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在政策和法律上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判斷與界定。如若不然,以促進衛生公平為社會主題的新醫改,極易演變成一場醫療資本大鱷們的盛宴。
近兩年,國內一些醫改論壇頻繁釋放出“醫改帶來民營醫院發展契機 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是全球趨勢”這一信息。而且,這一信息意在說明兩點:其一,民營醫院的發展機會來了;其二,民營醫院應當有這種發展機會,因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是全球趨勢”。民營醫院的發展機會來了是真,但如果將這種發展機會的合理性歸結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是全球趨勢”,就值得理論一番。
三種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路徑的比較
深入研究國際衛生改革的人士都知道,世界上主要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路徑有三條:一是德國模式,也稱俾斯麥型社會保障模式,即德國首相俾斯麥提出的社會保險型模式。這種模式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社會保障費用由雇員、雇主和國家三方負擔,以雇員和雇主承擔為主,社會保障的給付與雇員的收入和社會保險繳費相聯系。日本、瑞士等國是其繼受者。德國模式之下,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發揮著一定而非主導的作用。
二是美國模式,也稱醫療服務市場化模式,即由病人作為消費者“自由” 地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醫療保險,醫療費用由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結算。國家對老年人、兒童等無支付能力的人群承擔醫療費用,提供必要支助。美國模式之下,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性甚于德國模式,但也非主導作用;而且,傳統上,社會資本主要被投入到非營利性醫院,如教會醫院。
三是英國模式,也稱國家衛生服務(NHS)模式,即國家作為唯一的支付主體對NHS實行國有化(single-payer health care systems nationalized)。國家衛生服務的理念影響所及,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葡萄牙、希臘、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均循英國模式建立國家衛生服務法律制度。英國模式之下,醫療領域對社會資本的依賴性十分有限。
這三種模式的優劣可通過三個標準予以考察:國民健康狀況、 對國民衛生需求的反應能力、衛生負擔的公平性。通過基于三個標準的比較我們發現:其一,國家衛生服務模式是成功的。實行國家衛生服務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其人均衛生費用明顯低于另外兩種發展模式的國家;特別是英國,不僅人均衛生費用顯著地低于另外兩種發展模式的國家,而且個人負擔比例(全球)最低。其二,醫療服務市場化模式下的美國,這兩項指標處于最高狀態,分別是同期英國的3倍和3.3倍。這說明醫療服務市場化有其固有缺陷。其三,實行社會保障的國家,如德國和瑞士,這兩項指標也明顯高于國家衛生服務。究其原因,社會保險的管理成本顯著高于國家衛生服務的經營成本。
考辨“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是全球趨勢”的真偽
值得一提的是,衛生體系發展世界排名第一的法國,雖然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路徑是德國模式,但也汲取了英國模式的某些特點,如強調國家干預。法國衛生體系對國民衛生需求的反應能力很好,國民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領先,但人均衛生費用和個人負擔比例同樣明顯高于英國。這意味著,在衛生公平性和資源利用有效性方面,英國優于法國。
英國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行國有化的考慮是:第一,醫療服務的市場機制,即由消費者通過商業保險計劃或在需要的時候“自由”地購買醫療服務,其本質是以市場的力量配置衛生資源。第二,醫療服務的市場機制防礙疾病的早診早治,延誤治療,增加治療康復成本。第三,醫療服務并不存在一個自由的市場。有效的市場部分地依賴于知情而有自主能力的消費者。由于醫患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病人并不像其他消費品的購買者可以自由選購醫療服務。因此,英國等實行國家衛生服務的國家,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持審慎態度,民營醫療的市場份額僅占5%—10%的范圍。
以上說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是全球趨勢”,作為一種事實判斷,是以偏概全。這提示我們,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在政策和法律上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判斷與界定。如若不然,以促進衛生公平為社會主題的新醫改,極易演變成一場醫療資本大鱷們的盛宴。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