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是歐洲一體化的催化劑
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昌平支行
■ 王強
兩年多以前的2009年10月,希臘政府宣布,2009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9%和113%,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計,也遠遠超過了歐盟《穩定和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這個數據的公布,開始令市場出現恐慌。當年12月,三大評級機構相繼宣布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令希臘國債遭受市場恐慌性拋售,由此拉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由于歐元區各國相互持有大量的國債,同時南歐諸國相繼爆出赤字惡化的消息,危機很快蔓延到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國,甚至威脅到整個歐元區的生死存亡。
此次危機,讓諸多“歐元懷疑論者”找到了反對和攻擊歐元的證據,甚至有人提出歐盟解散歐元消失才是解決問題之道。筆者認為,此次歐債危機,不但不會導致歐盟解散歐元消失,反而會強化歐盟的結構調整并助推歐元的地位。歐債危機是歐洲一體化的催化劑,而不是歐盟解體歐元消失的導火線。
歐債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要分析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與真正影響,有必要首先剖析其形成和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筆者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所以在歐元誕生10年之后爆發,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勢,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決定:
一是要素不可自由流動。蒙代爾1969年提出最優貨幣區的前提條件是要素自由流動,最優貨幣區理論的背景是如何避免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即在某一貨幣區內實現單一貨幣或不同貨幣的固定匯率。歐元區建立以后,先后有17個成員國陸續加入,但是各國之間并沒有完全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當時歐元的成立受政治因素影響很大,經濟條件并非十分充分。雖然此后歐元區各國相繼對體制進行完善優化,但離理想目標相距甚遠。
在此次希臘等危機中,就凸顯出要素不可自由流動與維持經濟均衡的嚴重沖突。這些發生嚴重危機的國家此前普遍實行高赤字政策,同時居民維持高消費高福利的生活,這樣儲蓄率普遍低下,高赤字低儲蓄的結果必然是貿易逆差,即通過外圍市場融資實現均衡。歐元區內低利率政策維持了這一模式的運轉,使不同生產率的國家享受同樣的生活方式,希臘意大利等國搭了德法等國的便車。但是這種模式不可持續,低成本的融資環境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而逐漸失去,同時危機也使失業等問題更加嚴峻,但是由于并不存在歐元區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素市場與金融市場無法實現均衡。這樣,一方面是失業補貼等財政開支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融資成本的不斷高企,兩者陷入了惡性循環,最終陷入危機。
二是缺乏嚴肅的財經紀律。1997年6月17日,歐盟成員國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穩定和增長公約》,為歐元區的準入和維持設置了三條紀律:一是公共財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超過3%,二是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不超過60%,三是中期預算應實現平衡,并提出了約束機制,即一國財政赤字若連續3年超過該國GDP的3%,該國將被處以最高相當于GDP的5‰的罰款。此后,歐盟諸國紛紛制定了削減赤字的計劃,并最終實現了上述目標,陸續加入了歐元區。然而,從此后的種種跡象看,這種調整并未朝著構建更加穩健的經濟發展模式上前進,而是作為加入歐元區的權宜之計。在成功加入歐元區之后,各國迫于民眾壓力,壓低通脹率,繼續實施高赤字的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連續突破公約約定,歐盟卻拿不出強有力的懲罰措施來應對,導致靠債務維持經濟增長的局面遲遲不能有效解決。
三是松散的政治聯盟。歐盟雖然在經濟一體化上走了很遠,在政治一體化上也提出了一些舉措,并在制定統一憲法、推行共同外交方面搭建了框架,但實施效果卻不盡人意。從目前看,歐盟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松散的政治聯盟。這主要源于歐盟內部各主權國之間的嚴重不平衡,主導歐盟的是德法等大國,德法在種種事務上相互牽制明爭暗斗,其余的西南歐諸國在歐盟的話語權十分有限,特別是后來加入的中東歐國家在歐盟內部更是力量單薄。在這樣的權力架構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沒有統一的權威力量,在重大事務上各國囿于本國利益,往往難以做出有利于全局的決策,特別是歐盟本身復雜的民主決策機制和各國內部各利益團體的壓力都使歐盟運作效率降低。這種松散的聯盟模式對于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財經政策協調與財經紀律的執行都非常不利。
歐元并未病入膏肓
盡管歐元自誕生之初就面臨上述各種問題,但筆者認為,目前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并不意味著歐元將走向解體和崩潰,理由有三:
一是債務問題規??煽?,即使是危機最嚴重的希臘,其國債總規模也只有不到4000億美元,這與歐盟17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相比微乎其微。
此次危機爆發后,三駕馬車紛紛提出了支持希臘的條件并將其付諸行動。今年3月,希臘成功啟動債務置換計劃。85.8%的希臘債券私人持有者表示將參與債務置換計劃,接受53.5%的賬面損失,以換取國際社會1300億歐元(約合1726億美元)的救助貸款。雖然這個條件十分苛刻,但對于歐盟來說,讓希臘破產或退出歐元區不是可選的道路,那樣的政治后果更甚于經濟后果。
二是機制會慢慢修復,歐元不會消失。此次危機讓歐元區內的一些矛盾和沖突浮出水面,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盛世景象掩蓋了歐元區內遲遲未能解決的一些難題,同時也讓未來遲早會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提前到來。但是,歐債危機本質上是主權債務危機,而不是什么貨幣危機。希臘等國的問題不是因為歐元的誕生而引致的,同時歐元區內其他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也不是歐元造成的,而是長期以來高工資低儲蓄高赤字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沒有了歐元,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嚴重。歐元的存在,使歐元區諸國成為利益共同體,有助于解決共同的困難,也有助于各國的經濟均衡發展。
三是危機醞釀機遇,歐洲一體化會繼續推進。圍繞歐元區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嚴格的財政約束機制和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等方面的改革,會隨著危機的逐步解決而提上日程。歐元區內的經濟整合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新的權利與責任相對稱的財政自我約束機制,將成為各國的共同選擇。同時為了共同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歐盟內部大國博弈將逐步讓位于整體利益和全球外交,上述種種努力,必將進一步推進歐洲的一體化進程。
回顧中世紀以來的歐洲史,就是一部歐洲內戰史。同時,歐洲精英們對建立和平、統一、強大歐洲的追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1999年歐元的誕生,是永久性解決歐洲內戰的最佳法寶,它凝聚了幾代歐洲領導人的精力與智慧。從歷史上的“煤鋼共同體”、關稅聯盟,到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邁向一統的大歐洲始終是歷史大潮流。筆者相信,雖然當前歐債危機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但其最終會成為歐洲一體化的催化劑,也會成為歐元十年的成年禮。經歷過洗禮的歐元,將進一步強化其主要國際貨幣地位,也將繼續為歐洲一體化進程發揮特殊而關鍵的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