代們的未來交給外國人嗎?
以往中國的大學錄取率不到3%,是切實的精英教育,現在大學的錄取率在高分省分也達到了70-80%,在沒有精英教育的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教育進行擴招變成了普及教育,大家在教育上已經沒有了差別,以前學歷是把官二代富二代擋在某些行業、職業、職位之外的,現在學歷都不是問題了,那么在教育上你不讓他們的家庭發揮影響力,教育上大家都趨同了,結果不同的家庭背景影響力就轉移到教育后的就業和發展上了,這就是擴招后拼爹現象的來源。現在普及教育的學歷貶值,讓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水平也大幅度的下降,與當年精英教育的大學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擴招以后只有普及教育的情況下,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科舉傳統上千年的中國,教育成為人才選拔的作用喪失,取而代之的是拼爹和社會階層的固化,通過教育改變社會階層狀態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為大家都是普及教育。而中國要把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也是極端的錯誤,一方面是使得本來的優勢教育資源在平均化的模式下平庸化,另外也是因為精英教育是教育成本巨大,教育一個精英成長經常是要花費多個人的力量培養一個人的,社會只能負擔個別人享受精英教育,這里的教育公平不在于人人都是一樣的教育,而是給牛孩能夠有更好的教育,給社會貢獻大的人回報其子女能夠享受更好的教育,這里的牛孩的確認要公平,給社會貢獻大的回報這個貢獻大的標準要公平,絕對不能再在教育上搞大鍋飯。
綜上所述,中國所缺的就是沒有精英教育,這個才是問題的核心,中國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素質和應試教育的問題,是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怎樣協調的問題,沒有精英教育對一個民族智慧的傳承和智慧的高度,是毀滅性的,當今的中國需要思考怎樣建立民族核心的精英教育體系,讓社會精英的子弟能夠有精英教育的機會而不是被迫到外國去,讓社會平民的牛孩有機會享受精英教育不用有拼爹的壓力,這才是我們教育需要改革的方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