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世界的另一種聲音
——直面南街村現象的三點感受
曾世逸
(注:這是作者在主持“南街村與新農村建設”座談會時,聽了南街村段林川副主任講解之后,即興發表的三點感受。這只是我的個人感受,既是座談會的結論,更不代表主辦單位——真善美文化傳播中心、大家思想網的觀點。我們一如既往地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海納百川、和而不同”和“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理念。)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的提問就到這里結束了。作為主持人,我不做結論,但是我想談幾點感受。
今天我的感受很深,可以說是“震撼”。我想這不是因為我與段主任坐得比較近,聽到的聲音特別大,分貝比較高,而是因為我感覺好像這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另一種聲音。我談三點感受: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一個感受就是: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知識分子”往往是沒有多少力量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烈的感受?前段時間我曾經陪著何慧麗老師到蘭考,去考察了她們所做的一些新農村建設試點,考察合作社。當時我就有一個感受,她們搞的那些合作社確實非常非常不容易,何慧麗本來就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社會學博士,還掛職副縣長,也動員了政府里面各種各樣的資源,還動員了很多大學生去支持那里的合作社事業。現在幾年過去了,應該說做得非常不錯,但是這個“非常不錯”主要是跟以前相比來說的,現在還不能說已經成功了,事實上還是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當時我就說,這是一個新生事物,這個事業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一定要給他更多的呵護,而不是更多的苛刻,或者說各種指責,我當時是這樣看的。但是我覺得,即使是這樣的知識分子,動員了這么多的資源,搞了幾年,其實一定意義上講,還不能算非常成功的合作實驗。
從我個人來講,我當時看何慧麗她們做的事情,我就反思我自己,原來我曾經想做合作社,但甚至都沒有起步,我做過努力卻沒有起步。現在,我們搞這么一個鄧XIAOPING臺——真善美文化傳播中心,我們這么一幫“知識分子”在做這么一個事情,都感覺非常非常的困難,有的時候甚至覺得難以支撐下去,難以堅持下去。
但是你看,我們的段主任,還有王宏斌書記,就是他們經常講的——他們都是真正的農民,真正的普通百姓,而且不能說理論水平有多高,文化教育程度也不高,學歷并不高。但是你看,他們做出來的事業,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思想素質,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欽佩的。
我有的時候甚至會想到,作為知識分子,我們總是提倡一種懷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這個當然是非常應該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我們看到南街村,或者是別的一些事物,他們還有很多的問題——我相信南街村現在也有一些問題——我們知識分子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出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在懷疑、在批判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該懷疑我們自己,批判我們自己?我覺得在群眾的面前,我們其實并不是多么高明,可以高明得指手劃腳。我們其實做不了什么事情,如果我們在他們那樣的位置上,做得并不會比他們好,甚至根本做不好。我們有誰敢說能比南街村做得更好?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先做群眾的學生,再做群眾的老師——也許你還不能做群眾的老師。這是我的第一點感受: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另一種人,另一種精神
第二點感受就是,精神的力量。可能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以前有一個共同點,我們覺得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主要是靠分配制度,要靠物質激勵,不能吃大鍋飯,不能搞平均主義,那么能力強者收入要多,多勞者要多得,這樣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但是,我們看看南街村的事例,聽聽剛才段主任講的,是一種“二百五”的精神,是一種傻子精神,他們的能人,他們的領導,相反的是“二百五”,比別人的工資更低,但是他們的積極性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要高得多,他們給集體干事的積極性比我們高得多,甚至我們現在為自己干事的積極性可能都沒有這么高。所以我覺得可能精神的力量,以前我們是重視不夠的,甚至根本就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甚至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段林川插話:我接著再說一件事: 2004年的時候,我們村里投資了三個多億,又辦了幾個高科技的廠子,申報了,上面支持;結果金融制度改革,不給錢,占用了我們三個多億的流動資金。資金緊張了,我們就給群眾講:要節約,不該買的東西不要買,不該出錢的時候不要出,不該坐車的就騎著自行車去,要節約。就這一句話說了后,群眾考慮我們村里的困難,從家里拿出來的積蓄有五百的,有一千的,有一萬的,一星期就給我們捐了一百多萬,這就是精神,精神的力量。南街村又不強求讓你交,又沒有宣傳讓你交,他就是自覺自愿地交。精神是主要的,物質是次要的,先有精神后有物質,你不做,你哪兒有物質,所以有精神就會有物質,精神可以戰勝一切。你看病人,病人有病了,三分看治療,七分看思想、看心理狀態。有一個電視劇上的事,一個人得了癌癥,整天吃不下去飯;送到醫院,醫生一化驗,說沒問題,他立刻就從床上蹦起來了,沒事了,沒事了,就回家了。這就是精神,精神能支撐一切,你看南街村群眾的思想,就是這樣,是經過教育的。)
總之我感覺,可能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自己都會越來越重視物質的力量,甚至我們認為如果沒有物質刺激的話,我們不會有積極性。甚至我們會覺得人都是自私的,我們必須要滿足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才能去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在段主任講的南街村這里面,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另外一些人,就是以前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的那么一些英雄人物,或者是一些道德楷模,他們是靠精神的力量,他們這種人可能是某種無私,他們身上的力量可能甚至比我們原來所重視的物質的力量大得多。剛才段主任說到回扣的問題——把一些財物交上去,按我們原來的想法,可能是根本無法想象的,或者是難以實現的。這就是我受到的第二點震撼,我感覺這是另外一種人,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種精神。
斗爭并不都是可怕的,也許是現實需要的
第三點震撼就是:斗爭。剛剛段主任講到“四個敢”——敢想、敢干、敢斗爭、敢堅持。在我原來的概念里面,甚至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面,可能都會非常反感這個“斗爭”,甚至我們會聯系到階級斗爭,群眾運動,政治運動,然后覺得這種斗爭是很可怕的;我們會強調我們個人的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精神自由,我們會拒絕別人對我們進行思想改造、思想教育,或者說進行思想斗爭;什么批評與自我批評,那就是整人,我們可能更多的時候都是這么一種觀念。
但是我感覺,可能南街村,就像段主任剛剛講的,竟有另外一種可能。這種“斗爭”在南街村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而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一種難以接受,甚至可能覺得難以理喻的一種東西。我想在現實社會里面,在還有很多丑惡現象的情況下,還有很多不良風氣的情況下,可能我們確確實實需要提倡某種斗爭,這個時候是需要斗爭的。
然后,如果說我們自己承認我們自身還有某些不足,而且我們希望進一步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境界的話,可能也是需要斗爭的,跟自己做斗爭,可能甚至某些時候要認真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在這些我們所遺棄的、所反感的東西里面,可能確實有它的力量和價值。至少在現在這個社會里面,或者說在南街村里面,我們看到我們原來的觀念有很大的局限性。
這就是我個人感覺的,給我震撼特別大的這么三點。僅是我個人的觀點,不是總結——我再次強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