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旱,再不能臨渴掘井
蔣高明
2010年03月27日新京報
■視點
建議認真總結這些年來干旱制約農業的嚴重教訓,強化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排除13億人吃飯問題的后顧之憂。
連日來,西南大旱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嚴重旱情已導致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份613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26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旱災警示我們,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加強,工程性缺水的狀況必須得到改善。
的確,嚴重旱情充分暴露了幾十年來農田基本建設的不足。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里,國家曾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放在首位。以水庫為例,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水庫8.58萬座,總庫容5800多億立方米。然而,這些水庫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設的。最近30年來修建的水庫不到4300座,平均每年只修建水庫143座。“人造天河”紅旗渠,橫跨110多公里的“漢北河”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30年前建設的。
目前,農田水利嚴重滯后的現狀讓人擔憂。去年10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關于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指出: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大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40%;絕大多數泵站的灌排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由于水利設施跟不上,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農田面積的48%,只好“靠天吃飯”。顯然,目前的農業是在吃過去的老本。
30年前的“聯產承包”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由于片面追求GDP,輕視農業的基礎地位,現在農業生產的各種矛盾,充分暴露出來了。由于地塊被分割成了“豆腐塊”,在一些丘陵地或山地,大型農機具施展不開,種地重又回到了畜力甚至人力,而且種地的多是婦女和老人;由于水利基本設施多年失修,灌溉無望,不少地區的農業重新回到了“靠天吃飯”。
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作為控制農業命運的水庫被承包出去搞網箱養魚,或搞旅游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因為承包,干旱季節農田急需灌溉時水庫不放水,而雨季不需要水時卻放水,水庫蓄水抗旱的功能被排在了末位。甚至,即使水庫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毀,水路也不暢通。近30年來,沒有人考慮到渠道作用,不是被截斷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溝。
干旱是自然現象,但在目前人類掌控的科學技術面前,這已不是不能克服的難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對此應常抓不懈,不能臨渴掘井。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總結教訓,將大小水庫從承包人手里收回國有,強化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排除13億人吃飯問題的后顧之憂。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