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下派干部沈浩,在那里辛苦多年,將小崗村2003年的時候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努力到2006年的人均收入6000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一成就還不能從數字上說明問題,應用事實說話,那就是,小崗村的真正致富帶頭人沈浩,不把小崗村當成是大包干時期的先鋒,農村改革開放的典型的牌子抱著,厚著臉皮吃返銷糧,而是采取解放思想,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引導小崗村人打開眼界看外面的世界,才使小崗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的。
應該說,在某些人的眼里,走出去,是件見不得人的事,因為小崗村是那么紅的發紫的先進典型,也可能混得不得笑各自咋玩了吧,怎么可能走出去?走出去做什么?去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嗎?自己的先進經驗不是讓人家在學嗎?比如說咬破指頭冒殺頭的危險,搞分田到戶,這該多勇敢哪!嚴德友公開叫器‘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了,既然到了這步,不富還怪誰?可惜小崗村那個壯舉之后,再也沒有變化的,就只好閉關自守,死要面子,受著活罪,哪怕是飯死了,也會對人家說那是撐死的呀!所以,硬是餓著肚子抱著那塊大包干血手印金牌不放,還錢修大包干紀念館,不肯向人家學習,天下竟然有這樣的死不改悔分子,天下竟然有這樣的低能兒當道,硬是自欺欺人,這不知道是誰在害他們,還是他們自己害自己。請進來呢,還用請進來么,這么先進的典型,請人家進來學習,那么不又丟人了,不請自來么!,可是又趕不上南街村,那里總是不請自來的人,所以,這些年來,有錢的不是小崗村,有名份的不是小崗村,風光來風光去,都讓南街村,大寨村,劉莊村占光了。
可是,下派的沈書記就不一樣了,他就是敢為小崗人之先,走了出去,不僅到南街村,而且到大寨村,劉莊村,轉了一圈,看后才知道,原來小崗村人是在井底下哇哇地叫,原來南街村他們是那么的聰明能干,于是乎,在激動之余,說,要向他們學習,走集體化的道路,說走集體化的道路不打緊,這又是回頭路了,可是,既然走回頭路,一走還是走出了甜頭的。這個回頭路從那一參觀學習,就開始走正道了,就富裕起來了。對沈浩此舉,本人是非常佩服的,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實事求實,調查研究,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自以為是,不自欺欺人,不剛愎自用的情懷。
然而,當沈浩這幾年一聲不響的帶領小崗人艱苦創業的時候,沈浩一不小心,就病故在小崗,留下“了埋骨只在小崗地,人生處處有青山”的絕唱。當人們在贊揚沈浩書記的同時,談到小崗村下步如何發展,不料,互聯網主流媒體啞口無言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怎么寫帖,都放不出來,強國論壇上,問了一下原因沒找到答案:估計繼續做典型,抱著葫蘆不開瓢的,悶聲讓小崗就這樣走出一個小康社會。這就讓人納悶,于是,想起這些年來發生的事,就想起了中國的成語“諱疾忌醫”,諱疾忌醫,即:諱:忌諱。疾:疾病。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蔡國,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翻閱詞典,解釋是,諱疾忌醫,害怕醫生診斷治療,比如掩飾缺點,錯誤,害怕別人批評指正。語本宋·同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中國史學會《鴉片戰爭·第二冊·林少穆(則徐)先生家信摘錄》:而尚諱疾忌醫,猶可問乎?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任何犯錯誤的人,只要他不諱疾忌醫,不固執錯誤,我們就歡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變成一個好同志。看了這些解釋,看到當今社會的一現象,看到某些人隱而不發的一向特征,或者改變了拿錘子找礦的人生后,就學會了用前三十年貧窮僵化來襯托自己的偉大,就有人喜歡批評別人,可是絕不做自我批評,有些人說別人人無完人,會犯錯誤,但他們自己好象就是完人,不犯錯誤的,就有人自己面黃肌瘦,不承認自己有病,還說別人有病。所以,當今的人有病,病的不輕,沒有人敢說他們有病,大概是等到跟齊桓公一樣,病入膏肓,如果誰談他們有病,是絕對犯忌的,有沒有病,只有天知道了,只能讓天知道,他自己是絕對裝做不知道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