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的紅手印
中國農民是一群非常淳樸善良的群體,當他們覺得需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最堅決的某種愿望的時候,他們不是演說,不是寫文章,也不是集會游行,而是在一張寫有自己簡單愿望的紙上面,隆重的按上自己紅色的手印。
這個時候,他們實際上就是說,這里寫的就是我們的心里話,我們的決心,這里寫的就是他們最真實的愿望最想表達的訴求。
30年前,由于溫飽難以維持,他們選擇了分地,實行最徹底的“大包干”的政策。他們以為這個方法能夠救他們。于是,國家尊重了小崗村農民的意愿,把集體土地全部分給了農民。
但是,“大包干”政策沒有能夠挽救他們的貧困。
20多年過去了,小崗村依然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之中。一直到一個叫沈浩的人在6年前出現。
就在今天-----2009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部關于沈浩的電視新聞片,講述了他的事跡。
多年以來,小崗村的領導都是省里下派的干部擔任。沈浩是2003年被派去擔任村支書的。任期3年。由于工作踏實,深受小崗村農民的愛戴,在任期即將結束的2006年,有80多名村民,在一份挽留書上按下了紅手印,誠摯的挽留下了他。
3年后,在沈浩第二任期又即將到期的時候,村民們再次用同樣淳樸的方法要求沈浩留任,紅手印的數量翻了一番。
可是,沈浩卻因為繁重的工作而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了。
為了永遠留住這位好干部,村民們仍然按下了鮮紅的手印,從此,沈浩將永遠和小崗村在一起了。
在沈浩身上,我們似乎又看見了焦裕祿的身影,他不愧是一個好村支書。
更值得回味的是,沈浩的思想,沈浩的道路。
沈浩在這6年間所做的事情,概括起了,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了,拋棄分散的個體農業,走集體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道路。
沈浩發現,小崗村之所以一直不能改變貧困面貌,根本的原因在于小規模的個體的農業生產形式。要擺脫貧困,讓小崗村真正富裕起來,只能走集體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道路。
而在一個以分地為目標的“大包干”旗幟在全國乃至于全世界聞名的地方再重新回歸集體生產的道路是極其困難的。
但是,沈浩做到了。他以自己全部的熱情全部的真心獲得了小崗村村民的擁護和愛戴。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終于開始走上了集體化大生產的道路。
6年的努力,終于初步改變了小崗村貧窮的面貌。于是,才有了小崗村村民一次又一次的挽留的紅手印。
沈浩曾經說過,小崗村和大寨、南街村、華西村等富裕農村比有很大的差距。雖然沈浩沒有說,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但是,誰都知道,這些富裕農村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走集體化大生產的道路。
沈浩頭腦非常清楚,他也要走這樣的道路。他也這樣做了,并且也成功了。
小崗村現在的情況說明毛主席的話的確是永恒的真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合作化”。請注意,這話說了已經50多年了。
說沈浩頭腦清楚,其實小崗村村民的頭腦也非常清楚。為什么以前來的那些干部沒有被一次又一次的挽留?為什么來了一個帶領村民走集體化道路的干部卻三番兩次的被村民用紅手印挽留?為什么當這個干部倒下了會萬人空巷的為他送葬?為什么連他的骨灰也舍不得放棄?
村民們的心思已經非常清楚了,他們需要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領路人,而不是所謂的“發家致富”的領路人。
沈浩走了,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農村關于農業,甚至是關于整個國家應該怎樣發展,走什么道路的沉重的思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