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用較大篇幅講到發展農村旅游業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在土地、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隨后,媒體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稱之為發展“第六產業”,日本“第六產業”的發展經驗也被介紹過來。
應該說,鄉村具有旅游休閑價值是社會共識。最近十多年來,城市農家菜走紅,城市周邊的農家樂、采摘農業和休閑農業都有很大發展,城郊農村成為城市市民工作之余的休閑好去處。有需求就有利益,城市人到農村旅游休閑,給農村帶來利益,讓農村增加收入,這是好事。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幾乎所有涉農文件都把提高農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因為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直較大。支持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業,當然也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的。但關鍵是,當前中國已經過剩的城市資本有極大動力利用這個商機介入進來,讓農民無法實質獲益。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000億元。但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旅游收入是如何分配的。據筆者了解,目前鄉村旅游收入絕大部分是由資本經營的旅游設施獲得,那么多農家樂中真正由一般農戶經營的其實并不多,農民從鄉村旅游休閑中所獲收入主要是就業所得工資。而從就業角度看,中國已經出現了多年的“民工荒”,農民工不是沒地方就業,而是很多地方缺農民工。農民到鄉村旅游休閑業就業和到其他地方就業都是市場行為,并不會因為有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民就憑空多了這樣一筆工資收入,從而增加了收入。
在2015年中央明確提出全方位支持鄉村旅游休閑業以發展第六產業之前,全國就已普遍對鄉村旅游休閑業予以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將很多支農的財政資金傾斜到了鄉村旅游休閑業中。但只要通過具體統計數據就能看到,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政府資金到底有多少到了農民那里,又有多少到了資本手中。即使大城市郊區的農民,絕大多數也被排斥在鄉村旅游休閑業的獲益者之外。
從實踐來看,一些地方政府在使用自上而下的支農資源時,向來都有嫌貧愛富的偏好。除了上面所講的資本借農業或農民名義獲得大量惠農政策支持以外,地方政府還熱衷于將大量財政資源用于打造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工程,政府堆大戶、造明星村鎮的積弊已很嚴重。如果現在再借2015年一號文件精神,在發展第六產業的口號下,將大量支農資金和資源投向特色村鎮建設,那就等于只幫助了那些已經富裕的農民甚至就是在幫助資本。這樣一來,國家扶持三農的政策以及財政資金就用錯了地方。
筆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應該改變過去偏好大戶、偏好資本的傾向,不能借著發展三農提高農民收入名義下搞鄉村旅游休閑業的大躍進,因為這種做法會消耗本應用于支持一般農村農業農民的寶貴資源。▲(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