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008年11月20日地方小報《靖江日報》刊登的紀念知青運動文章《靖江知青的歲月之歌》,極感溫馨。此文如實地記錄了當地知青當年的生活,記錄了當地人民群眾對知青的愛護與幫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展現了當年知青們為縮小三大差別所做的努力。同時,也對這家地方報紙面對主流媒體“全面否定”的濁浪而講出歷史真話的精神,表示敬佩與敬意!特上傳此文,以饗烏有網友。
靖江知青的歲月之歌
本報記者 孫華平 通訊員 汪鳳千
現代人說起知青,感覺到久遠而陌生。然而,經歷過知青時代的人,勾起塵封的記憶,有幾個能夠繾懷。歲月如歌,生活如水,青春不再,卻留下意味深長的印記。
靖江亦有幾千下鄉插隊的知青,艱辛歲月中錘煉出吃苦耐勞、堅忍執著、時時感恩的生活態度,讓他們也成為靖江改革開放30年間的骨干力量。
今年是靖江首批知青下鄉40周年,有不少知青相約重溫昔日年華。他們說,雖然那一段時光蹉跎,但咀嚼起曾經走過的日子,依然令人深深懷念。
生活體驗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干部王裕增,是第一批下鄉的靖江知青。他回憶說,1968年10月16日,靖江首批知青上山下鄉。當時,靖江體育場人山人海,下鄉的、送行的擠滿了場地。因為是下雨天,到處撐著油布傘,遠遠看去,是一片傘的海洋,傘下是一張張或興奮或憧憬或憂慮的臉。下鄉知青有的拎著臉盆、水瓶等生活用品,有的背著行李在親人陪伴下尋找自己的去向。體育場里,有蘆席搭起的一面面墻,上面貼著一張張大紅紙,寫著每個知青的插隊地點??疵靼追值侥囊粋€公社,就帶上背包,爬上那一個公社接人的卡車。到了公社,開完歡迎知青大會,知青被分到各個大隊,再落戶到生產隊的知青點。
當時的知青,年齡都只有十六七歲,屬于老三屆初中、高中畢業生。生活的重擔還沒有壓到他們的肩上,對于下鄉后的生活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剛開始,知青的基本生活條件是有保障的,每人每月38年成品糧,還有七元錢生活費。男女分組,四個人一組,開始是住在社員家,后來各個生產隊都建立了知青點,一組知青住三間磚木結構的房子。第二年,生產隊就要求知青自食其力,按照生產隊的工分分配錢糧。知青做農活肯定趕不上社員,靠自已的一雙手糊不了自己的一張嘴,很多知青一年忙到頭掙不著錢不說,還要欠生產隊的帳。
起初,知青不了解農村生活的艱難,不知道節儉。有一個知青組,一次隊里分了幾十斤黃芽菜,知青們見菜不怎么好,就取些嫩葉子燒著吃了,其余的甩到房頂上,準備曬干做腌菜,結果菜淋了雨全都爛掉了。社員們看了說,這樣大手大腳過日子可不行。為了填飽肚子,知青什么都敢吃。聽一位知青講,有一次大隊一頭豬中毒埋在地里,幾個知青夜里悄悄地挖出來,去了豬頭和內臟,洗洗就煮著吃了。
勞動錘煉
當年知青不僅要為吃飯問題操心,更要飽受勞動的苦累臟。
勞動這一關,很多知青都是硬挺過來的。聽一位知青講,他第一次和社員一起拔棉花秸稈,才拔了幾根,手上就起了血泡,又不好意思休息,就堅持到收工。晚上回宿舍一看,手上布滿大血泡。還有一次去挑糞,才挑了幾擔,一不小心跌了個跟頭,一擔糞潑得滿身都是。晚上回家,肩膀腫得紅紅的,腰酸背痛,覺得兩條腿像吊著兩塊鐵似的。連續挑了三天的糞,肩不覺得痛了,也學會了挑擔。
干活對不少知青來說,絕對是不能承受之重,但為了不被人嘲笑,也為了掙得口糧,他們只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夏收挑麥擔時,壯勞力挑四擔的份量,有些知青挑得五擔,想完成任務只能加班到很晚。插秧時落在后邊,別人早就回去了,有些知青還要在地里忙活,多干幾小時才結束。往往第二天沒睡醒,又被叫起來拔秧。所以,知青對工分特別看重,因為那是他們用辛勞換來的,更是他們的口糧和零用錢。據說有一位女知青,一收工就到記工員那里看自己工分多少,回到家就很工整地寫在本子上,有一次少記一厘工,她哭著吵了半天,爭到了一厘工才笑瞇瞇地回家。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大部分知青能很快適應農村的生產勞動,有人干農活成了一把好手,甚至方方面面都敢和社員一較高下。紅光公社利珠大隊八名插隊知青半年做了180多個勞動日,永豐大隊插隊女知青和男勞力一起挑大糞。越江公社康興大隊東五生產隊有個“鐵姑娘”知青戰斗隊,河里封凍了,他們和男勞力一起敲冰挑河泥。、
從剛下鄉干農活,對農作物生長過程一無所知,不能辨別農藥化肥,到后來學會挑擔耙地、下肥除草、撒種收割和挖山芋、罱河泥等農活,知青們付出了很多,也錘煉了自己的意志。有的知青還協助生產隊搞科學研究,研究水稻旱育秧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
精神回味
知青跟農民學會了勞動,也給農村帶去了知識和文化。王裕增在新豐公社紅旗大隊插隊,他最得意的是參加大隊宣傳隊取得的成就。隊員們自編自演,被稱作“泥腿子宣傳隊”。他們精心排練說唱、快板和自編小劇,把政策精神面貌和本地的新人新事傳達到每家每戶,有時到其他公社慰問演出,《沙家浜》等節目還參加全縣文藝匯演。王裕增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他當選宣傳先進參加知青省代會,縣長親自送行,從縣政府到車站全部是夾道歡送的人群。他們十多個生產、宣傳和農業科研先進,作為省代會靖江代表到南京出席會議,一路經過泰興、儀征、六合,每到一處與當地代表組隊,享受到的都是夾道歡送的禮遇。
大興公社一個知青組的陸坤林,土法上馬研究農村化學肥料,把舊噴霧器焊得不漏氣當高壓鍋,還制作了土鍋爐,生產出了無菌化肥。他也因此受到省里表彰,揚州地區還專門開了現場會,在全靖江縣推廣使用這種化肥。知青曹大龍,扎根農村服務農民,辦起了碾米房。孤山兩個知青組積極幫助農民掃盲,男女兩個組互相取長補短,比誰教得好。
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農民成為不少知青的真誠朋友。74歲的黃美郎至今還和當年幾位插隊知青保持著特殊的親戚關系,有的知青一直叫她“黃媽媽”。后來,他們雖然都回城了,但誰也沒有忘記黃媽媽。在商業部門工作的徐錫明,每年總要把黃美郎接到城里過上幾天,還要給點生活資助,一口一個黃媽媽,叫得黃美郎心里甜甜的。
靖江農村很多社員與知青的關系也都很好,他們十分關心知青們的生產、生活。知青們剛下鄉的時候,不會抓釘耙鐮刀,不知道大鍬畚箕叫什么,農具出了毛病也束手無策,社員 們對他們既理解又同情,總是樂意指導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既教又幫。干農活也總是護著他們。有時就讓知青摘蠶豆、送茶水、看耕牛,做些輕活。有些知青經過社員牽線,還在農村找了對象,安了家。
原縣知青辦的朱金保介紹,靖江前后有3000多名知青在本地下鄉插隊,分散到各公社、大隊和生產隊。1978年,知青通過招工、考大學、病退等方式,開始陸續回城。撤社建鄉時,國家政策規定知青可以統一回城。1989年,靖江知青和在農村成家知青的子女幾乎全部返城,靖江共安排本地、返鄉知青和轉點插隊知青、農墾返鄉人員七八千人。
(全文完)
注:原文刊載于2008年11月20日《靖江日報》人文周刊版(周刊電話:0523-84930258/84820259)。靖江日報由新華日報報業集團主管,靖江日報社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32-01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