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批陳志武
——不是遠來的和尚都會念經
近年來,陳志武混亂的學術邏輯,偏執的治學方法,極端的政治傾向頻頻見諸報端,他的這套說法或理論雖然在中國民眾中沒有多少市場,但是從學術上指出其錯誤所在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并不是所有遠來的和尚都會念經
在美國研究金融的主要是商學院,耶魯在大學確實屬于美國前幾名的大學,但耶魯大學的商學院并不是很好,2008年和2009年的美國商學院排名,耶魯大學的商學院都在前10名以外,而陳志武之前所執教的威斯康辛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術水平則更差。
中國人崇洋心理非常嚴重,部分“海龜”經濟學家確實水平非常高,比如郎咸平等,但他們都是出身名校,接受的是第一手知識,咸平所在的沃頓商學院是美國第一所商學院,現在也是美國最優秀的商學院之一。由于郎咸平等個別因素的影響,我們習慣于將“海龜學者”當成世界一流的學者,但這次我們必須修正我們的觀念,陳志武只是一個一流大學里的二流學科的教授,并不能代表世界的先進水平,從陳志武與郎咸平的分歧就可以明顯的看到。
陳志武的治學方法存在大問題,眾所周知,任何理論都不是萬能的,經濟學只是社會科學眾多學科的一個學科,而金融學更少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現在陳志武想著用金融學來解釋一切,這些問題乍一聽很新鮮,但仔細考慮一下,基本上是錯多對少,筆者不贊同金融的邏輯,因為這樣的邏輯不但不能強國,反而會誤國、害國,下面是筆者對這本是的一些質疑。
1、關于中國錢多的問題
《金融的邏輯》一書,一上來就講中國人“錢多”的問題,他看到中國人“買房有錢,投資有錢,到境外旅游有錢,買奢侈品、買高檔車有錢”,因此提出了中國人“錢多”的問題,我們就此問題進行分析:
脫離貨幣發行原理來談錢多錢少沒有意義
首先,陳志武脫離貨幣發行原理,而是從資本化的角度來談中國人錢為什么多了,錢多錢少,歸根結底是貨幣發行的問題,與資本化關系不大,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一般以GDP為參照標準,按照陳志武的邏輯,資本化程度越高,私有化程度越高,這個國家的錢就會越多,那么美國應該比中國錢多,但是以GDP為參照,美國的貨幣總量并不比中國多,這是因為中國貨幣的流動速度沒有美國高,所有總量要多一點。
中國錢多是假象
其次,筆者認為中國“錢多”是假象,這種假象首先是由貧富分化造成的,誠然中國出現了買奢侈品的盛況,但富人掀起奢侈品購買狂潮是以窮人的更加貧困為代價的。重慶打黑暴露,文強和各個黑社會老大都擁有非常多的奢侈品,但這些都是貪污、受賄和從事黑惡行為所得,我們在看到富人“錢多”的時候,也應該看到窮人的“錢少”,黎強確實富了,但是其他司機卻靠低保生活,陳志武只看到中國富人大把花錢,就說中國錢多了,而沒有看到另一面,因此陳志武提出為了更加有錢,應該將國有企業、國有土地徹底私有化,但是這種私有化同樣會造成極度的貧富分化,中國的國企改革確實出現了不少的改制大鱷,但更多的是下崗職工的貧困,陳志武還在以“讓中國人更有錢”的口號叫囂這種私有化,可見學者的“選擇性失明”是多么的可怕。
投機嚴重與中小企業融資難并存
第三,中國“錢多”的假象是瘋狂投機造成的,這些本來應該成為銀行儲蓄,以支持企業投資的錢,不幸被用來了進行資產投機,因此中國一方面股市、樓市、黃金市場交相紅火,另一面是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而陳志武只看到樓市、股市紅火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面。
消費多 ,投資少會造成錢多的假象
第四,當錢被用于消費時就會給人以有錢的假象,如果用于投資則不會造成這種假象,不僅在中國,這幾年全世界都出現了消費狂潮,這主要是全世界各國都實行低利率政策所致,與錢多沒有什么關系,這些用于消費,當然是以信貸消費為主的錢也是銀行儲蓄的轉移,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總之,中國的錢在總量上并不多,中國錢多是假象,現在的中國,富人的奢侈性消費與窮人的生存型消費并存,資產投機市場的火爆與實體經濟里中小企業融資難并存,如果只看到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的,中國錢多的假象主要來源于貧富分化和銀行儲蓄的轉移,這才是主因,與資本化關系不大。
2、關于中國人為什么不安的問題
陳志武在提出中國“錢多”的論調后,開始論證“為什么中國人錢多了,還不安”,陳志武認為“中國人錢多后,如果各類品種的保險、養老、醫療、投資、理財產品不能夠發展到位,那么,在中國人錢多的同時,可能反而對未來充滿不安”。
筆者認為中國人的“不安”是因為中國由原來的低生活成本社會,變成了“什么都需要錢”的高成本社會,這才是中國人不安的原因,也就是中國人不安不是因為錢多了,而是因為生活成本高了,比如原來在家庭、親友、鄉鄰幫助下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必須用錢才可以解決,中國人不安不是因為錢多了,而是因為錢不夠用了,中國人的不安不是因為養老、醫療、投資、理財產品發展不到位,而是因為這些太昂貴,中國人目前還支付不起,這才是中國人不安的原因。
3、為什么不拿美國與現在的中國進行對比?
陳志武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但不知道為什么如此沉浸在華盛頓共識的美夢當中。一場華爾街危機也并沒有讓他清醒過來,《金融的邏輯》一書中經常將美國與中國的大清朝相比,來襯托美國是多么的美好,不了解情況的人還以為此人是老華僑,其實他是八十年代末才出國,近年也主要在國內活動,對國內的事情可以說是非常的了解。書中總是舉大清朝的例子,而拿美國與現在的中國進行對比,看中國與美國還有哪些差距,不是更有意義嗎?但他并沒有這樣做。
4、為什么忽略信貸消費的負面效應?
陳志武在書中不斷重復一個青年人大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與幾年前在中國流行的“美 國老 太太”的故事沒什么兩樣,而不幸的是陳志武不是文學家,而是金融學家,在故事中添油加醋不是他的長項,老太太已經進入天堂,而王志武講的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則演繹出非常更多的續集,比如小伙子遇到經濟危機長期失業,房子被銀行收了回去,這樣的事情并不少。人生無常,為什么小伙子就必須按陳經濟學家的規劃去過完一生,就是因為他還是個年輕人,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可見陳志武講故事的水平還是差了些,而他講這些故事無非是告訴人們信貸消費多么好,可惜他這個工作在十年前已經有人已經完成了,在中國已經不新鮮。
書中對信貸消費導致經濟危機的事實只字不提,在上個世紀美國的大蕭條來臨前,美國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家具、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75%的收放機都是靠分期付款賣出的,陳志武認為這是信貸消費“在美國扎下根”的標志,而其實這正是經濟危機的根源。如果說房子、汽車、家具等耐用消費品分期付款還有意義的話,而洗碗機、吸塵器 、收放機分期付款帶來的純粹是經濟風險,上世紀美國在二戰前一直沒有走出經濟大蕭條,其關鍵就是經濟危機前的信貸消費,嚴重透支了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才使得大蕭條如此嚴重。
我們可以將中國與印度進行一下對比,在中國,買汽車基本上都是付全款,而在印度買條牛仔褲都分期付款,按陳志武的邏輯,那印度應該比中國發達,實際情況怎么樣,大家都知道,靠信貸消費實行強國,實在是可笑,而信貸消費導致經濟危機的例子倒不少。
5、為什么忽略金融現象背后的政治因素?
書中將所有金融問題看成是西方人的聰明,其實很多都是科技因素,或是政治因素造成的,在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里,皇帝根本沒有征稅的權利,在西方的中世紀與我們的周朝制度類似,真正的權利掌握在諸侯手里,國王打仗向諸侯借錢是政治因素造成的,陳志武將這種現象歸為西方的智慧顯然是對西方歷史不了解的緣故。
舉債發展經濟是政黨分贓制度弊端在經濟上的體現
書中將資本主義國家采取“負債發展模式”看作民主的保證,其實這根本就是資本主義政黨分贓制度的必然產物,每個新上臺的政黨,為了實現自己的政績目標都拼命的借債,這也是他們交出一份成績單最快的方法,但這些債務基本上不需要在自己任期內償還,也就是這些人只管花錢,不管還錢,還錢是繼任者的事情,因此這些政客都非常喜歡借債,其實這都是追求短期利益,是對繼任者及國家都非常的不負責任,是多黨制國家的政客對國家缺乏長期忠誠度的表現,根本就不是什么發展經濟的“祖傳秘方”。
中國長期堅持比較保守的財政政策,經濟發展的非常好,而拉美國家、東南亞“四小虎”國家、非洲國家,都曾經大舉借債,但這些國家在短期的繁榮后都一蹶不振,其教訓不可不吸取,另外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愛爾蘭、美國、日本等都是債務高危國家,這些國家的債務不僅威脅到了自身經濟的發展,也連累了其他經濟體,甚至危害到世界經濟。
6、為什么歪曲世界經濟敗局的根源?
拉美債務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債務危機,哪個不是因為過度負債造成的。因為這些國家都是借的外債,他所列舉的其他的國家即基本上都是借的內債,現在日本和美國相比,日本的債務水平比美國更高,但是擔心日本發生債務危機的人非常少,而擔心美國人債務危機的則非常多,這關鍵是日本主要是借的內債,而美國是外債。
7、為什么不敢對金融進行深入分析?
書中甚至提出用金融來打到孔家店的妙招,人們確實痛恨過孔家店,但那只是認識上的歷史局限造成的,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儒家文化不會對發展經濟夠不成任何阻礙,反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中國人現在的主張是保護傳統文化,而非什么“打到孔家店”,他的思想為什么又轉到了五四時代?
打倒孔家店的不是金融 ,是工業化和城市化
幼兒園剝奪了爺爺奶奶們含飴弄孫的樂趣,物業服務公司讓人們省去了親自打掃院落的勞累,這些都是需要付費的,這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必然結果,而金融確實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相對于科技發展,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要小的多,讓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主要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模式的變化,這些都是在打敗“孔家店”,如果都歸功到金融上是非常的可笑的。
8、對金融加大社會成本絲毫不提?
傳統互助性社會是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模式,而用金融代替后必然導致生活成本上升,金融服務不是免費的午餐。我們以買房為例子,我們在按揭買房的時候,確實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我們也將幾乎相當一棟房的利息給了銀行。傳統社會,一家有事大家幫,可以讓生活成本非常的低, 如果都通過買賣關系來實現,則大大增加了生活成本,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9、套餐論就是全盤西化
陳志武強調學習美國是吃套餐,不能只挑對自己有用的學要照搬,也就是他的比喻“吃套餐”,筆者認為這種套餐論就是當代的全盤美化論,美國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存在問題不小,美國自里根改革以來,中產階級社會就不斷解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民眾過度消費,出口銳減,終于釀成這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而那些曾經學習過美國的經濟體比如拉美、東南亞、日本無不以慘敗告終,而那些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的國家必然德國、北歐反而經濟繁榮,民生問題不大,事實擺在面前,我們要向德國學習,要北歐學習,而不是吃美國套餐。
10、國有土地私有化不能財富于民
在謝國忠和張維迎的宏論發表后,陳志武又表示,“現在國有土地總價值差不多是50萬億人民幣,而央企加上地方國企大概有11萬多家,這11萬多家國企總的資產價值差不多是29萬億。也就是說把土地50萬億再加上國企29萬億,總共有79萬億的國有財富。成立32個國民權益基金,股份可以在不同人之間做交易,然后把這些股份分到13億老百姓的手里,分到13億人身上的話,差不多每個人有六萬元財富”。
遭到冷遇
陳志武主張的79萬億國有財富徹底私有化的建議中,最主要的是50萬億土地財富,這比分股票、分外匯更徹底,一定要將中國土地也徹底私有化,但他的國民權益基金計劃并沒有在社會上激起太大的議論,既沒有回應,也沒有反彈,有人將此內容發到了中國的著名論壇天涯社區上,除了一個廣告貼外,竟然無一人正式回帖,我認為這里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陳志武在中國的知名度確實沒有前面兩位高;其次是他主張先成立國民權益基金,然后通過基金股份之間的買賣逐步實現私有化,還不是那樣的急功近利,并且是打著“回歸公有”的旗號進行私有化,而中國人對基金之類的東西不了解,興趣也沒有那么大,如果他直接提出將中國土地私有化,那肯定會激起非常大的議論。
國有土地50萬億財富的說法嚴重錯誤
陳志武關于中國政府掌管著價值50萬億土地財富的說法嚴重錯誤,首先土地只有執行轉讓才會變成現金,中國的農村土地是農民無償使用,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拍賣,因而也沒有收益;而城市土地確實有出讓收益,但土地出讓是每年進行,而不是一次性出讓完畢。 200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4071億元,如果按照房價的三分之一為土地出讓金的話,那么中國的年土地出讓金約為8千億,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土地出讓金,總額也就1萬億左右,這里面還要除去拆遷補償費用,這離陳志武50萬億財富的說法差的太遠。
政府經營土地和出售土地是兩回事
政府經營土地和無償拍賣土地兩碼事。中國土地名義上是國有,實際上大部分土地在實質上是私有的。農民的耕地和城市的居民住宅用地,國家不可能隨意的進行拍賣。國家從民眾手里回收土地,也是要進行補償的,中國根本就不存在政府隨意拍賣土地的可能性。而中國現在的土地財政是指政府在經營土地,通過城市開發,賺取土地增值的差價,而非簡單的拍賣,這是個根本性的區別。
陳志武主張將中國所有土地進行出售,然后利用出售獲得的50萬億資金,成立基金,然后民眾再通過基金權益的轉讓變現,這套荒謬的說法在中國根本就不可行,此論出臺后,遭到冷遇也不奇怪。
其次中國現在正處于發展過程中,各類基礎設施還相當不完善,而且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眾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國政府面臨著公共設施建設和加大社會保障投入的雙重任務。現在土地出讓收入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公共設施建設,如果土地私有化后,那么如果再興建公共設施怎么辦?如果另外再加稅,那對于民眾不是更是一種負擔嗎?
重講美國老太太的故事沒有意義
保險、債券等金融工具對社會的發展確是有一定的作用,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將他的作用無限的拔高。總之金融本身并沒有什么邏輯,而金融現象都是科技進步和國家的政治制度在經濟上的反應,我們千萬不能相信什么金融萬能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