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社會科學報只是個為當局現行政策搞應景鼓噪的宣傳媒體,而不是為社會定期反省和當局決策思維提出問題的科學報刊。可是,在當前“轉基因大躍進”政策如火如荼之際和挺轉幫以“科學代言人”的姿態推銷轉基因“化工農業”的時候,在許多官媒給那些現行做法唱贊歌而封閉不同意見的時候,社科報發表了兩個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相關科技政策的系列報道,把新科技發現及其產品開發的危害風險所帶來的各種挑戰擺到了讀者社會面前。無疑,那給中國的社會價值觀的發展、也更給中國當局決策選擇,都提出了富有積極意義的戰略思維問題。那動作,開始打破我對該報刊的成見。
該報新發表的一個系列報道是:《高新科技與人類社會》(2013年01月25日第409期)。該系列報道用事實說明,任何新科技都是“雙刃劍”而都可帶來危害風險;因掌握一兩個新科技就以為自己可以充當上帝角色、那是很危險的事。不必多說,那報道對中國社會多年存在的、一說“科學”就是“真理”而沒有任何危害風險之類近乎科學教世俗宗教的傾向、對那種以為有了轉基因技術就可以充當上帝角色而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狂妄,都是發人深省的闡述,值得認真閱讀和值得讀后做做反省思考。
該報刊的另一個系列報道是:《小農經濟對糧食增產的貢獻不可忽視----第43屆達沃斯論壇關注糧食安全》(2013年01月25日總第409期)。來自“小農經濟”的挑戰,這是本文要多做些讀后感討論的問題。
一:“小農經濟”挑戰的故事和背景。
該報道說:2013年01月23日,世界經濟論壇的第43屆達沃斯論壇在瑞士小鎮達沃斯召開。眾多議題中,如何找到一種新的農業模式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成為緊迫問題。該論壇主張,今后的農業發展模式應該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伙伴關系”、即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以化工技術為主導的“規模農業”。
(注:那個世界經濟論壇的第43屆達沃斯論壇活動,是蓋茲基金會贊助掌控的,參與企業成員包括孟山都和杜邦等轉基因化工農藥公司。因此,該活動提出的規模農業和化工農業的主張明顯是為那些公司轉基因商業利益服務的,一點也不奇怪。)。
社科報報道說,然而,英國劍橋大學學者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質疑,說:全球五億小農養活了全球20億人口,大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保障全球糧食的巨大貢獻、往往被忽略了。今后的農業發展模式,應該更多關注“小農經濟”方式、即以生態農業為主導的農業發展方式;發展中,要給小農經濟以平等的話語權,更要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支持政策保障、不能讓他們成為規模農業的犧牲品。
如此,中國社科報把全球范圍的農業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的事實、以及在這個轉變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對立立場,都擺到了中國讀者面前。
那個歷史性的農業發展模式轉變的背景是:以歐美的化工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經過數百年發展、如今已經到頭了;化工農藥跨國公司所搞的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把化工農業模式推到了歷史性頂峰、同時把那種農業模式推入了歷史性結束階段。代之而起的,是以天然有機生態農業的“后現代化”農業,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模式不是歷史上曾發生過的“重農主義”的復活,而是“后現代化”的全新發展,譬如,其科技要求不是以為有了轉基因技術就可充當上帝角色和實現違背自然規律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神話,而是要求對自然界的整體新認識、是如何應用新科技知識來更好地遵循自然規律和尊重天然力量,以此來獲得長期持續的農業發展、以此來保障糧食供應和提高食品質量、以此同時保障人類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的安全。很明顯,這些“后現代化農業”特征與歷史上的“重農主義”是大不相同的。
面對那個歷史性轉變,前陣子,聯合國糧農組織為全體成員國頒發了政策公告,提出“讓農業回歸自然”的政策建議和實行“小農經濟”的農業發展模式的建議。與此同時,聯合國總部發表文告說,經過長期的和全球范圍的各種農業模式的比較調查和科研實驗證明,采取天然有機生態農業發展方式,可在十年左右時間里使糧食供應翻番,既能保證人口增加的糧食需要,還可維護生態安全和保障農業能長期地持續發展。
二:來自“小農經濟”的挑戰意味著社會科學大有作為。
就那個全球范圍的農業模式的歷史性轉變,就中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科學界和社科報刊應該是大有可為的,而不應該是象某些官方媒體那樣,為了討好“轉基因大躍進”做法及其既得利益團伙的商業利益,就試圖充當“局外人”或充當輿論槍手,就封閉不同意見和封閉“小農經濟”意見的表達,甚至用虛假新聞評論去抨擊天然有機生態農業和“生態文明”政策、對反對轉基因技術泛濫的人搞打擊報復和政治誹謗。
譬如,挺轉幫經常把他們自己裝扮成“科學代言人”搞推銷,把反對轉基因技術泛濫的人稱為“科盲”和“極左”。然而,搞“轉基因大躍進”的政策做法,跟1950年代的“極左”們搞“畝產萬斤”和“大煉鋼鐵”的違背自然規律和違背科學常識的做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究竟是誰在搞“極左”呢?
其實,最有所謂“科學資格”來評價轉基因技術的人,不是挺轉幫那些人、也不是轉基因商業公司,而是轉基因技術開拓人自己、即伯格博士。伯格博士一開始就明確說明:轉基因技術可以用來制造發動生物戰爭的規模殺傷武器,對人類健康和對生態環境都有嚴重的危害風險,因此,就轉基因技術應用,必須有民眾的充分信任,必須有國家的嚴格限嚴管,從事人必須有嚴格的道德自律。
美國衛生部把伯格博士的論述稱為“伯格報告”而采納為實行轉基因技術科研開發的部門管理的“座右銘”。前陣子,美國國家安全智囊團發表的公文把轉基因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生物武器威脅列為今后十年“五大威脅”的頭號威脅、名列核武器威脅之上(五大威脅依次是:生物武器攻擊、核武器攻擊、信息武器攻擊、氣象氣候武器攻擊、跨國行為攻擊)。
就“伯格報告”和美國當局政策選擇看,那些問題及其決策思維都主要屬于“社會科學”范圍,即:就如何對轉基因技術應用實行有效的國家安全管理而言,社會科學是大有可為而絕對不是個“局外人”。所謂只有轉基因技術開發從事者才是“科學代言人”和由他們來決定轉基因技術如何應用,那不但是國家管理和國家決策方面的嚴重失誤,且也是西方早已發生過的、以化學生物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主義”思潮在東方的典型反映,而那個思潮曾是德國搞種族歧視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思想武器。如此,中國為什么要重復當年德國曾走過且徹底失敗的道路呢?西方社會不少人把當今中國看作當年德國,還有有些根據的,譬如,“科學主義”在中國泛濫成災多年、就是個實際根據的例子。面對那個涉及到中國的國家安危和歷史命運、也涉及到世界范圍的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中國的社科界不該做出相關的科研調查、學術爭鳴和政策分析嗎?
簡而言之,面對農業發展模式從“現代化”到“后現代化”的歷史性轉變,就“轉基因化工農業”和“小農經濟”的農業發展模式選擇而論,中國社科界大有文章可做,而社科報剛發表的兩篇系列報道、把這個問題擺到了讀者社會面前。不言而喻,該報刊新發表的兩篇系列報道、以及圍繞其報道內容而可能有所展開的爭鳴討論,對如何理解和如何落實中共十八大通過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主張,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轉基因化工農業”的發展模式不適合中國。
可說太多,下面,就美國官方新近發布的統計數據和具體案例,來簡單地說說“轉基因化工農業”模式是不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
[1] 搞轉基因農作物的一個主要承諾,是它可以提高單位產量。然而,長期實踐證明,過了應用初期之后,轉基因農作物的單位產量就呈現下降趨勢,說明那個承諾不過是商業推銷所搞的神話廣告。下面是美國官方頒布的轉基因商業種植面積比例最大者之一玉米和大豆的單位產量統計:
統計清楚說明,過了初期階段的上升之后,玉米和大豆的單位產量就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且在近幾年下降到接近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種植前的水平。無疑,那說明的是“天必勝人”。
[2] 搞轉基因農作物的又一個承諾是減少農藥用量。同樣,長期實踐證明,過了初期階段后,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使農藥用量明顯增加、甚至超過非轉基因作物的農藥用量;所謂轉基因農作物可以減少農藥用量之說,不過是商業推銷編制的神話故事。請看相關統計:
統計說明,就同樣農作物而論,1996年到2011年,即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以來,非轉基因作物的農藥用量大體持平或略有下降;而轉基因作物的農藥用量則是明顯上升、甚至超過非轉基因作物的農藥用量,轉基因大豆和棉花的除草劑農藥用量則是幾乎翻番增長。
如此一來,美國農藥開支成本也迅猛提高,譬如下面的官方統計說明,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以來,美國的農藥開支已達到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之前的近兩倍:
如此狀態結果,應該是必然的:轉基因農作物的一個特點,就是用轉基因技術使某特定種子跟某特定農藥捆綁(您使用某轉基因種子,就得使用該品種所捆綁的農藥,否則無效),如此而能使農藥公司大撈巨額利潤。那就不奇怪了,孟山都和杜邦等轉基因種子公司本來都是化工農藥公司,他們搞的轉基因種子使他們從化工農藥銷售中獲得了巨大利潤。而他們搞的那些農藥,本來就是具有規模殺傷力的生化武器。譬如,轉基因大豆40-3-2捆綁的農藥的前身是規模殺傷的生化武器“橙劑”、曾用于越南戰爭,其農藥本身也是生化武器、用于拉美緝毒作業;而該品種含有的轉基因成分則是包括中國檢疫部門在內的國際防疫機構列為毒素化工藥品、是禁止與食品混用的。
與此大搞“轉基因化工農業”而來的是“超級害蟲”和“超級雜草”泛濫成災。就“超級雜草”已經給美國農田帶來巨大危害的問題,美國國會曾召開聽政會、要求執行部門和相關企業拿出治理方案,至今未果。就“超級害蟲”及其農藥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美國主管部門已經提出警報和要求相關企業拿出治理補救方案,也是至今未果。
[3] 轉基因大豆是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最大者之一,可以用來考察轉基因化工農業模式的投入產出的成本效益。下面是美國大豆生產的投入產出之官方統計數據:
統計說明,在過去15年里,即轉基因大豆商業化以來:
- 毛利絕對值是15年里有7年為負值;就增長率而論,則幾乎是一路負值。
- 大豆的種子投入成本翻番增長,能源投入消耗也是翻番增長。
- 大豆的單位產量幾乎沒有什么增長、甚至還有下跌發生。
- 每一美元的投入所帶來的產值只提高了16美分;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幾乎沒增長甚至是下跌。
就統計看,那幾乎就是個嚴重的“賠本生意”。難怪,且不說其它種種因素,僅就投入產出而言,美國第一次反思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時候、就明確說明轉基因食品作物是個“垃圾技術”;第二次反思則明確說明,長期種植轉基因農作物是得不償失或事與愿違。(用中國話說,那就是:別看轉基因化工農業的“人定勝天”欲望有多么強烈,最后還是“天必勝人”、還是自然規律和天然力量戰勝人類的科技能力。)。
既然如此、既然明明是個嚴重的“虧本生意”,美國轉基因大豆為什么還能幸存持續、且能以極有競爭力的價格打入中國市場呢?那答案應該很明了:有美國官方的大量補貼。美國農業部公文多次說明,在美國,每12個就業人口里、就有一個勞力跟美國農業直接相關或來自美國農業的支持。如此,且不說其它方面,僅就政客期望通過保護本國就業機會而爭取選票而言,那些政客也要想方設法地對“虧本生意”或“垃圾技術”的轉基因大豆之類的農業作業做出巨額補貼。
那種補貼,也給那些中國農業官員以所謂國際市場農作物產品的“價格優勢”而大量進口外國轉基因食品的借口,提供了一個駁斥:那是“價格優勢”、還是“補貼優勢”?中國以奇高的CIF-價格進口那些轉基因食品作物,背后就沒有官員享受回扣等類的貓膩嗎?
正因為轉基因化工農業發展模式在美國所帶來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2012年年初,在中國主管部門簽定了從美國進口43億美元和總數近60億美元的轉基因大豆的進口貿易協定之際,那不但有美國豆農的喜悅,更還有美國轉基因公司和美國政客的狂喜、他們歡呼式地表示堅決擁護中國當局所發布的和有利他們在中國大力推銷轉基因食品作物的“一號文件”。
進一步說,美國第一次反思轉基因食品作物商業化的時候,不但說明那是“垃圾技術”,且還說明,轉基因食品作物“垃圾技術”能否成為“黃金技術”,不取決于它的發源發祥地歐美國家、而是取決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食品消費。中國大量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可以說,那是在充當“點石成金”的角色,是在幫助美國從“垃圾技術”里撈取巨額黃金,是在幫助美國的“虧本生意”為美國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和幫助美國政客借此而撈取選民投票、并為此而做出了巨大的跨國貢獻。不言而喻,中國主管部門那做法不是為本國的國家安全和食品安全而著想的,而是試圖搞“金錢買外交”、以為金錢可以買到期望的外交局面。可是,中國以本國國家安全和食品安全為代價、換來了期望中的外交局面了嗎?
綜上所說,在美國,如此得不償失和事與愿違、可帶來嚴重危害風險而目前人類尚無治理補救能力、且需要官方做巨額補貼來保障大量出口和就業機會的“虧本生意”和“垃圾技術”的轉基因化工農業的發展模式,適合中國嗎?
再說,在搞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之前和之后,美國已經建立了生物國防體系、已經建立了天然農田和天然種子的充足戰略儲備,且那些建設一直在不斷強化之中,即:美國早已準備好了退路,譬如,一旦必須全部放棄轉基因作物及其農田,美國也有足夠的天然優質農田和天然優質種子來保障本國的糧食供應和材料供應。而中國呢,一旦必須全部放棄轉基因作物及其農田,還有什么退路可走嗎?
附:中國社科報的兩個系列報道:
[1] 小農經濟對糧食增產的貢獻不可忽視--第43屆達沃斯論壇關注糧食安全。
2013年01月25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409期 作者:鄭謳/編譯。
連接: http://www.csstoday.net/Item/45526.aspx 。
[2] 獨家報道:高新科技與人類社會。
2013年01月25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25日第409期。
連接: http://www.csstoday.net/Item/45532.aspx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