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有些人為什么折騰小崗村
沈浩走了,丁俊來了,都是省級財政廳的處級干部,也就是縣團級干部。而且中央宣傳部門和各個媒體還大張旗鼓地宣傳,贊揚這件事。這讓貧道想不通,一點也想不通。
小崗村對“改革開放事業”意味著什么?本來應該是小崗村的實踐證明“前30年的農村經濟政策是失敗的,農村經濟體制是錯誤的。”證明“恢復小農經濟體制是正確的,小農經濟能解決中國農村問題”。如果小崗村的經驗沒有這個意義,那么小崗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典型。如果小崗村的實踐是自從實現分田到戶后雖然短時產出有增長,但很快停滯下來,收入水平與城市和其他未采用分田到戶經濟體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生活陷入混亂,組織化程度越來越差,那就恰好是否定“前30年的農村經濟政策是失敗的,農村經濟體制是錯誤的。恢復小農經濟體制是正確的,小農經濟能解決中國農村問題”這個推斷。
這是貧道第一個想不通的問題。就算我是主管意識形態的,如果要證明自己的正確,一定會找一個能夠充分說明自己正確的典型。這些典型簡直太多了,不勝枚舉。雖然從統計角度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比城鎮居民無論在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距離都拉大了,而且是越來越大。或者從總體上說,農村組織化程度急劇下降,基本恢復到一盤散沙的局面,農村教育、公共事務、醫療等水平大幅下降,但是找到幾個比城市還富裕的村,幾個組織化程度很高,社會生活很優越的村,還是不困難的。我一定不會找小崗村,因為小崗村簡直太不爭氣了。幾乎是小農經濟的反面典型,是最集中體現小農經濟弱點的社區,甚至在同樣采用小農經濟體制的眾多村子中,也是比較差的一個。因此,貧道用小崗村做典型,不是自我否定嗎?不是給對手提供炮彈嗎?不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光嗎?貧道不會這么傻。
有人會說,小崗村是農村改革開始時的典型,是小崗村的“血手印”促成了在全國清除農村集體經濟運動,現在就算不好,也只能通過搞好才說得過去。這不是現在有關部門傻,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照樣讓貧道想不通。就算開始是典型,但現在這樣搞,只能證明小崗村當時村民去按血手印分田到戶是非常特殊狀況,并不具備普遍性,以小崗村的“血淋淋”挑起分田到戶是忽悠了全國人民。原因很簡單:小崗村今天的突出問題并不僅僅是依然貧窮,而是極度缺少組織化程度。分田到戶的農村多了,雖然多數也不富裕,面臨的問題與小崗村一樣,但很多村還是有組織的,公益事業還是能搞一些的。貧道前年到下鄉的村子,雖然組織化程度已經大幅降低,但該干的事還是能干的(見貧道《回知青點看看》),集體的事情還是有人出頭的。根據報道我們知道,小崗村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村的農戶極度缺少合作精神,凡事只要牽涉幾戶之間的事情就搞不好,誰也不信誰,一個縣團級干部充當領導照樣不行——累死也解決不了問題。
也就是說,這個村的農戶與多數農村是有特殊性的——極度缺少合作能力的人恰好湊在一起了。那么這就恰好證明了一點:當年不是集體經濟體制問題,而是小崗村村民個人問題,是這群人太難以組織。頂多說明當年實行集體經濟不該一刀切,應該因地制宜,對小崗村這樣的村子應該有點變通,比如搞真正的包產到戶(不是現在的取消集體經濟,分田到戶)。并不能證明集體經濟不適合全國其他農村。因為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3倍多的村子竟然連續十幾年吃返銷糧,正說明其他農村集體經濟搞得很好,足以養活這些“狗聞逑”(貧道下鄉村子的話,意思是各顧各)而已。因此,現在越是下大力氣扶持小崗村,越證明當年以小崗村忽悠起來的所謂農村改革是有問題的,有大問題的。這已經不是臉上好看不好看的問題,而是拆前面領導臺,挖前任領導根的問題。因此,越糾纏小崗村,越是有主動否定改革開放的嫌疑,傻子才這么做!不,不僅是傻,而且是壞,心眼壞。
有人會說那怎么辦?簡單的很,讓小崗村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從熱點中消失。各種報道,無論正面還是反面的信息都不透露,像沒了小崗村一樣。同時,也也不去攻擊南街村、華西村等集體經濟,因為惹了這些就容易讓左派關注小崗村。像現在這樣大張旗鼓學習沈浩,沈浩走了再派個丁俊,自己主動制造熱點,一個都不能少。這不是有意使壞么?
因此,貧道想不通他們折騰小崗村究竟是為了什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