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中國現代國關研究院研究員)
冷戰過后,美國原本可以充分享受和平紅利。但這種思維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美國本質上是一個地道的帝國,帝國需要擴張樹敵。
今日美國的糟糕,或許只是問題的開始,等待美國的很可能是一個“失去的10年”。
世界經濟史學家未來很可能把“9·11”看成全球經濟與國際關系的重大轉折點。
本·拉丹選擇了極佳支點——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當今資本主義經濟與權力的象征,用20條人命把繁盛的資本主義體系、強大的美國霸權搞得地動山搖,這或許是迄今為止世界史上最大的“杠桿效應”。
冷戰過后,美國原本可以“放馬南山、化劍為犁”,充分享受和平紅利。但這種思維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本質上的美國不是一個聯邦國家,也不是一個和平國家,而是一個地道的帝國,帝國需要不斷擴張,不斷樹敵。其結果是:美國人選擇了“以暴易暴”,從此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10年來,美國反恐戰爭的直接開銷,尚無嚴重到直接損害美國經濟基礎的地步,但如果考慮到戰爭帶來的間接消耗與損失,可就沒有這么輕松。例如,數以萬計傷亡士兵的醫保。在財政捉襟見肘的今天,美國每天要在阿伊兩地燒掉4億美元。
如今,面對美國產業“空心化”,經濟“虛擬化”,政府收入萎靡有限,支出剛性無限,財政赤字不斷創新高,接近GDP的100%。若加上美企、家庭與個人債務,美國負債已到天量,人均負擔18萬~25萬美元。如果沒有美元“印鈔機”的特權,如果沒有債權國持續“給錢”,美國早就破產。
從邏輯上講,戰爭消耗能夠帶來經濟效應與就業效應。但在美國,“戰爭經濟”實則日趨低效,軍事對美國科技、產業的拉動效應越來越低,更何況美國制造業大量轉移至海外,有限的制造業升級早已無法帶來預期的經濟效應與就業效益。號稱有世界最強大“智庫”的美國,多年來在重大乃至戰略決策上屢屢失誤。侵略阿富汗與伊拉克就是典型的戰略失誤。美國錯誤的戰略抉擇,不僅使自己日趨衰落,而且令一批新興市場做大。201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已占全球經濟的47.7%。
10年反恐更深刻的影響是,它不僅挫傷了美國經濟、損害美國社會(中產階層坍塌、兩極分化加劇)、政治(保守勢力抬頭,兩黨對立嚴重),而且還使美國失去方向。
“9·11”發生當晚,小布什發表講話,“美國自由遭到攻擊”。為捍衛自由,美國傾國家之力進行“反恐”。“反恐”戰爭有利于軍工利益集團;但為了平衡利益,政府放縱了金融利益集團。于是乎,華爾街大耍金融游戲,將“資源配置的手段”轉化為“財富轉移的工具”,制造了大量“外表光鮮”、實則“品質低劣”的金融衍生品。
最終,華爾街在資本主義大本營點燃了自由市場的大火,引爆金融危機。如此,連金融大鱷索羅斯都無奈悲嘆:“市場原教旨主義已經走到盡頭。”
如今,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認為,過去10年是美國“衰退的10年”;也超過70%的民眾認為美國比10年前更糟糕(《時代》最新民調)。當前,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環境、社會和諧的氛圍、資本主義存在的基礎、自由市場運行的前提,都在不斷削弱或逐一流失。
美國這艘喪失強勁動力、沒有明確航向的船,有怎樣的命運還很難預料。但是依照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邏輯,或參照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邏輯,今日美國的糟糕,或許還只是問題的開始,等待美國的很可能是一個“失去的10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