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政治本色”絕非人民日報所論之“葆”
鐘 聲
原本,對《人民日報》頭兩“論向沈浩同志學習”做過淺議后再不想造次,可讀罷其三論即《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評論員文章后,實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這就是:沈浩同志的政治本色絕非人民日報所論之“葆”!
作為《人民日報》的評論員,不會不知道沈浩生前曾幾次率小崗村人赴南街村參觀學習時的留言——“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如果說確實知道,而且深知其政治含義,那么所論之“葆”,到底是沈浩同志所“葆”或要“葆”的政治本色,還是人民日報出于“現在我們說不得”的政治目的所強加給沈浩同志的高帽?
“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剛好體現了一名不錯的黨員干部——沈浩應有的政治本色!其所“葆”、要“葆”和應“葆”的無疑也是這樣的本色。率領私欲膨脹并瓜分集體田產而單干的小崗人“學習南街村”本身不就說明問題?與復辟小農經濟的包產到戶相對,沈浩欲圖“壯大集體經濟”意味什么?而針對小崗村“一朝跨過溫飽線,最終難進致富門”的不堪現狀,決心要帶領小崗人“走向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不更是一個黨員干部應有的、必須具備的和理該確保的政治本色?
看來,還是毛主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論斷英明正確。什么階級說什么話。人民日報評論員站在“特色”角度及政治路線上,只能用符合本階級口味的“政治本色”賦予所樹立的典型人物,而這樣的典型人物由于不幸西去也只能“被葆”了。反之,若沈浩果真按照在南街村留言簿上所說去做,或許不會過早離去,但其政治本色也就實難“被葆”了。因為“兩股道上跑的車”,其與“被葆”之人及所在階級走的不是一條路。
此外,人民日報評論員還犯了一個大錯誤,即不該在“葆”沈浩的政治本色同時,暴露小崗村多年來“難進致富門”甚至依然貧困的現狀。所謂“沈浩之所以會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赤腳踏著泥濘去轉移危房中的群眾,會把臥病的老人送到醫院而自掏腰包,會在(見人民日報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三論向沈浩同志學習》……”僅僅是在突出沈浩的先進事跡?不說明私分生產隊田產后人自為耕、戶自為作的貧苦農民的無助、無奈和資改路線的無情?而小崗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不堪現狀,除了走沈浩所說的“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之路,還有比之更好的道路嗎?
要知道,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人——沈浩同志真正的政治本色!遺憾的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和路線上,他想堅持和保住這樣的政治本色極其之難,根本不可能,甚或至死都得“被永葆”委派之人和階級所希望和劃定的本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