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趕到濟南前線的許世友致電中央軍委,表達了決心及相關意見:“以現在情況打下濟南是有把握的。但在部署上來看,我們兵力不集中,沒有重點的使用。這樣,很容易造成對我不利,尤其是對濟南。我們攻擊兵力現已布置好了,我也不能變動,第一步就是這樣。但第二步時,我一定集中使用兵力”,“對援兵方針,應是攻勢、運動、防御戰,能殲滅敵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計劃太大,重點是一個,勿使計劃太大,結果小”[1]。中央軍委于當日復電許世友并告華東野戰軍、華東局等領導:“你所說的有重點的使用兵力,是正確的。此次作戰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即目的與手段應當聯系而又區別。目的與手段應當聯系而又區別。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攻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電報還進一步明確:整個攻城指揮由許世友擔負;整個攻濟打援戰役指揮由粟裕擔負。[2]遵此,華東野戰軍又在兵力使用上作了局部調整,最后確定了攻濟打援的作戰計劃:攻城方向:以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的44%弱、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特縱工兵團、坦克分隊(4輛坦克)亦配屬攻城集團,擔任攻城任務。坦克參加作戰,在關內的人民解放軍中尚屬首次,雖然數量不多,但能在心理上給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以鼓舞,給國民黨守軍以震懾;阻援打援方向:以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的56%強、約18萬人組成阻援打援集團,由華東野戰軍前委直接指揮。
這一部署變更,充分體現了“攻濟打援”原則。
攻濟作戰定于9月16日正式發起。
在攻濟作戰發起前夕,因得悉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已電請南京國防部空運正在蘇北休整的整編第八十三師主力[3]增防濟南(該師已有一個旅在濟南)的信息[4],粟裕于9月11日酉時致電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及華東局、中原局,提出重新研究攻濟作戰方案,并拿出了三個相應的選擇,比較重要的是其中的“乙案”和“丙案”:乙案,“將攻堅集團就現態勢繼續作攻堅之充分準備,而以打援集團之一個兵團向徐州東南郊攻殲外圍,以配合江淮、豫皖蘇部隊及一、八縱,對徐海、徐蚌及商蘭段之破擊,造成攻擊徐州之勢,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于徐州,爾后適時發起對濟南之真面目攻擊”;丙案,“仍照原計劃發起對濟南之攻擊,以吸引敵人北援,爾后以打援集團,分由徐州西北、東北兩方進迫徐州,以調動援濟之敵回援徐州,而于運動中求殲其回徐部隊。我攻濟集團則視機以一部阻援,或乘敵人援徐之際而繼續向濟南攻擊”[5]。
攻濟前線指揮員許世友再次表現出堅決擔當的決心與信心:“八十三師是否已空運濟,尚難肯定,但我們在精神上假定該敵已到濟為穩重。攻濟第一步,以攻下機場為主。東邊也應攻擊,才能作有力之配合;否則,敵易集結全力向機場反撲,使我不易得手。加之機場方面地形狹隘,最多只能使用兩個縱隊,否則擁擠一堆,徒增傷亡,于事無益。因此,攻濟部署不作大的變動,僅以十三縱緊隨魯中南縱之后,必要時參加機場作戰。”[6]
中央軍委對許世友的意見予以了肯定。
13日丑時,中央軍委致電粟裕并山東兵團許譚王及華東局、中原局,明確指出了粟裕所報三種方案中的“乙項方案不宜采用”:
粟裕同志,并告許譚王,華東局,中原局:
真酉電悉。我用一個兵團攻徐東南郊外圍之敵,另以幾部兵力發動向徐海、徐蚌、商蘭之破擊,造成攻擊徐州之勢,以求牽制徐敵不敢北援。因劉峙有三個有力兵團分駐商丘、新安、蚌埠三處,隨時可以集中徐州附近,除給我分散各部以反擊外,尚有充分兵力(十個旅以上)組成一個集團北上援濟,此時,我分散各部勢必被迫調回,兵力疲勞,處于被動,恐已難達打援目的,因此乙項方案不宜采用。甲、丙兩項方案是按照原計劃作戰的兩項打援方法,這是可以依據敵援情況臨時選擇的。因此,只要你們在八十三師加到濟南后,仍有把握奪取飛機場及在濟市外圍殲敵一部,你們仍以按照原計劃發動攻濟并在徐、濟間準備打援為適宜,只要你們能在飛機場及其附近殲敵二個旅左右,則濟市之敵等于沒有增加。除非你們對奪取飛機場及在濟市外圍殲敵二個旅左右業已完全無把握,那就只好根本放棄攻濟計劃,而另作其他計劃。但即使如此,亦不妨試攻一次兩次,假如試攻無效,對我亦無大損失。
軍委
元丑[7]
至此,攻濟作戰方案完全敲定。
注釋
[1]《許世友關于打下濟南有決心與把握致中共中央華東局并中央電(1948年9月11日)》,《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14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央軍委關于濟南戰役的目的和兵力部署致許世友等電(1948年9月11日亥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18~第219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國民黨軍整編第83師當時隸屬于第2兵團邱清泉部,下轄第19、第44、第63旅,軍長周志道,副軍長楊蔭、參謀長崔廣森,除第19旅已在濟南外,師主力正在蘇北休整。濟南戰役后,該師改編為第一〇〇軍,下轄第44師、第63師,改隸第7兵團黃百韜部,后在淮海戰役碾莊戰斗中被殲。
[4]1948年9月2日,徐州“剿總”劉峙電請“緩運八三師,先運濟南糧彈及工事材料”,“徐州空運用油存量有限”;10日,蔣介石以申灰揮中電令徐州“剿總”:“八三師緩運濟南”,“核準八三師候狀況必要時再行空運濟南”。(《濟南會戰》(國民黨軍戰后總結和檢討),轉引自《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626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粟裕關于重新研究攻濟方案致許世友、譚震林等并報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9月11日酉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16~第217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許世友等關于攻濟部署不作大的變動致粟裕并報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9月12日午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22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實際上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十三師主力后來并未空運濟南。
[7]《中央軍委關于攻濟打援以按原計劃進行為宜致粟裕等電(1948年9月13日丑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32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