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倍增”計劃咋看咋別扭
注意到最近有個“收入倍增”計劃,查了查是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在6月中旬提出的。由于被媒體冠以“官員稱……”,于是引起很多人關注。蘇海南的原話是:借鑒日本經驗,中國具備搞“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條件,所以應該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計劃里,酌情考慮或者采取類似做法。他還認為,如果居民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 ?/p>
由于蘇所長原話中對“收入倍增”的主體就不清楚,所有后面的討論就亂七八糟。有的文章在說前半句“國民收入倍增”,有的文章關注后半句“居民年均工資倍增”。蘇海南這段自己都掂量不清楚的話,各大媒體還一本正經的討論,讓貧道目瞪口呆。
國民收入與居民工資收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國民收入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從社會總產值中扣除物質消耗后的剩余部分。這個概念接近國內生產總值,因此這兩個數字每年相差不大。比如2008年中國國民總收入30.29億,GDP是30.07億,相差不足1%。
而“居民年工資”是很難說清楚的口徑。統計上只有“城鎮居民年勞動者報酬”一欄。也就是說農村居民沒有統計。這個“沒統計”,根據年初統計局的說法,意思是沒統計“農民工”,更不要說在農村企業就業的農民了。當然,即使這都統計了,也不包括個體經營的農民和個體經營戶的收入。因此,居民年工資是很難確定范圍的。但既然只說工資,就大約是城鎮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如果沒有農民工數據,那么就還用城鎮居民的勞動報酬了(工資加福利)也可以?! ?/p>
國民收入倍增,居民勞動報酬不一定倍增。從近5年情況看,國民收入年增長約10%,速度驚人。但勞動者報酬(范圍更廣,包括前面最廣泛部分)份額從占GDP的48%下降到38%左右,平均每年份額下降4.6%。這意味著勞動者報酬年均增長率不會高于5%。估計蘇所長的原意就是指“工資倍增”而不是說國民收入倍增。只是自己概念不清楚,扯出個日本當年的收入倍增計劃做虎皮,結果把意思給搞亂了?! ?/p>
那么,工資倍增究竟能不能實現呢?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工資”包含啥內容。如果單純指“城鎮居民勞動報酬”這個目前唯一公布的工資指標,那干脆就不用搞什么計劃。因為5年倍增,意味著年增14.9%。但是從2003到2008這5年,勞動者報酬總額從1.53萬億增加到3.53萬億,翻了2.3番。實際上這幾年每4年勞動者報酬總額就接近翻一番,還用5年?或者說人保部提出的工資倍增計劃是個“倒退”計劃?! ?/p>
如果按實際情況說,也就是前5年中國勞動者報酬年均增長率只有5%,那就要提高3倍。年增長速度提高3倍,恐怕不是簡單辦法就能實現的。不動一動所有制,不修改一下憲法,恢復工人罷工權利,恐怕難實現?! ?/p>
昨天家里停電,電管所一個年輕人來處理,聊了一會兒。問他工資多少,他說每月全部下來1200左右。問有無社保,說有,只是按最低給的。問聽說供電系統抄表的月收入都有1萬,真的假的。答曰:說真的也真,說假也假,這要看是誰去抄表了。他本人屬于合同工,是這個待遇,正式工入行就幾千,老職工上萬的都有。問他們所有幾個正式工。說他們所總計30多人,2個正式工,都是領導。由于要在院子里挖溝,一會兒來了兩輛車,下來8、9個人,基本都是農民打扮。問他們是誰?說是局里的施工隊,由于是重活,都是農民工?! ?/p>
后來一想,很對。國有單位現在一大堆合同工和臨時工。電業系統還這個樣,其他行業就不用想了?! ?/p>
看來,國有單位的職工拿的不是“工人”工資,而是“工頭”工資。怪不得這么高。改革為國有單位提供了一條減低成本的辦法,就是多用合同工和臨時工。用得多了,就成“工頭”了?! ?/p>
看來國企也有剩余價值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