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知道,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第一村”。改革前,用“吃不飽、穿不暖”來形容這里人們的生活狀況可以說基本沒有問題,他們“敢為天下先”地通過“摁手印”,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更影響了整個中國,甚至“摁動了世界”。
1978年冬天,18個農民的“手印”使小崗村在1979年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糧食產量超過了過去15年產量的總和;
食油產量超過了過去20年產量的總和;
人均純收入超過1978年的18倍。
如此巨大差異,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所罕見的!用“驚天地、涕鬼神”也豪不為過。這讓人們不得不對18個摁手印的人樹起大拇哥,可喜可賀。
可喜可賀的同時,我們不妨對以上數字進行一番冷靜思考,思考后會發現幾個問題,那就是,小崗村一年的糧油產量一下子頂過去15年、20年產量的總和,那過去15年、20年這些土地都做什么去了?這些村民都做什么去了?他們是靠什么維持生命的?
一年解決吃、穿、花問題,不再向國家伸手,這一點值得贊揚。但往后的日子怎么樣呢?13年人均增收100元,達到500元!在全國范圍來講,仍然沒有擺脫貧困、沒有走向富裕。依靠政府扶貧支持后,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村集體還欠債近4萬元。這個時候又向國家伸手了嗎?為什么呢?
2004年2月,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到小崗村任書記,村民從排擠、懷疑到信任,最后又發揮手印的優勢進行挽留,是出于真心的嗎?
問這話是有原因的,因為沈浩到小崗村后的確有不少人懷疑他、排擠他。也許是沈浩帶去的60萬元不多,修公路的時候,村民用鐵锨鏟水泥,沈浩用手捧水泥,村民就沒有人告訴他水泥會燒手,以致他的手被燒爛。后來用300萬元建“大包干紀念館”,又爭取資金修建了14公里的柏油路,村民得到占地款后才知道沈浩可以讓他們坐在炕頭就能收錢,才知道沈浩是個好人。原來的村民是怎么想的呢?
沈浩上任后,用村民嚴立華的話說就是,“沈浩一到村里,就挨家找人談,小崗怎么發展、要實現什么目標,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將全村108戶人家走了兩遍”。(平均一天走訪7戶,真與假讀者自己分析)并帶領“摁手印”的人到大寨、南街村學習考察,接著又組織解放思想大討論。 沈浩為什么采取這樣的做法呢?
“一年跨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進富裕門”的瓶頸,在外來干部沈浩任職的第三年就被突破。這是為什么呢?
上級檢查、領導視察的時候,小崗村烘烘活活,過后則冷冷清清,用借來的東西蒙騙上級是為什么呢?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大包干紀念館”被滁州市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30年村民吃國家救濟的事情就不說了,自打扛起“第一村”的大旗后,小崗村為國家貢獻了什么呢?政府又為小崗投入了多少呢?難道把政府扶植也當作愛國的資本來進行紀念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