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月2日這天,毛澤東與新民學會的十余名成員,在長沙潮宗街文化書社里,激烈的討論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到底哪一套理論和方案才是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國社會的良方。
為什么會有這個激烈的討論呢?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和官僚代替原來的滿清皇室和貴族,成為全國最大的地主和買辦群體。這些軍閥在不同的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相互間進行著頻繁的爭奪和戰爭,巨額的戰爭開支全部加諸在中國人民身上。經濟上的掠奪,政治上的黑暗,加上戰爭造成的各種破壞,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
這個時候我們迫切需要一套真正適合中國的社會改革方案。
而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人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在批判中國兩千多年來以綱常為核心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時,也為各種新潮流、新思想、新理論、新主張打開了思想涌入的閘門。
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屈辱和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這一運動加速了中國人民,尤其是知識青年尋找改造中國社會方案的步伐。
他們有的撰寫文章,有的創辦刊物,有的成立社團,用來宣傳、研究和探索國外的各種新思潮。這些新思潮的各種主張和內容十分龐雜,有什么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伯恩斯坦主義、布爾什維克主義等等。
這些青年們對于這些紛繁復雜,又十分新鮮的各種理論主張,很多也處于“隔著紗窗看曉霧”的朦朧狀態,并不十分清晰。他們還在分析、比較、探索和選擇。
而新民學會,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由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成立的其中一個社會團體。他們在1918年4月份成立新民學會,到1921年的1月,已經過去了兩年零9個月的時間,經過這兩年多時間的比較、判斷和思考,不同的學會成員也大多都有了自己比較清晰的主張。
因此,也就有了1月2號這天,十余民新民學會成員在長沙潮宗街文化書社里的這次激烈的討論。
他們面前一共擺著5套關于如何改造中國的方案,這5套方案代表著五種主義,或者說5種主張,而這5種主張也基本概括了當時中國最主流,最具影響力,最有社會基礎的5種主張。
我們分別來看看這5種主張到底都是啥?
第一種:
社會改良主義。
這種主張認為,只要每個人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從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著手解決,從一個個具體的政策著手改革,最終就能實現根本問題的解決。
具體怎么辦呢?
比如,通過教育塑造一批優良學子,等這批學子進入到社會領域的各行各業,發揮他們的才智、在每個不同的行業里面發光發熱,就能逐漸實現對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造。因此他們大力倡導勤工儉學、半工半讀、興辦教育、出國留學等等,以求盡快培養一批這樣的人才學子。在政府方面,他們認為應該推薦和選舉一批德才兼備的“好人”進入政府核心領域,由他們來主導社會政策的變革,并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來打造一個公開透明的政府。
所以他們也常說,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這一派最鮮明的特點,其實是反對根本的改革,也就是革命。尤其反對馬列主義式的暴力革命。胡適就曾諷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他雖然說的是反對空談各種主義,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借這種說法反對談論馬克思主義。他后來自己就說,當時是不希望大家被馬克思、列寧牽著鼻子走。
第二種:
社會民主主義
這種主張認為社會的根本問題在制度,這里所提的制度主要指的是如西方的選舉制、議會制等民主制度。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較為民主的辦法,來制定一套符合社會方方面面運行的制度,包括憲法、法律、程序、規則等等。
他們認為社會最大的阻礙在于不公平,特權階級總是壓迫普通人民。要消滅特權階級,就要制定一個人人都遵守的法律、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應該享有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權。
這一套思想大抵上繼承了西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它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就是它所說的制度,并不觸及最基礎的經濟問題,也就是不促及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他們說的“制度”其實主要指的是上層建筑領域里的政治、法律層面的制度。
第三種:
溫和的共產主義
也稱經濟主義,它與第二種方案,即社會民主主義在出發點上完全不同,它把自己的出發點放在了經濟問題上,從這點看好像有點馬克思主義的味道。
因為從經濟基礎著手分析社會問題,因此他們看到了剝削的實質,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根本危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贊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看法,甚至也贊同將來的社會應該要實現共產主義。
但是,他們認為一定要首先讓資本主義先得到最為充分的發展,才能設想社會主義的實現。
什么意思呢?
他們認為,中國唯一的病根是太窮了,生產力極度不發達,小農生產占據極大的比例。因此,核心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而不是革命,不是階級斗爭。所謂的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就是先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因此,在他們看來,大量涌入的帝國資本,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有利于中國發展經濟的好事,非但不應該反對帝國主義,反而應該積極擁抱帝國資本。
有了資本主義的大力發展,就有了經濟的發展,有了經濟的發展,就有錢辦教育,有錢培養勞動人民,提升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這樣,在將來才能實現由勞動階級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
他們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大多目不識丁,粗鄙不堪,如果在那樣的條件下建立一個工農專政的社會,簡直是中國的災難,是不可設想的。
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演講和傳播的溫和共產主義,把這種主張說簡單點就是:贊同共產主義,但是認為實現共產主義最根本的辦法是先好好的、充分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只有當生產力足夠發達,資本主義足夠充分的發展,人民受教育程度足夠高,才能設想實現勞動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至于當時已經充分暴露的勞資矛盾、帝國主義與中國人民的矛盾,他們則宣稱應該采取勞資調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革命的辦法。
這些觀點聽上去好像很熟悉的樣子。
孫東蓀、梁啟超等人對羅素的觀點大加贊賞,積極傳播。
雖然這一派也把自己打扮成社會主義的樣子,但其實質是比前面的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更激烈反對馬克思主義,尤其反對階級斗爭、反對革命的一種主張。
第四種:
無政府主義
這一派的主張和觀點,在新文化運動的初期頗受歡迎。毛澤東剛接觸無政府主義的時候,就很受它的影響,贊同它的很多主張。
它的主張首先源于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他們認為勞動人民之所以極端的貧困和落后,皆是來源于階級壓迫,而階級壓迫最深刻、最劇烈的形式和后盾恰恰就是國家機器的暴力壓制。
因此,他們反對一切強權,認為歷史就是一個強權打倒另一個強權,得到的又是一個新的強權,然后這個新的強權又反過來剝削人民。
因此,他們否認一切國家政權,否認一切形式的專政,不但否認資產階級專政,同樣地也否認無產階級專政。
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因此贊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主張,他們看到了暴力機器的本質,因此反對一切強權。尤其在中國,他們還看到了封建制度對人的摧殘,因此反對一切壓迫和吃人的制度,崇尚人的絕對自由。
從他們對問題根源的認識上看,顯然比什么民主主義,經濟主義要深刻得多,但是無政府主義開出的藥方問題就很大了。
他們既認為一切強權都不應該存在,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贊成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方式。
注意,他們不是不贊成革命,而是認為革命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新的政府,新的國家機器,而是在于消滅一切的強權和暴力機器。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那么怎么才能消除剝削,打倒強權,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強權的社會呢?自己既然不能建立政權,那么革命的方法就只剩下罷工、游行、示威等呼吁性質的革命。
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不流血的呼吁革命。
無政府主義的觀點,在當時之所以非常受歡迎,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飽受封建專制的統治,本身對強權,尤其是衙門、軍隊、律令有很深的厭惡和反感。民國建立以后,軍閥當權,軍閥政府的壓迫絲毫沒有較之清政府而有所減輕,這種情況下,無政府主義自然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對于當時剛接觸無政府主義觀點的知識青年來說,他們對于這種既不通過暴力,又能實現革命目的的方案,自然是非常歡迎。
為此,他們不但組織宣傳無政府主義的觀點,而且還做了大量在經濟領域方面的試驗。
當時非常流行的互助主義,新村主義等,實際上都是無政府主義的一種嘗試,他們希望通過建立這種沒有剝削的小團體,互助組,新村等示范區,來逐漸達到建立沒有剝削的社會。
同時,又不斷地通過各種學生聯合會組織游行示威、呼吁社會、宣傳新思想等方式,來嘗試達到革命的目的。
第五種:
激烈的共產主義(即馬列主義)
與前四種主張最為根本的區別在于:馬列主義主張暴力革命來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的最終結果,必然是要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而絕不能是無政府主義,更不是寄希望于勞資調和,寄希望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而自動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用后來毛主席的一句話來說:“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其實上述五種方案并不完全都是各自孤立的,他們在某些方面的主張常常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又都有原則性的分歧,甚至同一派的主張里面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在如何看待階級斗爭,如何看待暴力革命的問題上分歧極大。
此刻,新民學會的成員們正在就這5種主義,5套方案之間進行著激烈的討論,而此時的毛澤東會支持其中哪一種呢?
這不單純是一個思辨問題,也不是哪一種主義就具有天然的正義性,說到底,這些理論如果不能與實踐結合起來,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選擇哪一種,就與當時毛澤東本人的親身實踐是分不開的。
于是,我們不得不把時間線拉回到兩年半前的1918年6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