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噸轉基因玉米談判進展順利,7月前有望進入中國市場
隨著9月份新糧上市的壓力漸近,進口到貨集中期來臨,國際玉米市場可能順應季節性規律出現調整。但近期有關中國與阿根廷重啟進口玉米談判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中國進口增長有利于降低對國內消費的緊縮性政策壓力,但在國際市場,可能增加世界玉米價格上行動力。
近期,中國進口阿根廷玉米的希望重燃,這給國際玉米市場帶來新的炒作題材,也令國內投資者加重了對后市的擔憂。在中阿玉米進口談判的背后,絕不僅僅是幾百萬噸的貿易數字,而是為國內玉米市場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世界市場帶來的深遠影響。
二次磋商成行概率提高
根據媒體的報道,阿根廷農業部副部長奧斯卡•索利斯近日表示,目前中國和阿根廷關于玉米貿易的談判進展順利,阿根廷有望在今年7月前實現向中國出口玉米。索利斯在接受阿根廷媒體采訪時說,目前來自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專家正在阿根廷考察玉米生產、收獲及質量監督程序。預計中方批準阿根廷向中國出口玉米問題不大。如果進展順利,今年年中阿根廷玉米就可以進入中國市場。
如果消息屬實,這已經是5個月內中阿第二次就進口玉米問題展開接觸和斡旋。2010年11月份,據阿根廷方面的官員透露,中國農業部方面官員抵阿與阿根廷方面代表進行多次磋商,最終達成雙邊協議。阿根廷農業部長宣稱2011年中國將從阿根廷進口500萬噸玉米。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更是在去年11月份表示,2011年中國將從阿根廷購買550萬噸的玉米,并繼續增加對阿根廷豆油等農產品的進口。不過,去年12月初中國農業部發布消息稱,中國與阿根廷并未簽署任何有關進口阿根廷玉米的協議。農業部還表示,中國阿根廷兩國農業部就加強雙邊農業合作保持著良好的交流,但中阿兩國農業部從未就進口阿根廷玉米事宜交換過意見。
根據首次磋商的經驗,本次傳聞雖然有阿根廷農業部副部長的發言作為依據,但仍不能最終確認進口協議的達成。另外,筆者從有關國際貿易商處了解到,進口存在兩個難點:一是生物安全性檢驗與進口標準問題。阿根廷玉米總產量80%左右是轉基因品種,而中國尚未批準轉基因玉米進口。在進口政策的衡量與檢驗標準的調整中,國際貿易商認為其過程需要約一年的時間;二是貨源問題。據國際貿易商反映,阿根廷政府雖然同意并樂于向中國出口玉米,但官方并不掌握糧源,只有對出口配額等的調控權力。其國內真正的糧源還是掌握在“ABCD”等跨國貿易企業手中,如果中國開啟進口就不僅僅是國際貿易合作的問題,更現實的則是進口價格。
但是,中國官員二次訪問阿根廷并磋商進口玉米事宜,還是反映出真誠的態度和迫切的需要。尤其內外市場環境已經發生顯著的變化——美國玉米到中國成本已經漲至3000元/噸左右,而中國國儲輪入效果遠差于計劃。
重談進口凸顯供需缺口
筆者分析,第一次與阿根廷進口談判未果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國仍不想過早刺激國際價格過快上漲;二是去年11月中旬國際農產品價格出現一輪暴跌,為當時常規渠道進口玉米創造了希望;三是高估中國自身供給能力,低估消費總量,寄托在其他收購主體為中儲糧讓路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國有庫存的補庫。
但問題是,中國玉米全年產需缺口可能擴大至1200萬噸左右,接近一個月的國內消費量。如果不進口,僅僅依賴短期的分配調整,后期短缺問題依然會暴露,并且變本加厲。
市場各類收購主體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市場價格仍然持續上揚。以當時吉林省中等玉米1880元/噸左右的市場收購價格計算,1800元/噸的政策性價格在未計算高扣量比的前提下已經嚴重遜色。政策性輪入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格,導致東北產區輪入工作無法展開。華北產區政策定價當時尚有優勢,且免去了烘干的額外成本,因此在河南河北能夠有一些進項,但總體數量有限。國有庫存還存在一半以上的庫存缺口,因此進口不得不加速。
進口壓力引發價格波動
在日本地震災害引發恐慌性拋售之際,中國有可能已經通過現貨或期貨市場采購了125萬~200萬噸進口玉米,預計將在九十月份到貨。而根據之后的一些消息,進口訂單有可能擴大到300萬噸。如果阿根廷玉米談判順利實現,在九十月份最早實現進口的可能性也不小(如果按阿根廷官方說法在7月份落實出口,則按船期也將在9月份到貨)。以此看來,9月份很有可能成為進口壓力集中釋放的關鍵期,這將為國內玉米市場帶來新的波動節奏。
對國內玉米市場投資者來說,進口玉米不完全是壞事。如果一系列遠期進口計劃達成,政府對于玉米價格的緊張情緒緩解,將有利于降低對國內消費的緊縮性政策壓力,特別是對深加工產業的調控可能不至于過分劇烈。全年消費量降低了大幅調減的風險,進口實際大規模到岸之前產需缺口依然存在。
依此,筆者預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中期第二波行情把握性仍然較大。七八月份,養殖業需求將強勢恢復并助燃需求旺季,在這個季節性供應斷檔期,如果沒有大量進口到貨,沒有大規模的政策性庫存拋壓,僅僅依靠小麥等品種的適度替代很難阻止玉米價格正常上行。9月份隨著新糧上市的壓力漸近,進口到貨集中期來臨,市場可能順應季節性規律出現調整。當然,所有預測都是建立在本年度玉米種植期主產區不出現大災的基礎之上。
總體來看,中國人口數量剛性增長,可開發耕地潛力逐漸枯竭,進口玉米勢在必行。有效的進口渠道將有利于保障國內的正常消費,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增加南美玉米采購渠道,放寬轉基因玉米進口限制,將有利于緩解美國玉米的壟斷力。對于國際市場,中國的進口增長趨勢難免要增加世界玉米價格上行動力。另外,大豆遠期行情可能從中國對阿根廷進口玉米行為中獲得驚喜。
作者:李延冰 (作者系新湖期貨分析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