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財政廳下放干部沈浩離開了我們。他死在哪里?死在“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為什么死在小崗村?因為他為了一個單干了30年卻仍然貧窮、某些人要將此村樹“單干典型”,自己不得不在那里耗費了自己寶貴的6年,最后連生命都沒了。
如果小崗村自己能發展的好,還要沈浩長期呆在那里嗎?當然不用。小崗村為什么就沒有像其他保存了村集體的村領導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呢?因為,單干,使人自私,也就是小崗村前任村長嚴俊昌所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這樣的心,還能有好村干部嗎?當然不可能。單干也使規模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都不可能,其結果,當然就如小崗村民2009年11月9日對新華社記者所說的“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村集體欠債3萬元,人心渙散,村里連續多年沒有選出‘兩委’班子,村里亂建房、亂倒垃圾普遍,環境很差。這與‘中國改革第一村’的名氣相比十分不相稱”(新華社全文(人民網):第一頁: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0339054.html
沈浩是一個好干部,只是他死在一個不值得的地方。他其實就是累死在那里的。
令人欣慰的是,其他一些當初搞“單干”但結果不理想、后來又頂著壓力重返農村集體道路而共同致富的江蘇的華西村,天津的大邱莊,北京的韓河村、竇店村,黑龍江的興十四村,湖北的洪林村,大連的后石村,河北的周家莊鄉、河南的劉莊、南街村,廣東的崖口大隊,浙江的藤頭村、望海崗,四川的寶山村,江西的進順村等村集體,與實行單干的廣大農村不同的是,
這些事實說明,改革還是不要搞“一刀切”,要允許不同形式的經濟實體共存、相互競爭、相互取長補短。
憑我個人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
當初農村改革搞一刀切的家庭承包制所帶來的廣大農村的貧困現狀,對目前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有借鑒作用。現在有些人,以為把
我們不僅不能將國企徹底私有化,相反,必須通過對重要經濟領域如交通、通訊、能源、醫療、教育等行業的掌控,確保這些公共服務領域不被少數財閥控制,為全民提供價格低廉的優質服務,同時也能確保企業員工的工作不被資本家隨意剝奪。要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的優勢,認真貫徹國企員工企業主人翁地位的精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