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鳳玲 北京報道
——資料1:賀雪峰:建設用地里頭有資產?——評周其仁的一個觀點
——資料2:賀雪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主的成都城鄉統籌模式的利弊分析
——資料3:爭議農村土地改革:集體建設用地將市場化流轉
近日,國土資源部批準全國29個省份開展增減掛鉤試點,總計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90萬畝,至此,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走向全國。
“這是在增加城市建設用地空間,當然,這也是城鎮化的一項具體措施。本次安排的增減掛鉤指標為90萬畝,按照目前20萬元/畝的指標價格來算,這一試點至少可帶來1800億元的收入。”在談到本次試點擴大的意義時,國土部一位內部人士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這樣說道。
“有些專家反對農民上樓,農民不上樓到底改變了農民沒有?農民還是過去的農民,沒有任何好處。”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夏鳴告訴記者,其在擔任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時執行的“萬頃良田工程”政策,通過增減掛鉤取得了很大成效。
實踐中的增減掛鉤
增減掛鉤,即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這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江蘇省鎮江新區就是實踐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該新區中的某小區建筑面積為160萬平方米,要建300余棟小高層和多層住宅,建成后將集中安置18個行政村的7826戶農民,總投資約40億元。對于這一項目,鎮江新區丁崗鎮留村蔣姓村民告訴記者,他將自己的半畝宅基地和其他集體建設用地全部拆除,復耕成農田,然后用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通過增減掛鉤政策,在鎮子里換得了一套新住宅,現在住得很習慣。
“按照市場價格,當地宅基地約合30萬元/畝,但如果通過增減掛鉤,把該指標平移到主城區可以達到300萬元/畝,這樣就出現了土地的級差地租。我們把級差地租的這部分收益主要用在農民轉變為市民的成本上,這樣既保護了耕地,又減少了村民城鎮化的成本。”鎮江新區一位領導告訴記者。
通過增減掛鉤,農民獲得了新住房,而自身舊有的宅基地被復耕成耕地。在采訪時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到,章村村委會準備將耕地的承包經營權全部流轉給一家種植戶,然后種植戶和當地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種植戶需要給予村民每月約800元/畝的土地租金和農場工作機會,“這種現代化農業也得到了中央高層的贊許。”上述鎮江新區領導告訴記者。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對農民的拆遷補償普遍都太低,不能打著城市化的幌子欺騙農民,造成對農民的嚴重損害。他指出,當前各地推進農村改革的積極性很高,也有不少創新性的做法。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加強指導和協調。
“陳錫文反對的是采取行政措施逼迫農民上樓,他主張由自然人來建設農場,反對全部交給企業家。他來我們這里參觀過,也覺得我們做得很好。日本戰后5萬個村莊而到現在僅有500多個,但在中國僅蘇州區域的行政村就有幾百個。這個建設強度肯定高,占了那么多的地搞建設,一個村莊節約下來的地,可以相當于江蘇省蘇北地區某個縣一年以上的用地指標。”夏鳴說。
據了解,江蘇省通過增減掛鉤試點新增耕地約5萬畝,盤活建設用地5萬畝,這一成績得到了國土部的認可。對此,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江蘇省的增減掛鉤實踐推動了農業現代化,提高了農民收入,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需給增減掛鉤戴上鐐銬
10月29日,國土部發布《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指出,閑置宅基地可自愿有償退出。這表達了國土部對于增減掛鉤試點的支持態度,同時也為增減掛鉤試點增加了一個新的手段。
實際上,增減掛鉤是在尊重國家管控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發明出來的。“通過空間挪移,這一政策滿足了城市擴張的需要,同時讓偏遠地區的農民與城郊農民一樣,享受土地級差收益,但它在實踐中需要戴著鐐銬。”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告訴記者。
“按照國務院的精神,增減掛鉤指標不允許跨縣交易,但在實踐中,很多地方突破了這一規定。我們看到,在一些經濟落后的貧窮農村,有的農民甚至將墓地用于復墾,然后把增減掛鉤指標賣到經濟發達市區;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將具有民族特色的祖宅用于復墾,然后將手里的指標進行出讓……這些地區的耕地是多了,農民的日子是富裕了,但農村的特色文化、農村的精神食糧卻消失了。同樣,農民雖住上了樓房,但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并沒有跟上,城鎮化建設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國土部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要反對“廣復墾廣建設”。
這樣的局面也容易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費,“按照國土部的規定,必須在三年之內償還購買指標金,如果三年后還不上,土地又被占了,那么這其中的成本誰來兜底?是農民自身,還是政府?”上述國土部人士不無疑慮地問道。他一再強調,地方政府在執行中需要認真考慮增減掛鉤指標的付款方式,否則最后將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