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貴旱災區(qū)基礎水利設施不如30年前
原文: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1003/139900.html
http://news.sohu.com/20100325/n271090326.shtml
農村失去組織化致旱災肆虐
西南旱災愈演愈烈。曾在云貴兩省各進行過1年扶貧工作的三農問題研究專家李昌平24日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南旱災區(qū)的基礎水利設施不如30年前,旱災影響范圍如此之大的一個根本原因是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被破壞,因為失去了農民集體的組織,一家一戶的農民完全喪失了對天災的應對能力。
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嚴重倒退
李昌平說,他2004年在云南扶貧一年,2005年在貴州扶貧一年,對云貴兩地很了解。
他說,據(jù)他了解,當?shù)剞r村,乃至全國農村在毛澤東時代修的很多水利設施現(xiàn)在基本都已經破壞掉了。現(xiàn)在很多水利工程都賣給私人開發(fā)小水電,根本沒有人站在農民的整體利益上去思考這些問題。
“這么多年,連毛澤東時期修過的水利我們連維護的能力都沒有了,別說重修。現(xiàn)在電視臺播出的修了一條水管,把水引過來了,以為是多么重大的事情,這在七八十年代算是個什么事情呢?啥事都不是!嚴重的倒退!”談到當?shù)剞r村的基礎水利現(xiàn)狀,李昌平聲調很大,語氣急促。
天災背后是農民應對能力太弱
李昌平說,去年河北河南大旱,今年西南大旱,這些大旱在過去有組織就不算特別大的事情。
“為什么一到私人就成了問題了呢?河北的小麥去年有農民不抗旱了,因為抗旱的成本超過了種麥子的收入,如果是以集體的名義、組織的名義去抗旱,成本就會降低,種麥子照樣有收益,農民就會去抗旱。一家一戶抗旱的成本太高,所以農民就放棄了,西南也一樣。”李昌平說,“天災和人禍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你在天災面前能力有多強的問題,你的能力強,影響就小,能力差,影響就大。”另一方面,災情發(fā)生后如果農民組織能力強,后果就不會太嚴重,組織不起來,農民個體的脆弱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后果就嚴重了。
他認為,去年和今年的兩次大旱充分說明,現(xiàn)在農村一是能力弱,二是農民遇到問題組織能力弱。
農村建設不先組織農民會花大錢辦小事
對于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建設的方向,李昌平說,最首要的是把農民組織起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這樣才能花小錢辦大事,否則就是花大錢辦小事。
“現(xiàn)在國家給錢進行新農村建設,你指望誰去搞啊,一家一戶搞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你指望誰去搞啊?指望資本家去搞啊?資本家為農民服務啊?當然要農民合作起來嘛。國家每年給的修水利的錢也不少,但誰去搞了呢?錢到哪里去了呢?”李昌平說,他在云南貴州做扶貧時,第一件事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這樣小錢就可以辦大事,“我們組織農民以后,幾千塊錢修1公里路,但政府是10萬塊錢修一公里路,因為政府沒有把農民組織起來,而是招標,結果是大錢辦小事。”
“現(xiàn)在以為資本下鄉(xiāng),老板下鄉(xiāng),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家一戶誰去搞水利啊?誰又搞得好這個水利呢?問題是你指望國家,國家怎么管得了那么多事呢?”李昌平說,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有了主體性,組織起來干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小錢辦大事,因為他們勞動力充足,有組織能力。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農民的組織散了,沒有組織能力了,因此基礎水利設施沒人去建設。
旱災折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問題
李昌平說,去年河北河南的大旱和今年西南地區(qū)的大旱,暴露的都是同樣的問題: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被破壞了。
農村集體經濟所有制,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就是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李昌平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過度強調了分的一面,漠視了統(tǒng)的作用,結果導致30年來農村沒有大的發(fā)展。
“近30年來的農村,農民散了,集體散了。”李昌平說,如果讓農民走合作經濟的道路,走集體經濟的道路,今天的狀況應該是很好的。“分產到戶是階段性的,不應該長期分下去,現(xiàn)在要走合的道路。鄧小平在80年代90年代都講,走集體經濟的道路合作經濟的道路遲走不如早走,總是要走的,只是他老人家的話今天很多人忘記了。”
李昌平說,他在云貴兩地扶貧時分析出來的結論是,農民分田單干現(xiàn)在完全不行了,已經沒有任何的優(yōu)勢了,必須合作起來組織起來,通過集體的力量去適應市場。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如果不往這個方向進行,農村遇到的問題會一年比一年嚴重,以后所謂的天災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拾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