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形勢表明,歐元區穩定基金有可能在擺脫危機之前就消耗殆盡。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德國只能首先求得自保,與歐元區其他國家進行“切割”,歐元區也將面臨解體危機
種種跡象表明,在歐洲債務危機與美國債務危機反復發酵作用下,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沒有成為“過去式”,反而有可能再次把世界經濟拖向谷底。在“危機第二波”陰影籠罩下,世界經濟格局將呈現何種變化呢?
一、美國道義進一步喪失,但仍然享有走出危機的優先權
不少人以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爭論的是債務上限是否應該繼續提高,或者債務上限應該提高到什么程度。這種看法根本不對,因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從來沒有把“債務上限”當成“碰不得的紅線”。
自1960年以來,美國國會已經78次提高債務上限,平均每8個月提高一次。美國財長蓋特納說:“在我們的歷史上,必要的話,國會在提高債務上限方面有求必應?!奔热蝗绱耍埠兔裰鲀牲h到底在爭什么?爭的其實仍然是國內公共財政政策。因為提高債務上限之后,美國未來還債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民主黨不愿意債務壓力由中產階層承擔,不愿意削減社會福利支出;而作為資本利益代言人,共和黨卻非常害怕債務被轉嫁到企業主與富人身上,因此,他們要求政府在提高債務上限同時,必須減少財政赤字,而不能對企業主加稅。
這傳遞了兩個信息:第一,作為世界上最大負債國,美國兩黨在討論提高債務上限中出現的角力,仍然不過是此前兩黨“增稅還是減稅”、“ 增加社會福利還是壓縮公共支出”等傳統爭議的延續,而絲毫沒有考慮到債權人的利益,實在叫人心涼;第二,既然提高了債務上限,意味著美國債務將進一步增加,但共和民主兩黨都不愿意債務負擔轉嫁到自己代表的階層身上,那么,這只能意味著,美國根本不準備還債。
盡管各國都譴責美國的自私自利,但如果危機真進入第二波,美國卻仍然享有走出危機的優先權。首先,人們從危機第二波誘因再次深深體會到,因為世界上大多數銀行和投資機構,都擁有直接或間接建立在美國主權債務基礎上的資產負債,所以,美國對于國際金融與經濟秩序的影響真是太大了?;蛘哒f,世界經濟真是被美國“綁架”了。美國好不了,自己也好不了。所以,要想救自己,還只能先去救美國;其次,危機一旦再次第二波,美元資產仍然是各國不得不首選的避險投資項目,加之美國可能適時啟動QE3,由此可以大幅度減輕美國還債壓力。
二、歐元區債務危機可能進一步擴散,面臨解體危險
歐洲債務危機也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進入第二波的關鍵性原因之一。如果國際金融危機再次下拖世界經濟,那么,“去杠桿化”過程將使得歐元區債務危機將進一步加重。不僅原有的希臘將會因更難得到外援而雪上加霜,而且一直處于債務危機邊緣的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奧地利、塞浦路斯等國,也將可能徹底推向危機深淵。尤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前者是歐元區目前預算赤字最多國家,而意大利作為歐洲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債務國,這兩個國家都有可能在此一次金融退潮時率先露出“屁股”。
如此危機仍然得不到遏制,再下一輪有可能卷入債務危機的可能是法國。作為歐洲的這個第二大經濟體和歐元區救助基金的貢獻者,法國在削減赤字方面一直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盡管仍有AAA信用等級,但法國1.6萬億歐元的國債,大體上與德國不相上下,其2010年的預算赤字也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相對而言高于意大利,是德國的兩倍。更糟糕的信息是,法國今年會出現創紀錄的貿易逆差。
不僅如此,如果歐元區債務危機進一步擴散,歐元區甚至面臨解體壓力。作為歐元區經濟支柱國,德國目前承受的壓力太大。由于德國承擔了援助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義務,單是希臘大幅削減債務,就有可能使德國國庫負擔300億到400億歐元。并且從2013年起,歐洲穩定基金還需要從德國獲得220億歐元的現金資本。同時,德國還為歐元區穩定基金提供了2110億歐元的擔保。而目前形勢表明,歐元區穩定基金有可能在擺脫危機之前就消耗殆盡。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德國只能首先求得自保,與歐元區其他國家進行“切割”,歐元區也將面臨解體危機。
正因此,著名的德國“經濟五賢人”日前在《明鏡》周刊聯合發表了一篇題為《共同呼吁》的文章,文章的副標題為《經濟五賢人擔心歐元區的解體》。在正常時期,德國專家委員會的這五位成員每年只在介紹其經濟發展年度報告時露面,但由于歐元危機加劇,他們不得不挺身而出,公開提醒德國聯邦政府當心歐元區解體并盡早出臺應對計劃。
三、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將面臨更大的通貨膨脹威脅
為了應對危機,美國已經啟動兩輪QE,放出的天量美元中絕大部分流向了包括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這些美元在變成上述國家外匯儲備的同時,這些國家也相應被動地向市場投放了本國貨幣予以對沖,加之這些國家為了應對危機影響,自己也主動投放了更多貨幣,因此導致市場上流動性泛濫。這是造成金融危機第一段結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出現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其中,中國7月份CPI同比漲幅達6.5%,創下最近三年來新高;巴西今年頭5個月通脹率累計達3.71%,全年通脹率將在7%以上;印度今年前5個月通脹率達到9.25%;而俄羅斯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同比更是上漲了9.6%。
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危機真進入“第二波”,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首先,為了應對第二波危機,美聯儲已經宣布將維持零利率長期不變,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此前為了治理通脹,已經相繼多次提高利率,利率差將使得國際熱錢進一步流向新興經濟體;其次,為了應對第二波危機,美國有可能第三度啟動QE,釋放出的流動性相當部分仍然由新興市場經濟體消化;最后,即使在提高債務上限后,為保護本國公民不受債務危機影響,美國也一定會繼續使用“債務貨幣化”這一招,來稀釋其不斷增長的債務壓力。因此,包括中國在內新興經濟體國家,一定要未雨綢繆,提防本國的通貨膨脹向惡性方向發展。
(作者系中國國防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多家媒體財經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