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克思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無情地揭露了資本家殘酷剝削勞動者的本質和秘密。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政策以后,一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鼓吹的產權改革和私有化運動中勞動者又輪回到受剝削受壓迫的境地。
最明顯的是勞動者收入持續下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所謂創新的“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完全繼承了資本主義的分配模式,成為壓榨剝削勞動者的工具。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甚至反動的模式,首先要從理論上揭穿他的虛偽性、欺騙性和荒謬性。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以資本為紐帶將土地、機器、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進行各種生產活動。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解釋,這里資本家以資本轉化的方式占據了各個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所以資本占有利潤。勞動力只是以商品的形式購買成為生產要素之一。
其實按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理論,資本家只是客觀上提供了能夠進行生產活動的客觀條件,而新價值的創造是由活勞動而形成的。也就是資本家初始墊付的生產活動資金在隨后是要計入生產成本中的。那么新價值高于生產成本的部分就是利潤是由活勞動創造的。但是在產權所有論的掩蓋下,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就完全被資本家所掠奪了。
然而事實上并不完全是這個情況。其實資本家所謂的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是賒欠勞動者的。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工資制度都是先干活后發錢。那么在一個生產周期勞動者所出生產的產品在這期間有可能已經轉化成商品賣出,所謂資本家要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已經計入成本回收,到時候資本家可以拿這部分回收的錢來付給勞動者工資,實際上資本家一開始并沒有墊付購買活勞動所需的資本。那么事實上也就是勞動者是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在生產活動中以自己的勞動力作為資本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而在生產經營中又創造了新的價值。這些都在現在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替資本家服務的理論中給掩蓋、抹殺了。
在經濟學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有著極為深刻的政治因素和意義。特別是在分配領域,政治因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其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影響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表現的特別明顯。
我國目前在憲法的意義上說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中不能完全照搬資本以市場經濟的那一套東西。改革30十年來我們在基本上都是逐漸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運行模式靠攏,資本主義國家所具有的弊病和我們基本上也得全了,有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這就是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沒有認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病和自己沒有制度創新。
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生產領域的分配其實只有人是參與分配的主體,那么這人在企業中只有兩種,一是出資者,二是出力者。假若說資本家是主要出資者那么在企業利潤分配中他應該得到社會資本平均利潤率的部分,他同時也是企業經營者他應該得到他對于企業經營所做貢獻的部分。勞動者既然在可變資本中進行了墊付,它實際上也等于出了資,應該參與利潤分配。同時對于新價值的創造做出了貢獻也應該對利潤參與分配。本人自2004年以來一直關注于勞動者對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曾在新浪網經濟學人論壇任版主時就寫過《從對剩余價值的分配探索企業制度的改革》和《論我國目前的分配方式與貧富差距》等文章,但絲毫沒有引起決策層的注意。時到今日,我國貧富差距的極端擴大和社會勞資矛盾的不斷尖銳,影響著社會穩定和發展?,F在應該是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否則改革難以為繼,完全向西方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靠攏則是死路一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