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定義,什么是“賣慘營銷”?當某種農產品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價格大跌時(絕大多數農產品供求平衡后,流通中增加10%供給,價格會大跌30%以上),就有很多好心人呼吁“消費助農”,就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并且圖文并茂講述農民“勤勞致窮”的悲慘,以短期獲得消費者同情促進消費,這就是“賣慘營銷”。
現在農村也普及了互聯網和手機,農民自主“賣慘營銷”越來越常見,最典型是廣西一個種“砂糖橘”的小伙子,在他果園里直播,聲淚俱下講他回鄉創業“勤勞致窮”的悲慘遭遇,我被感動落淚了。
最早有組織的“賣慘營銷”是2009年衢州柑橘滯銷,市委書記在杭州搭臺親自吆喝賣橘子,有位大學生入學拉一車橘子繳學費,結果怎么樣呢?我到滁州調研,發現政府還出臺了獎勵銷售中間商的政策,橘子價格不升反降,最低降到2毛一斤。
最有影響的“賣慘營銷”是2011年央視在黃金廣告時間段為內蒙甘肅兩省交界區的農民賣土豆,土豆價格不升反降,降到2—3毛一斤。事后,我在央視工作的朋友囑咐我發聲表揚一下央視的“助農善舉”,我回復說“好心辦大壞事了”,朋友疑惑不解。我問“和上年比增產了多少”,他說“大約增產了2000萬斤”,我又問“2000萬斤值多少錢”,他說“600萬左右吧”,我問“央視廣告費值多少錢”,他說“值2000萬吧”。我說你想想看,一個局部土豆過剩的小事(600萬價值),被你們央視花2000萬元廣而告之,放大成“全國性土豆過剩”的大事,農民不敢正常賣出、收儲商不敢正常收儲、批發和零售商不敢壓貨,流通中的土豆供給就會急增,自然會導致全國土豆價格急轉直下,全國種土豆的廣大農民都會因央視的“善舉”而遭受巨大損失。這種“賣慘營銷”,央視這樣的機構尤其干不得,干了就會把局部問題放大成全局問題,是極具破壞力的“善舉”!
中國農民由于高度分散化,專家們都鼓吹政府把千千萬萬小農推向市場,千千萬萬小農當然只能追求農產品數量增長收益——你高產我一定要比你更高產。今年A產品賺錢(短缺),明年大家都跟風生產A產品(過剩),任何一種農產品在供求平衡之后再增產10—20%,其地頭價格就會跌去一大半。中國東南西北中,年年都會有農產品生產過剩,年年都會有“賣慘營銷”。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賣慘營銷”將成為常態化的營銷方式,會呈現全民化趨勢,可結果呢?總體上而言,一定是越來越多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越來越少。
我們有很多干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總是熱衷于通過補貼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先擴大生產,再“賣慘營銷”。只要有某種農產品賺錢,都會積極去組織現場辦公會,會積極出臺補貼政策,鼓勵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很快就把一個賺錢的產業搞垮了。
中國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基本上都是過剩的,增長容易增收難!一定要通過村社內置合作金融把分散小農組織起來,并構建以內置金融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鏈閉環及服務金融化,讓農民有追求農產品價值和價格增長收益的能力。農民組織起來了,即使生產過剩了,組織決定一級品二級品上市,三級品不上市,流通中的農產品并不是因為增產而傾銷,依然能做到增產也能增收。
農民不組織起來生產經營,“賣慘營銷”一定會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的最大特色!改革干部們熱衷地“賣慘營銷”、“消費扶貧”、“獎勵銷售”等等,都是自己糊弄自己的糊弄之舉,是極具破壞力的糊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