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貸款數據還沒有出來,但估計不會太好看。原因是,商業銀行3月份收緊了信貸。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可用于貸款的錢發生了問題。“為了控制額度,總行開始實行單筆單批,放款只在兩天內有效。一般報上去4億,最后能批的只有2億。”《南方周末》記者對10家銀行的情況做調查時,廣發銀行杭州分行的人士對記者介紹了這樣的情況。
調查顯示,2014年以來,信貸額度的持續緊張已非個例,銀行同業業務部的人士已經明顯感受到。第一季度,國有大行和民生、興業、招商等大型股份制銀行在市場上大肆搶錢,再通過保險公司或企業,將同業存款變為一般性存款,以緩解存貸比壓力。部分銀行因此提高了存款在考核中的占比,以招商銀行為例,考核滿分100,存款已經占到35分。而在2013年,存款占比約在25分左右浮動。一家股份制銀行資金部人士表示:“很多銀行的存量信貸資產較多,受存貸比限制,因此頭寸比較緊張。”中金固定收益部則將當前的貨幣和金融環境概括為“寬資金、緊存款”。即多的是銀行資產負債表資產端的超儲資金,缺的是負債端的一般性存款。
很明顯,上述情況的發生與“余額寶”之類產品所帶來了“金融空轉”密切相關。我們或許應當了解一點銀行的業務規則,才可以明白余額寶之類的危害。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銀行75%存貸比管理。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只能投放75元貸款。這是中國銀監會的硬性規定,每個月、每個季度都要考核,任何銀行都不得突破。萬一突破,處罰非常嚴厲。
其次,計算存貸款的分母必須是一般性存款,同業存款不能被計入分母。但是,余額寶之類的金融產品恰恰是將一般性存款轉化為同業存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余額寶之類的產品規模增加7000億元,2個月的數量增長超過過去10年。如此巨額的一般性存款變成同業存款,它意味著銀行存貸比的分母(一般性存款)大幅減少,而嚴厲制約了分子(貸款)數量的增長,因為如果分母減少,分子上升,很容易觸及75%的存貸比監管紅線。
所以,銀行只能嚴格控制貸款,哪怕放棄貸款增長,也不能超越75%的監管紅線。
銀行的行為必然導致兩大結果:第一,貸款稀缺,利率上漲;第二,可貸資金減少,實體經濟饑渴。實際上,3月份的PMI數據已經釋放了企業錢緊的信號。而無論是企業錢緊還是貸款利率上漲,都將最終結果指向一個:宏觀經濟缺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擔心,這樣的事態如不能受到控制,結果將是中國經濟失速,出現斷崖式下跌。
招商銀行一家分行的副行長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今年總行下達的信貸指標與去年持平,沒有新增。但每年都有利潤增量的考核。既然不能新增貸款,就只能提高客戶的成本,來完成利潤指標。” 換句話說,只有提高利率,才能爭取到規模。“資金價格上浮不到20%根本不會放款,還要評估企業貢獻度,例如存款貢獻、歷史貢獻,以及是否在本行結算等等。”浦發銀行對公客戶經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放款時間也要按照價格高低排序。
這就是事實。奇怪,面對余額寶之類如此干擾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穩定、明顯拉高實體經濟的成本、明顯違背中央對互聯網金融發展“五項原則”的產品,央行卻采取極大的寬容態度。一副“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樣子,一味用鼓勵金融創新和支持互聯網金融的名義掩蓋余額寶“金融空轉”、危害全民利益的事實。這是為什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