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5周年的日子。
他的生活秘書張玉鳳回憶過: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兩個月里,他數次吟詠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寫過的一首詩歌,名曰:《枯樹賦》。
這首詩歌表達的主題主要在最后的幾句: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短短幾句,凄涼悲切之情盡顯其中。
在我們所了解的毛主席那里,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壯語,也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從容氣魄,有“敵人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鎮定自如,還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雄渾堅毅。
我們所有人都習慣了他是一個偉人,習慣了毛澤東思想所象征著的希望和力量。尤其是他那個時代的人民群眾,在對毛主席的回憶里,總是透露著他曾給大家帶去的那種踏實和信仰,就好像一個大家庭里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你就不會感到憂慮和恐慌,你就會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向往。
可是,從他晚年對人民群眾和國家前途的種種擔心和憂慮里面,你又可以切身的體會到偉人內心那種孤獨和悲切。
而這種孤獨和悲切之感,始終和他心里對勞動人民的憂慮和牽掛是聯系在一起的。
在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時期里,他的護士長吳旭君在一次給他體檢的時候,說起很多毛主席關心群眾的往事,稱贊毛主席的偉大、與人民心連著心。
而毛主席卻說:“我并不偉大,偉大的是人民群眾。在我死了以后,你們也不要想我,要一心一意地想著全國的老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完全徹底,既不可半心半意,也不可三心二意,更不允許虛情假意。”
這段話表露出的已經不僅僅是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其中也充滿著對他們未來的擔心和憂慮。
這種擔心和憂慮是有道理的,他曾說過:“我黨真正懂馬列的人不多”。
我自己在很長時間里,對于這句話一直是很難理解的,全國那么多研究馬列主義的黨員、學者和專家,怎么會說“真正懂馬列的人不多”呢?
但是后來隨著閱歷的漸漸增長,我也逐漸明白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毛主席在《實踐論》里對馬克思主義有過精確的闡述: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毛選第一卷,實踐論》
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從學術和理論的范疇去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那么懂馬列的人是很多的,但是如果從階級性的范疇,從無產階級群眾立場的范疇去看,那可能真的就不是很多了。
二、
我們黨將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這個概括是非常準確的,但是如果我們忽略了毛澤東思想的階級性,忽略了它背后堅定的無產階級群眾立場,而是僅僅從學術理論的范疇去理解它,那么實際上它的活的靈魂是很難體現出來的,甚至可能出現被曲解和誤讀的情況。
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實事求是,如果我們忽略了它的階級性,那么就極有可能把實用主義哲學曲解為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原理是什么?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選第三卷,改造我們的學習》
可是持有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人卻不是如此,他們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出發,而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局部事物出發,把視野局限在他們經驗范圍之內去研究事物的規律,因而他們往往只對局部的少數人“實事求是”,而忽略了從全局的、全體人民的范圍去研究事物規律。
用《毛選》里的話說:
“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這種人如果指導革命,就會引導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毛選第一卷,實踐論》
對于群眾路線也是如此,它至少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包辦代替式的“群眾路線”;
另外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自發式群眾路線。
對于第一種,表面上也是群眾路線,也是人人參與,人人行動,但是這種群眾路線的實質,是由精英階級操控和領導下的群眾路線。
當這種領導權和操控權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時候,群眾實際上就失去了博弈的能力,最后必然伴隨著的就是逐步失去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管理權。
這種群眾路線,實質上是一條假群眾路線。
為什么毛主席在社會主義改造后,始終毫不動搖的堅持集體化、合作化?
就是因為沒有集體化和合作化,沒有組織起來的人民群眾,那么就不可能實現所謂的自下而上的群眾路線。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里,有一項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原本這一項改造工作應該是最困難的,因為它涉及到將資本家原來的生產資料變私為公,這完全可以說是一場新的革命運動了。
可是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資本主義的工商業改造,進展是最為順利的。
這里面最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農村實現了集體化,農民們被組織起來了。
當全國的農民被組織在合作社里,實際上就掌握了市場的決定權,切斷了資本家與群眾的直接聯系,你想要把自己的商品貨物賣到農民手里,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通過組織農民的合作社,如果你不接受改造,那么你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渠道和市場。
同時反過來,農民所產的農產品和工業品,以及農村地域所能提供的工業原料,也會因為集體的存在,而掌握充分的議價權和決定權。
這樣一來,實際上整個市場和資源的主導權,就掌握在了群眾的手里,而不是資本家的手里,他們可不就老老實實的接受改造了嗎?
所以,所謂的群眾路線,如果我們忽略了它的階級性,忽略了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組織起來的群眾給打散了,那么實際上就會把群眾路線演變成包辦代替路線,演變成精英路線,演變成恩賜路線。
同樣地,獨立自主也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含義。
說起獨立自主,其實沒有人會懷疑和否定,誰不想挺直了腰桿說話,誰會想卑躬屈膝的看人臉色行事?
可是關鍵在于,你要想實現獨立自主,就必須搞清楚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依靠誰的問題。
從個體層面來講,獨立自主的含義就是得全心全意依靠自己,你不可能一邊嘴上喊著我要獨立自主,一邊又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而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獨立自主則意味著你要全心全意依靠哪個階級?
國民黨不想實現獨立自主嗎?蔣介石不想要獨立自主嗎?
在國民黨剛剛敗退臺灣的時候,老蔣就發出感嘆:
甚嘆我國處境,一面受俄國之侵略,一面美國對我又如此輕率,若不求自強,何以為人?何以立國?而今實為中國最大之國恥。——《蔣經國自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關于獨立自主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而能不能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你要全心全意依靠哪個階級?
老蔣全心全意依靠買辦階級,依靠美帝國主義,所以他最終失去了獨立自主,反過來,毛主席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最后就實現了真正的獨立自主。
這就是一個階級性的問題,毛主席在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也曾明確的指出了“在城市斗爭中,我們必須全心全意的依靠工人階級。”
而放到全國范圍,那就是全心全意的依靠工人和農民,依靠最為廣大的無產階級群眾。
因此,如果我們忽略了毛澤東思想的階級性,忽略了它的無產階級群眾立場,實際上就不可能真正體現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三、
這兩年來,很多人都察覺到輿論開始轉左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認識毛主席,重新認識毛澤東思想。
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當初他的擔心和憂慮,很多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而我們今天懷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拾起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理論武器,正如他曾經說的那樣:
“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