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反冒進”與“反反冒進”

老衲 · 2011-03-13 · 來源:飛揚軍事
臨時專題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共高層對毛澤東的戰(zhàn)略思維是極度敬佩的,尤其是毛澤東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號召黨內利用“和平時期”大力發(fā)展國民經濟的號召。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國務院主要領導,卻掉以輕心,并產生了輕率的行為。劉少奇?zhèn)鬟_了毛澤東指示后,周恩來即召開國務院會議,并號召有關部門修改1956年的年度計劃。五六天內,就重新制定出了各種計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制定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最為“高速”的一次。
對國務院有關計劃部門,劉少奇曾經批評過“一年計劃、計劃一年”的行為,而這次的修改計劃的速度和過程,則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而且,各部門和地方,還在不斷的加碼。這一下,周恩來等國務院領導慌了手腳。薄一波在他的回憶中描述,國務院的主要領導做了大量的工作,以限制和修正這種“冒進”的計劃。但是,從薄一波的回憶中可以看到,國務院在修改計劃時,除了盲目之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必要的綜合測算。即對國內資金和物資供應基礎,沒有進行總的規(guī)劃。還有一點,即國務院主要領導在號召修改計劃時的“一哄而起”的官僚主義作風。
正是在沒有資金和物資供應的總的規(guī)劃,而且,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使得計劃的修改工作出現(xiàn)了無法更正的混亂。最后,只好來個“剃平頭”的做法。即不分是否該消減,統(tǒng)一的按照比例進行消減。直到半年后,國務院終于給出資金和物資供應的總規(guī)劃,修改計劃的“鬧劇”才被遏止。
試想一下,如果國務院準備修改計劃時,首先給出資金和物資供應能力的總規(guī)劃,并且,象毛澤東一樣,主要領導分別召集各部門、各地方進行研討,會是什么結果?一哄而起后,再召集各部門、地方商討“消減”,其處于被動、尤其是造成“剃平頭”的結果,是必然的。
這個責任,完全是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責任。但是,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國務院主要領導,顯然并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而且,在出現(xiàn)問題后,把責任推到了毛澤東的身上。當代有關人士的回憶中,仍然堅持把主要責任推到毛澤東身上的做法,而正是從這些回憶中,使人看到了問題的實質。
毛澤東提出“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建設方針,國務院有關領導則補充了一句“有多少物資”進行完善。問題是,國務院的責任,不僅是在文字上做工作,更主要的是必須有個實際的方案。國家的資金和物資供應能力是多少?即國民經濟建設的力量到底“有多少錢”?又有“多少物資”?這是在制定和修改計劃前必須給出的估算。不然,只能導致各部門和各地制定計劃工作的混亂。而這個估算,直到計劃工作混亂不堪時,才再近半年后出臺。
“多、快、好、省”的方針中,國務院主要領導也在文字上給予了“補充”,但是,如何“好”?又如何“省”?依然沒有絲毫的措施。
因此,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冒進”甚至混亂,也就成了一種必然。而“反冒進”的做法,顯然是在把這些本質責任推到毛澤東身上的基礎上、針對毛澤東進行的。陳云在當代的有關回憶中,確切的證明了這一點,而且,還是“照顧了毛澤東的面子”。
周恩來在1956年1月,開始大張旗鼓的“反冒進”,而且,多次警告不能提“提前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說法,而“提前實現(xiàn)工業(yè)化”,正是毛澤東提出的戰(zhàn)略號召。
從1956年1月,到1956年底,是“反冒進”最激烈的時期。1月開始的“反冒進”,主要是針對計劃修改工作的。到5月,國務院終于給出了國家資金和物資供應能力的總測算,才使得對計劃工作的“反冒進”告一段落。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各地方實際工作中的“冒進”現(xiàn)象上,即只注重“多、快”,不注重“好、省”的現(xiàn)象。
因為國務院主要領導仍然不從自身的責任考慮問題,所以,也不會吸取修改計劃工作中已經產生的教訓,而進行實際方案的制定。因此,“反冒進”的力度,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批評和文字工夫上,而并不能做到以制度或條例的形式進行切實的工作。
這種現(xiàn)象一直存在了許多年,在“大躍進”時期尤烈。即一旦中央和毛澤東做出什么決議并開始執(zhí)行時,負責貫徹的國務院以及具體業(yè)務部門,都呈現(xiàn)出同一的狀態(tài):對戰(zhàn)略決議下的具體制度建設不做,而只進行盲目的號召。而國務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戰(zhàn)略方針確定后,在具體推動和實施中進行制度化和條例化建設。
而且,還有一個同一的狀態(tài):即最終都是毛澤東不得不出面親自領導制度和條例的制定工作,而且,對問題的責任,也總是最終引向毛澤東。
劉少奇在“反冒進”熱烈之時,再次出面了。召集中央的有關會議,并指示以社論的形式進行“反冒進”,把“反冒進”推向了更高的政治高度。對《既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噪冒進》的社論,陳云在當代明確指出,社論主題就是“反冒進”,而加上“反對保守主義”的字樣,不過是照顧毛澤東的“面子”。
做為毛澤東的第一助手,劉少奇此時的確應該出面,但是,他應該指示國務院等有關部門進行切實的制度思考,在措施上加大力度,而不是把“反冒進”在政治上再提高一步。而劉少奇每次在關鍵時刻的“出面”,都無一不使高層出現(xiàn)矛盾,并使得被他支持的干部無一例外的受到批評。甚至,使整體工作出現(xiàn)混亂。
在合作化期間,對鄧子恢“大砍合作社”的支持,也是在關鍵時刻。而且,如同支持“反冒進”一樣,只注重了某種傾向,而不考慮具體措施的完善:鄧子恢在合作化中的缺陷,就是工作方法和作風的問題;政策宣傳嚴重缺乏,針對問題制定的政策、尤其是具體工作上,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現(xiàn)象。陳毅元帥在當時就提出過一針見血的批評: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等問題成堆了,又手忙腳亂起來。
劉少奇顯然沒有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鄧子恢受到了“小腳女人”的批評,并被擱置起來。顯然,國務院的主要領導,更沒有在鄧子恢的問題上汲取經驗教訓。
毛澤東接到社論的樣稿后,批示道:不看了。毛澤東的不滿是明顯的,劉少奇等人看到毛澤東的批示后,也十分明了毛澤東的不滿,但是,還是強行發(fā)表了。劉少奇的秘書鄧力群在當代指出,劉少奇當時應該就“反冒進”等問題與毛澤東等人溝通一下,起個“緩和”的作用,而劉少奇當時能夠輕而易舉的做到這一點。
但是,劉少奇卻在中央高層起了好的帶頭作用。在毛澤東屢次召集各地方、各部門調研探討后,劉少奇在1956年初率先召集中央各部門聽取匯報,對各項工作進行研討。毛澤東回京后聽說了劉少奇做法,大加贊賞,并隨之也召集了更多的部門進行研討。就在國務院為修改計劃手忙腳亂、從而“反冒進”甚烈之時,毛澤東卻利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召集國務院各部委調研探討。但是,毛澤東并沒有干預國務院的具體工作,而是從這些匯報和調研中,思考整個經濟的發(fā)展走向和戰(zhàn)略安排。
就是說,毛澤東和劉少奇已經率先在工作方法上做出了表率。盡管劉少奇經過調研和討論并沒有得出什么有價值的見解,但是,這種工作方法卻足以讓國務院的有關領導進行仿效。而此時的國務院有關領導,從行為上恰好跟毛澤東相反:即毛澤東更象一個負責具體事物的官員,而國務院包括周恩來在內的領導,卻更象領袖。毛澤東召集34個部委,逐個聽取匯報、研討工作,而國務院卻多次召集大會、用輿論和政治批評來改變修訂計劃的混亂現(xiàn)象。
劉少奇對國民經濟計劃工作、以及適當?shù)陌l(fā)展速度,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聽取了大量的匯報,卻并不能就此在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上有什么總結,對階段性的工作,顯然也沒有形成一定之規(guī)。因此,當中共“八大”召開時,負責起草總體工作報告的劉少奇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撰寫這個報告。毛澤東經過調研,總結出了《論十大關系》的戰(zhàn)略思維和決策,劉少奇如獲至寶,才讓秘書組寫出了“八大”的政治報告。
當代有個人撰文指出:毛澤東是看到劉少奇召集各部門調研,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才召集34個部委總結出《論十大關系》的;而且,其中有些觀點,是各部委領導的觀點。而且,還描寫了毛澤東如何的“疲勞”表現(xiàn)。問題是,除了毛澤東,任何一個人,就是每天不停的調研,也不可能總結出《論十大關系》的總體戰(zhàn)略思維來。
因此,在建國初期,中共高層在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國務院)的權力格局下,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毛澤東的戰(zhàn)略思維是英明的,也是及時的抓住了國內的總體形勢,但是,劉少奇——周恩來(國務院)這個關鍵的權力層的表現(xiàn),卻總是缺乏兩端。既缺乏整體的戰(zhàn)略思維,而對具體的貫徹,更缺乏相應的具體措施。就是說,有效的權力格局應該是:毛澤東的總體戰(zhàn)略思維,劉少奇——周恩來(國務院)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彭德懷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的《萬言書》,對各種問題和缺點的原因歸責,就是針對劉少奇——周恩來(國務院)具體政策和措施這個關鍵的權力層面的。這個權力層面由于缺乏建設經驗,而且,內部存在嚴重的分散主義,總是表現(xiàn)為:毛澤東發(fā)出戰(zhàn)略號召后,便隨后也高昂的號召和推動,而戰(zhàn)略思維細化為具體政策和措施的工作卻放棄了。因此,建國后到“文革”前,總是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問題后,毛澤東出面親自領導具體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而后才走向正規(guī)。
鄧子恢具體負責合作化領導工作后,就是這樣的表現(xiàn)。毛澤東和中央開會決策,鄧子恢再開會傳達。具體該怎么做,對基層工作的及時了解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幾乎不存在。而毛澤東三令五申的指出:要做好政策的宣傳工作、取信于民,要盡快制定出合作社的有關章程。但是,鄧子恢所缺乏的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工作,而且,出現(xiàn)問題后不是改變工作方法,而是直接把責任和批評的矛頭對準了合作化。所以,當毛澤東不得不出面親自領導具體工作時,在排除了鄧子恢的干擾后,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整肅干部的工作作風,在短期內,就成功的完成了工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合作化的鄧子恢階段和毛澤東階段的兩個階段的對比,反差是強烈的。從建國后一直到“三年自然災害”發(fā)生后的1962年,這個期間,毛澤東對高級干部的愛護和寬宥,幾乎近于縱容。這跟毛澤東對干部工作經驗的認定有著極大的關系:毛澤東一直把干部的缺乏經驗當作工作失誤的首要原因。“三年自然災害”后,毛澤東便放棄了這種寬縱:十五年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極為深刻的,干部的工作經驗,已經不再是首要原因了。
正當劉少奇把“反冒進”推向一個更高的高度時,周恩來的態(tài)度開始轉變。這個轉變主要基于1957年“雙百方針”和“反右運動”。周恩來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轉變:第一,從原來的批評1956年的經濟工作“冒進”,轉變?yōu)轫灀P1956年經濟工作是“躍進”;第二,“反冒進”的力度基本不存在了(1956年,周恩來“反冒進”的聲音比比皆是,而1957年、尤其是“反右運動”后,則很少再看到周恩來“反冒進”的聲音)。
按照周恩來自己的說法,即從“反右運動”開始,周已經意識到熱火朝天的“反冒進”是錯誤的,并且,開始把“冒進”這個詞語改成“躍進”。
1957年10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并在赫魯曉夫提出蘇聯(lián)工業(yè)的發(fā)展目標時,也提出了中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目標:在鋼鐵、煤炭等四項工業(yè)物資生產上,十五年超過英國。同時,電話通知國內不要再“反冒進”了。
周恩來在工作上的失誤,導致自己受到毛澤東的多次批評。所謂“冒進”,即國家經濟建設年終盤店時沒有物資和資金的“結余”、而出現(xiàn)“赤字”,還有一點就是由于國務院的制度建設不到位致使地方經濟建設出現(xiàn)“只顧多快、不顧好省”的現(xiàn)象。周恩來的失誤就是在消除這種錯誤的傾向時,主要運用了高昂的政治批評手段,而且有直接針對毛澤東的傾向(“提前實現(xiàn)工業(yè)化”),卻缺乏利用制度和措施的方法進行切實的限制和糾正。薄一波回憶道:那時,沒有一個人去思考制定限制和糾正只注重“多、快”、不注重“好、省”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毛澤東的批評也體現(xiàn)了這個意思。毛澤東對周恩來“反冒進”的批評,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批評“反冒進”“瀉了全國人民的氣”、給右派攻擊中共提供了依據。第二,對具體工作中的一些糾正做法給予了肯定,并指出,對具體工作的糾正,訂幾條措施限制一下就可以了,而不該搞什么“反冒進”、形成一股風氣。第三,毛澤東指出,希望今后的工作方法改變一下。
“訂幾條措施就可以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修改計劃發(fā)生的“冒進”,完全是國務院自己造成的。修改之初,不給出國家物資和資金的供應限額,也不給出各部門、各地區(qū)的供應比例關系,高昂的引導人們盲目修改計劃,不出現(xiàn)混亂就奇怪了。直到五個月后才給出國家供應能力等數(shù)字的測算,不能說是一種故意,但至少制訂和修改計劃必須先給出供應能力和比例關系的測算,是一個基本常識。對于“只顧多快、不顧好省”的現(xiàn)象,連毛澤東都明確指出“制訂幾條措施限制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國務院(包括劉少奇)就是不做,而且,就是要在政治上做文章。
有學者指出,從1955年到1962年這個期間,實質上是毛澤東的經濟戰(zhàn)略(或經濟路線)與另一條經濟路線相爭執(zhí)的階段,而在經歷了種種曲折和磨難后,以毛澤東的經濟路線全面勝利而告終。
另一條經濟路線,即“穩(wěn)妥”的經濟路線,其實質就是每年的國家投資要有“結余”,象1955年那樣,資金結余、物資結余,這樣就穩(wěn)妥。而一旦國家建設的速度快了一些、出現(xiàn)財政赤字,就被“穩(wěn)妥經濟”者們批評為“冒進”。1956年的經濟建設被國務院認為是“冒進”,就在于1956年出現(xiàn)的是20億元的財政赤字、而非“結余”。1956年能出現(xiàn)那樣的經濟建設成就,本質上就是毛澤東與“穩(wěn)妥派”斗爭的結果。
毛澤東的經濟路線,就是要打破這種“穩(wěn)妥”。中國處在極端落后的狀況下,正是可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因此,“穩(wěn)妥”的經濟路線,只能制約中國經濟的發(fā)展,而突破這個“穩(wěn)定”、出現(xiàn)適當?shù)呢斦嘧郑ò疵珴蓶|的話,就是“冒一點”),那么,經濟發(fā)展的速度是迅速的。1956年的經濟增長就是1955年的增長的兩倍還要多。經過“反冒進”,1957年的經濟增長,也不足1956年的二分之一了。這也是“右派”指責的“1956年冒了,1957年又退了”“中共不能領導經濟”的依據。
毛澤東的經濟路線可以概括為“階段論”和“辨證平衡論”?!半A段論”,即經濟發(fā)展的速度是有階段性的,極端落后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可以快速,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會相應的穩(wěn)緩下來。“辨證平衡論”,即“打破機械的平衡測算”,也就是突破平衡,再到平衡,再突破平衡……周而復始。毛澤東的經濟路線恰好與“穩(wěn)妥派”的觀點相反,“穩(wěn)妥派”指責“突破平衡”就是“冒進”,沒有“結余”,就是“左傾”,而對“階段論”,則不是不承認、就是根本不懂。因此,當1955年出現(xiàn)大量的資金和物資“結余”后,他們不會從國內的建設需要出發(fā)采取解決辦法,而是以長期出口和減少生產來解決“結余”的問題。這種“穩(wěn)妥”,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的危害是致命的。也因此,鄧小平執(zhí)政后,多次提出“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也是針對這些“穩(wěn)妥派”的。
至于之后發(fā)生的“三年自然災害”是否是毛澤東的經濟路線造成的,在當代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而且,各有道理、難分軒輊。其實,如果用“建國后始終存在兩條路線斗爭”的觀點來研究那時發(fā)生的問題,一切疑問就都會迎刃而解了。
對哪個《既要反對保守主義,又要反對急噪冒進》的社論,毛澤東深惡痛絕。在大會上,毛澤東拿著刊登著那篇社論的報紙,撿其要旨,逐句批判。但卻沒有批評劉少奇,而是繞開了劉少奇直接批評周恩來和陳云等國務院的主要領導。
毛澤東對周恩來的批評,是嚴厲的。但是,在批評過程中,毛澤東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傾向,即有些人蠢蠢欲動、想藉此取代周恩來。因此,毛澤東又迅速宣布,就這么一個時期,就這么一個事情,沒什么大不了的。結束了對“反冒進”的批評。

三  誰想取代周恩來
毛澤東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于7月23日講話時重提“反冒進”,但已經不是在批評,而是在表揚周恩來。并警告似的指出:當年批評“反冒進”時,有那么一些人蠢蠢欲動、想要取代周恩來等人。
在當代,一些人造謠說,毛澤東批評“反冒進”之時,曾經有想讓時任中央委員、上海市委書記的柯慶施取代周恩來的“想法”。且不說這些人是怎么知道毛澤東的“想法”的,也不必對此進行什么“學術”,僅從“想法”一詞,就能看出造謠者的用心和“捧謠者”的不負責任。如果毛澤東僅僅是“想法”,那么這些學者無疑都是“造謠學者”;如果毛澤東把自己的“想法”公布了出來、或者跟誰“吹過風”,那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說毛澤東曾經對他談過這個問題;尤其是,毛澤東一旦透露自己的“想法”,毫無疑問就會付諸實施,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撤換周恩來也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客觀的事實是,毛澤東維護了周恩來,而始終警惕“一些人”想要取代周恩來。
“造謠學者”的這種造謠,目的本質上就是對毛澤東進行妖魔化。手法就是企圖把周恩來與毛澤東對立起來。周恩來夫人鄧穎超曾經痛斥這些人:你們不能這樣做!還有一點,即柯慶施已經被一些人“妖魔化”了,與毛澤東緊緊的聯(lián)系起來,也是對毛澤東妖魔化的一塊“磚瓦”。
但是,從歷史的客觀角度講,當代的這種造謠,也不能說完全是空穴來風。毛澤東批評“反冒進”時,尤其是批評那篇社論時,列舉了柯慶施的一篇文章《乘風破浪》。而且,毛澤東拿著柯慶施的文章,直接點名批評了周恩來。這就是造謠者的造謠來源。更主要的是,當毛澤東批評周恩來“反冒進”的過程中,高層必然會有一些人揣測周恩來的總理命運,即:毛澤東是否要撤換周恩來,一旦毛澤東決定撤換周恩來,最有可能取代之的人選是誰。毛澤東想讓柯慶施取代周恩來的“想法”,無疑就是當年揣測毛澤東批評“反冒進”、周恩來的總理命運的人,在當代把自己當年的“揣測”披露。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披露”,那么,“造謠學者”的品質就太惡劣了——柯慶施的那篇文章,基本是與周恩來的合作,至少受到了周恩來的支持。
假如有這種“披露”,只要其不是聽毛澤東親口所說,那么,“披露”的人在品質上更有問題。當年就不該胡亂揣測,在當代更不該把胡亂猜測的東西當歷史“披露”。尤其是,在這些揣測中,毫無疑問,柯慶施也不會是唯一的“人選”。
但是,從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的講話可以知道,批評“反冒進”時,確乎有些人蠢蠢欲動、想取代周恩來。這些人是誰?恐怕只能成為永久的歷史之謎。而所有想取代周恩來的人,也成了歷史的笑料:毛澤東對周恩來的總理職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動搖的。

附文1:“合作化”之爭——長期被歪曲的歷史

主流觀點對建國初期的“合作化之爭”定評為:毛澤東違背了“新民主主義”、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共同綱領》,以個人權威強行推行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而與毛澤東“對立”的劉少奇,自然是維護了“新民主主義”、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共同綱領》的“正確路線”。
一、“革命剝奪”與“改良主義”
建國初期的“合作化之爭”,實質上是在統(tǒng)一方向上的“方法”之爭,即“如何進入社會主義”的方法之爭。兩種不同的方法,即劉少奇的“革命剝奪”手段(或者叫“養(yǎng)肥豬政策”)與被劉少奇斥之為“現(xiàn)時是‘左傾’將來是‘右傾’”的“改良主義”手段(逐步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的政策)。
由高崗、山西省委引出的與劉少奇關于如何實現(xiàn)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途徑問題的爭論,許多主流文字對劉少奇的觀點的敘述,采用了“瞞天過海”的手段,而對毛澤東介入后形成的觀點,也采取同樣“瞞天過?!钡氖侄?,“齊心協(xié)力”的把正確的改變?yōu)橹囌`,把錯誤的打扮成正確。
建國初期“合作化”之爭的根本要旨,是如何由“新民主主義”階段進入到“社會主義”階段,其中包含著如何對待“黨員雇工”(即如何對待剝削)、兩極分化、互助組的發(fā)展方向等具體問題。在這些問題上,雙方的觀點都是系統(tǒng)的,而不是零碎的(或者斷節(jié))不成系統(tǒng)。
1、“革命剝奪”的路線——劉少奇
劉少奇的觀點,在爭論過程中的有關高級干部會議上,闡述的非常明確。劉的觀點是:“在農業(yè)生產上,不能發(fā)動農民搞生產合作社,只能搞互助組。……現(xiàn)在是三年準備10年建設,13年或15年之后,才可以考慮到社會主義問題。將來實行社會主義,不是先從農村,而是先從城市,即先工業(yè)國有化,然后才是農業(yè)集體化。富農要求參加互助組或者互助組有了富農,雖然貧農不滿他們剝削,但又離不開他們。領導上應采取不干涉態(tài)度。將來富農要以階級姿態(tài)出現(xiàn)的,甚至有些村支部、村政權會被富農操縱。縱然如此,我們也不怕,因為有百分之九十的農民站在我們一邊。富農一定會發(fā)展。大一些多一些有無關系?沒關系。這就是‘養(yǎng)肥豬’政策。養(yǎng)肥了將來更容易剝奪它。現(xiàn)在富農固然有剝削,但也有好處,能穩(wěn)定中農,有利社會生產?,F(xiàn)在農村階級分化,正是將來搞社會主義的基礎。將來我們依靠政權,下個命令就能剝奪它?,F(xiàn)在對富農沒有什么限制,將來富農作為一個階級出現(xiàn)后,可以采取稅收、價格、工會等辦法加以限制。農業(yè)合作社并限制不了富農的發(fā)展,反而可能被他們操縱把持,即使這樣也不可怕。在新民主主義階段,不可輕易地動搖、削弱和否定農民的個體所有制。不要怕農民冒富,只有80%的農戶發(fā)展到‘三馬一車一犁’的富裕程度后,才可由他們自愿地走農業(yè)合作化的道路。取消私有只能采取革命剝奪的手段,不能采取逐漸動搖、肖日弱直至否定的辦法,因為那樣會打草驚蛇。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是一種改良主義的思想。將來搞社會主義,在城市20人以上的大工廠,都采取剝奪的手段,20人以下的小工廠采取逐步收買的方針。在農村搞集體農場是一片一片搞,估計先東北,后華北、華東、華南,不是全國一起搞:但又不是逐漸的,而是用一二年時間來一個革命運動就解決問題。農業(yè)集體化要等機器,不要機器不妥當。農業(yè)集體化必須以國家工業(yè)化使農業(yè)能用機器耕種和土地國有為條件。普遍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社是錯誤的,現(xiàn)在搞合作社,富農反對,中農動搖,貧農要求,供給制干部熱心。凡辦事要重多數(shù),少數(shù)人擁護的事是不能推廣的?,F(xiàn)在試辦農業(yè)社,只能起到培養(yǎng)干部、積累經驗、教育農民的作用,不能有別的作用。企圖由此直接轉變到集體農場是錯誤的,它本身沒有前途,將來實行集體農場,它是要被取消的?!保ㄌ蒸旙铡睹飨涛覀儺斒∥瘯洝分醒胛墨I出版社,第132-160頁)
劉少奇的觀點,非常明確。在如何進入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只能采取革命剝奪的手段,不能采取逐漸動搖、肖日弱直至否定的辦法”;“將來實行社會主義,不是先從農村,而是先從城市,即先工業(yè)國有化,然后才是農業(yè)集體化”。對剝削和兩極分化的問題,劉少奇主張放任甚至支持,即“養(yǎng)肥豬政策”——“養(yǎng)肥”了,再用“革命手段剝奪”。在合作化(互助組、初級農業(yè)合作社)的問題上,劉少奇的觀點是讓其萎縮直至取締,統(tǒng)一進入一家一戶的“單干”。
當代主流把劉少奇堅持“鞏固新民主主義”當作主要“武器”來敘述劉少奇維護《共同綱領》,其實,這在根本上是個“偽命題”。
建國初期制訂的《共同綱領》,全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由周恩來主持起草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及著名專家學者共二十幾人。起草工作從1949年6月起,七易其稿,最后由毛澤東審閱定稿,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9月22日,周恩來在《關于草擬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經過及其特點的報告》中指出:“總綱討論中,曾有一種意見,認為我們既然承認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一定要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發(fā)展,因此總綱中就應該明確把這個前途規(guī)定出來?;I備討論中,大家認為這個前途是肯定的,毫無疑問的,但應該經過解釋、宣傳,特別是實踐來證明給全國人民看,只有全國人民在自己的實踐中認識到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會真正承認它,并愿意全心全意為它而奮斗。所以現(xiàn)在暫時不寫出來,不是否認它,而是更加鄭重地看待它,而且這個綱領中經濟的部分里面,已經規(guī)定要在實際上保證向這個前途走去?!?BR>由此可見,《共同綱領》對“新民主主義”的闡述,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一定要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發(fā)展”。即“新民主主義”階段,即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是能夠存在“固定秩序”的階段,而是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豆餐V領》明確界定了新民主主義階段“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對城市和農村的合作經濟(城市的公私合營,農村的互助組、農業(yè)合作社),第二十九條明確規(guī)定:“合作社經濟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為整個人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府應輔助其發(fā)展,并給予優(yōu)待”。即對互助組和農業(yè)社,“人民政府應輔助其發(fā)展,并給予優(yōu)待”。
從劉少奇對待互助組和農業(yè)合作社的觀點及做法看,顯然是違背《共同綱領》的。同時,劉少奇的做法也違背組織原則:這種關乎全局性的問題,必須提交中央委員會集體討論,而不能由個人決定。毛澤東后來說,少奇當時把問題交上來就好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實質上,在毛、劉身后的當代,劉少奇的家人給出了:建國后就始終存在著“兩條路線”的斗爭。對這個問題,一些“學者”給予否認,認為劉少奇沒有系統(tǒng)的有別于毛澤東路線的理論文章,也即沒有自己的“路線”。這是一種很幼稚的觀點。中共是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團體,毛澤東和中央決議以后,即使劉少奇,也不可能有什么公開的不同東西存在,而真實的思維,也只能跟家人以及“親近”論述。
“建國后就始終存在兩條路線的斗爭”的觀點,能夠揭開很多迷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三年困難”、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
2、“改良主義”路線——毛澤東
高崗和山西省委提出的“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被劉少奇指責為“現(xiàn)在是‘左傾’帶破壞性的、將來則是‘右傾’”的“改良主義”。毛澤東支持了這個“改良主義”的路線。
1952年4月26日《人民日報》刊載的賴若愚的《毛主席的<矛盾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鑰匙》一文寫道:“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按照農民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逐步地(而不是粗暴地)把互助組加以提高,使合作的因素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充分地顯示它的優(yōu)越性,來吸引農民群眾傾向于它。所以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應該是個漸進的形式,也就是走向農業(yè)集體化、近代化的一個過渡形式?!?BR>毛澤東論述道:“‘確保私有財產’‘四大自由’,都是有利于富農和富裕中農的。為什么法律上又要寫呢?法律是說保護私有財產,無“確?!謽印,F(xiàn)在農民賣地,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們要做工作,阻止農民賣地。辦法就是合作社”。“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你不能確立,因為每日每時都在增長著社會主義因素,天天在動搖著私有財產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提法應該是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因為是‘逐步’,可以反‘左’;因為是‘過渡’,也可反右”。“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社內社外都有矛盾?,F(xiàn)在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還是半社會主義的,社外的個體農民是完全的私有制,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ブM和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不同,互助組只是集體勞動,并沒有觸及到私有制。現(xiàn)在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之上的,個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農具入了股,在社內社會主義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要逐步解決。到將來,在農業(yè)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條件下,由現(xiàn)在這種半公半私進到集體所有制,這個矛盾就解決了。我們所采取的步驟是穩(wěn)妥的,由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進到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再進到完全社會主義的合作社(也叫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不叫集體農莊)。一般講,互助組還是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基礎”。
可見,毛澤東的觀點以及山西省委的理解,跟《共同綱領》以及“新民主主義”、七屆二中全會決議,都是一脈相承的。
毛澤東及山西省委包括高崗,不是象當代主流所誣陷的那樣“害怕農村出現(xiàn)富農”,而是對兩極分化現(xiàn)象十分警惕:農村經濟在土地私有制的條件下,必然造成一部分農村集中掌握大量土地,而一部分農民則失去土地重新淪為“雇農”,即形成有史以來和平時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狀況。而建國不久,很多地區(qū)已經逐漸在形成這種“土地兼并”的形勢:少數(shù)具有優(yōu)勢的農民,占據了過多的土地;一部分農民失去了土地,而且為了生存變賣房產和兒女。因此,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共的方針不是讓少數(shù)人成為富農,而是讓所有農民都成為富農。
“總路線”的提出,正象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是在“爭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把“爭論”做為“總路線”形成的主要原因,則是一種誤解?!翱偮肪€”形成的根本基礎,是《共同綱領》,而“爭論”不過是把問題擺了出來,促使毛澤東和中央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一定要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發(fā)展”(周恩來關于《共同綱領》的解釋),而問題已經擺在了面前:是取消互助合作“養(yǎng)肥豬”,然后用“革命剝奪”式的過渡(發(fā)展),還是“逐步地(而不是粗暴地)把互助組加以提高”循序漸進的進入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制訂,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并統(tǒng)一思想和政策。
1951年9月22日,毛澤東提議下召開了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主流觀點在不得不承認這個“草案”客觀的情況下,同樣給予歪曲,認為“要求在土改后的廣大農村立即組織起來”“制止農民要求自主經營的自發(fā)傾向”“體現(xiàn)出了某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急切心情”。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并沒有要求“立即組織起來”,而是要求“逐步”組織起來,而且必須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而且不能歧視單干的農民。也就是不存在“制止農民要求自主經營的自發(fā)傾向”的事情,而是要尊重一些農民的這種傾向。更不存在什么“體現(xiàn)出了某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急切心情”:毛澤東明確指出,要利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過渡。
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如此,為什么到1957年就完成了?而且中間出現(xiàn)了許多的“急切”?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而且,在此后的“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的頭三年、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都存在基本相同的復雜。
首先,毛澤東用人錯誤。他把“前線”具體運作的權力,都交給了“反對者”。其次,當?shù)谝粋€階段形成錯誤之后,再糾正就十分艱難:反對者依然在,加上造成的錯誤,必然不可能主動進入糾正,還會形成掣肘;同時,由于第一階段的錯誤主導,在各級各層形成了普遍的錯誤認識,導致了糾正的極大困難。第三,干部的覺悟,尤其是勝利后一些干部已經蛻化變質,把升官發(fā)財當作主旨。
合作化開始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劉少奇,而具體負責的農村工作部部長則是鄧子恢。劉少奇和鄧子恢都是“先機械化、后合作化”論者,而且,始終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再加上一些地方干部對政策的缺乏理解和功利心切,出現(xiàn)問題就成了一種必然。
1952年11月,鄧子恢出任農村工作部部長,1953年春,合作化出現(xiàn)了少部分地區(qū)宰殺耕牛、砍伐樹木等混亂現(xiàn)象。1955年春,又再次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匯報到鄧子恢面前時,鄧依然“不相信”。等農村工作部回家過年的干部回京上班匯報后,才相信了。而且,開始批評合作化和統(tǒng)購統(tǒng)銷。而且,在毛澤東出京后,劉少奇的主持下,把“停縮發(fā)”的方針演變?yōu)椤巴?s”。毛澤東由此批評了鄧子恢,也私下批評了劉少奇。接著,毛澤東親自主抓合作化,針對劉少奇、鄧子恢領導期間的缺陷(缺乏政策宣傳、官僚主義、缺乏對干部作風的監(jiān)督等),展開廣泛的政策宣傳、批判官僚主義、教育和提高干部的工作作風,迅速展開了更大規(guī)模的合作化運動。1953年初和1955年初的那種“混亂”,被杜絕了。
3、合作化與生產力
當代主流判定毛澤東“逐步過渡”的合作化錯誤、劉少奇“革命剝奪”的“養(yǎng)肥豬”政策正確,最根本的一個“理由”,是判定“合作化不能提高生產力”。
毛澤東在闡述合作化的必要性時,明確指出:合作化在現(xiàn)有條件下,能夠極大的提高生產力。也就是極大的提高農業(yè)產量。
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建國初期,私有制的單干,大大的制約了勞動力的有效支配。一部分家庭勞動力剩余,一部分家庭勞動力短缺,勞動力無法做到合理的調配。同時,一部分家庭的勞動工具富裕,一部分家庭則缺乏必要的勞動工具,勞動工具也無法做到合理的調配。勞動對象方面,幾千年的單干,使得土地改良無法進行:這包括土地條件的改善,水利設施的建設等等。而所有這一切,不但是制約農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兩極分化不可遏制、而且越來越嚴重的根本原因。
合作化正是針對現(xiàn)狀,對生產力的一個最有效的科學發(fā)展。建國初期的合作化過程,除了小崗村相類似的極少數(shù)農村之外,絕大多數(shù)農村,農業(yè)生產都得到了“空前絕后”(至少截止到目前是)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地區(qū)糧食產量在數(shù)年內迅速翻了幾番:建國初期,畝產在七十多公斤,“人民公社”時期,畝產達到了二百五十——三百公斤。也由此為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和生產資源。
“先機械化”論者,實質上是把“生產工具”當作生產力的標志,看不到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在發(fā)展生產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后來被批判為“唯生產力論”,其實并不準確,準確的是“唯生產工具論”。毛澤東的生產力理論與“唯生產工具論”的區(qū)別,就在于重視了“人”這個決定性因素。毛澤東的生產力理論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先進的生產工具需要“人”來制造,也需要“人”來使用,因此,發(fā)展生產力,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一是在提高人的因素(文化水平、覺悟、積極性)的過程中,生產工具自然會相應的生產出來;一是這一切,必須有個正確的政治路線指導。即,毛澤東的生產力理論,是一個科學全面的理論。
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機械卻很多成為“廢品”堆放腐爛掉,實質上就是“唯生產工具論”的指導、忽視了“人”這個因素的結果——任何機械都是需要人來使用的,不會使用,“生產工具”再先進也是廢鐵。但鄧小平究竟不同于劉少奇等,教訓面前,迅速修正,把教育放在了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盡管改革開放最大的失敗是“教育上的失敗”。教育上的失敗,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唯生產工具論”的一個“翻版”:注重了文化水平的教育,忽視了“政治路線” 指導這個根本性的東西。

附文2:李雪峰訪談

 
李雪峰在“文革”初期,曾被認為是“劉少奇的人”。在1970年的“廬山會議”上,又被當作“林彪的人”。周恩來鑒于李的一貫表現(xiàn),力求開除了其黨籍。實質上,李雪峰既非“劉少奇的人”,更非“林彪的人”,而是一個沒有山頭的革命者。在當代,李在劉少奇的問題上能說出一些不同的話來,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李雪峰認為,那時的劉少奇確實有野心“處處跟毛主席爭地位”,并且,李對劉少奇指示或批準薄一波等人刊登“反黨聲明”出獄的問題,也有著藏在內心的看法。毋庸諱言,這個看法,無疑是一種“腹誹”。
李雪峰“文革”前出任華北局書記的職務,北京市隸屬于華北局的管轄。李雪峰指出,華北局實質上無法指揮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反過來卻在受彭真的指揮。包括劉少奇主持彭真問題的定性、以及之后對彭真問題的一系列談話,都在說明彭真確乎很“獨立”。
流行的資料上多數(shù)披露,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桃園經驗》,也首先是劉少奇通過陶鑄指示李雪峰在華北局開始推廣的。對“四清”工作極為重視的毛澤東,聽說大會在聽取《桃園經驗》的“四清”經驗材料匯報,非常高興:“四清”工作有了成熟而客觀的工作經驗,無論如何都是天大的好事。由此指示一些干部都去“聽一聽”。之后,劉少奇向中央和毛澤東打報告要求在全國推廣《桃園經驗》,毛澤東欣然批準。然而,文字材料的優(yōu)美放射到實際工作中,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反面效果,各地干部群眾紛紛告狀反映,而有些省級領導在劉少奇親自領著王光美全國各地推廣時,還進行了當場的抵制。因此,又引起了毛澤東的警覺,并從側面提醒、甚至批評劉少奇,卻被劉少奇不高興的拒絕了:劉少奇主持修改《后十條》時,毛澤東通過田家英告訴劉少奇,不要把干部看成一片黑暗,不要把大量的人馬集中在一個地方。
當《桃園經驗》的推廣造成數(shù)以萬計的基層干部自殺事件、形成極大的反響、毛澤東好心提醒不起作用時,毛澤東決心跟以往歷次運動一樣的出面糾正。應該說,這時的劉少奇也意識到了其中的錯誤成分、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但劉少奇并不想毛澤東出面糾正,而是要自己糾正。高層內部的權力紛爭,尤其是毛澤東一旦出面糾正必然給劉少奇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自我糾正則能夠不著形跡。但是,劉少奇仍然把《桃園經驗》當作“金科玉律”,因此,其自我糾正也就不可能產生多大的效果,尤其是,劉少奇應該就這個問題向毛澤東匯報,認真聽取毛澤東的指示,并取得一致意見。由于一些原因(現(xiàn)在看來,這些原因無疑是“處處跟毛主席爭地位”、高層的微妙關系、自我糾正的心態(tài)等等的綜合),劉少奇并沒有跟毛澤東進行交流,而是極力避免毛澤東參與進來,盡管他已經聽到了毛澤東提醒甚至批評的聲音。
由此,毛澤東強行出面糾正就成了一種必然。劉少奇召開四清工作會議、制訂“十七條”,接著散會。毛澤東知道散會的情況后,憤怒是必然的:全國性的主流工作出現(xiàn)大問題,多次提醒和批評,卻得不到絲毫的糾正匯報,而且,事實上也在刻意的“躲避”他。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關乎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命運的問題,毛澤東自然要強行站出來徹底糾正。
也由此,接下來的“毛劉之爭”就成了一種不可避免。但是,爭論的表面問題如“性質”問題等等,根本不是實質,實質問題還是在〈桃園經驗〉上:毛澤東就是要徹底廢除這個“經驗”,劉少奇則一心維護這個“經驗”。因此,劉少奇盡管利用“性質”等問題來說事,毛澤東卻絲毫不為所動,基本成了“劉少奇提出什么毛澤東就否定什么”的局勢。因為劉少奇雖然不直接的涉及〈桃園經驗〉,但提出的主要問題,也就是〈桃園經驗〉的主流問題,而毛澤東要徹底否定的,就是這個“經驗”。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不再是“大躍進”初期的毛澤東了。
“大躍進”初期,毛澤東為“大流”的“熱情”所惑,因此,盡管對有些問題心懷疑慮,甚至直接提出懷疑,但是,卻無法抵抗“大流”。吳冷西說:那時,毛主席是少數(shù)。也就是毛澤東無法在和諧的態(tài)度下“逆大流”,也因此,多次被毛澤東告戒宣傳報道要真實冷靜的“報社頭頭”吳冷西,也敢于不顧毛澤東的多次指示而“隨大流”了。
毛澤東指示召開端正宣傳工作的會議,被拒絕,而且,召開了相反的、鼓吹“五風”的宣傳工作會議;毛澤東多次指示吳冷西宣傳報道要真實客觀、冷熱結合,〈人民日報〉卻大量刊登喪心病狂的“高產”。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對“生產1070萬噸鋼鐵”的高指標懷疑,鄧小平、陳云則支持這個指標。糾正時期,毛澤東痛斥“窮過渡”,劉少奇、彭真則堅持“向共產主義過渡”……
毛澤東后來談到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會”時說道:那時,看出了一些問題。毛澤東看出的,不僅僅是“路線問題”,無疑還有一些干部事后的態(tài)度問題。比如彭真在大會下指出的“三五年過渡是毛主席批準的”,本質上根本不是想要對毛澤東“批評”,而是利用這個說法為自己開脫而已:即令“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批準了“三五年過渡”的問題,但是,不久之后,毛澤東就開始痛斥“窮過渡”,而仍然堅持“過渡”最堅決的,就是彭真。
實質上,毛澤東在“三年自然災害”后的思考,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主體政策跟貫徹執(zhí)行之間的“反效果”問題。毛澤東對“三面紅旗”等政策與實際執(zhí)行造成的情況多次疑惑:怎么會這樣?就是說,即令政策存在不完善之處,也不應該出現(xiàn)那樣嚴重的問題。
因此,如果說“四清”問題,毛澤東還是沒有改變以往的態(tài)度的話,而僅僅意識到這種“主體政策與貫徹執(zhí)行之間的‘反效果’”的某些原因,那么,“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與指揮全部交由劉少奇來進行,則無疑帶有對“反效果”問題證實的重大因素。
“三年自然災害”的問題責任,毛澤東出面承擔了主要責任,但其心中對“反效果”的思考,也無疑感覺“冤枉”,而且,必然思考如何徹底消除這種“反效果”現(xiàn)象。“四清”運動無疑是“主體政策與貫徹執(zhí)行之間的‘反效果’”,“文革”初期,也是這種“反效果”。毛澤東,則絲毫不會再“上當”站出來“我是中央主席,責任首先是我”了,而是直接強行出面糾正。因為,主要的問題不是承擔責任的問題,而是徹底消除“反效果”的問題了。
附文3:王震將軍:狗娘養(yǎng)的才反毛
今年是王震將軍誕辰一百周年,電視、書籍、網絡,發(fā)表了許多關于王震將軍的紀念文字。王震將軍的功勛與品格確乎令人敬仰,是一位俠肝義膽的開國元勛。
長征時期,王震將軍與其他將領統(tǒng)帥的紅六軍團跟任弼時、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面軍與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張國燾對紅二軍團的領導層進行拉攏利誘。關于這次事件,今年四月,中央常委習近平在紀念王震將軍的講話中指出:(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領導人)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王震,跟張國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大意)。
其實,包括王震將軍在內的領導人,也對傾向于張國燾的紅六軍團的個別領導人進行了說服和斗爭。面對張國燾方面的威逼利誘,最能表露出王震將軍豪爽的,是將軍的一句話:狗娘養(yǎng)的才反毛!
什么是反毛?在此歸納一下這些“狗娘養(yǎng)的”特征。
第一,    把自己的責任推到毛澤東身上的。
第二,    篡改歷史,對毛澤東進行誣陷的。在看過的所有反毛和貶毛的文字中,沒有一個不是對歷史篡改、對毛澤東進行誣陷的。
第三,    不懂歷史,卻因為某種仇恨把一些反毛貶毛的文字進行胡亂轉載的。

在此,決無有別的意思,只是覺得王震將軍的豪爽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情懷,因此,不憚冒昧的替將軍補充一下,并以此紀念王震將軍。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sunz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8.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9.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0. 美國又燒起來了!為什么一場山火難倒整個美國?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我們還等什么?
  9.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青青青视频手机在线看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 | 免费国产午夜电影视频 |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视频-92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