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向何處去?
Zhang88
中美關系向何處去?這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為之心焦慮懸的重大問題。隨著最新一次中美峰會的成功,在各類媒體的大肆炒作下,似乎中美關系已經出現了新局面,這個問題不復存在,所有人都再也用不著空勞掛牽、杞人憂天了。特別是此次峰會及聯合聲明中突出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加強合作、互利共贏、戰略互信”等一系列美妙動人的關鍵詞,這些響當當、熱辣辣的辭藻的沖擊力是如此之大,好像中美兩大國已從此舉案齊眉、并肩攜手了。那些曾經糾纏不休愈演愈烈的矛盾與沖突,似乎已成地平線上的云翳,即將飄逝,舊的已死,新的誕生,如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中美關系,已經發展成為全新的中美關系,未來將展現一條互利共贏的光明坦途,中美兩國戰略合作的天空從此將和風細雨、溫情無限了。
這是多么動人的前景啊!“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加強合作、互利共贏、戰略互信”等等,這些辭藻的確美妙動人。但是,它們果真有如此大的魔力,未來的中美關系注定就是這樣一幅美妙的圖畫嗎?
竊以為,如果從以下視角提出問題,看似色彩斑斕的圖畫馬上就要還原成猙獰的面目。
美國適應中國還是中國適應美國
人們以為,現如今的中國有足夠的理由獲得國際社會的尊敬:因為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因為中國成了全球經濟的引擎,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人,放債數額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更因為中國還是西方社會(即人們通常所謂的“國際社會”)的債主,當西方經濟水深火熱之際,中國則源源不斷地為之輸血打氣……古往今來,有誰聽過大財主不受尊敬的道理嗎?
所以,強調“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自然事出有因、底氣十足,毫無疑問,這也是在向美國要地位、爭權力,這句話實際上就是針對美國說的,這大概是中國在身價看漲之后對自己的新的定位。輿論媒體也如此這般描述,說面對一個迅速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只能適應,說中國太大了,中國太強了,美國是無能為力了,所以只能坐下來與中國對話,尋求通過合作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云云。
中國國家主席的成功訪問無疑加深了人們這樣的印象。為了迎接此次訪問,美國白宮興師動眾、大操大辦,挖空心思地安排接待,全美上下都對中國領導人表現得禮敬有加,這一切都凸顯了中國非比尋常的地位和重要性。于是,一連串的政治表演劇下來,人們以為,中國已經與美國平起平坐了,美國對中國有了新的定位,從此就能格外尊敬中國并平等對待,美國將適應中國發展壯大及其由此所帶來的變化了。
這是真的嗎?
我們說,這完全是人為烘托起來的假象。事實上,中美關系的既有框架并沒有發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不是什么美國適應中國,相反是中國還將繼續被迫適應著美國。
——要繼續在經濟上適應美國。
人民幣匯率升值不可避免。不管這是不是美國壓迫的結果,也不管出于什么樣的考慮,但人民幣匯率正在朝著美國所要求的方向發展,對此,聯合聲明中已做出明確的承諾。
中國正努力“改善”中美貿易關系。450億美元的貿易大單不但是對美國鷹派的撫慰,更是對奧巴馬政府的直接支持,更重要的是,這是在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并沒有因為美國頻繁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就記恨在心,譬如夫妻打架,雖然丈夫此前不斷煽妻子的巴掌,但妻子并沒記仇,還是很體恤丈夫的。這份苦心,即或美國人慣于粗枝大葉,那也不能不有所領會。下一步,中國還將進一步加大對美投資力度,此風已經在國際會議上放出,今后中國很可能要為美國的“再工業化”及經濟振興助上一臂之力。
——要在亞太戰略安排上進一步適應美國。
此次中美聯合聲明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中方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努力。”這句話堪稱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段話的第一層意思是,承認美國是一個亞太國家。這是對奧巴馬要做“太平洋總統”必要的呼應,第二層意思是“歡迎美國”“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努力”,這等于是對美國做出的“戰略再保證”。美國過去在本地區做出了什么樣的努力,現在正在做怎樣的努力,未來將要做什么樣的努力,這些努力針對的都是誰、為了誰,早已路人皆知,如此“中方表示”,等于給美國簽發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差不多就是對美國遏制與圍堵的認可與接受。可以預計,在這樣“戰略再保證”的承諾下,今后美國在亞太的戰略行動將更加積極、大膽,在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以及南海等熱點地區將更加富有戰略進取心。
——在有關國家核心利益方面,中國也將被迫強咽美國施加的諸般苦果。
在臺灣、西藏以及所謂人權、民主等各個方面,今后中國還將繼續吞咽由美國生產的一系列苦果。一個特別嚴峻的問題是臺灣。誰都知道,支撐臺灣小政權戰略天空的有兩根柱子:一是美國的軍售,一是美國的安全承諾,沒有這兩個東西,臺灣小政權連同他們那個近乎紙糊的軍隊,大陸一腳就能將其踹個稀爛。中國一直希望美國能逐步減少對臺軍售,更希望通過與美國日益加深的聯系,讓大陸在美國的心中能比臺灣更寶貝,癡想有朝一日美國能放棄臺灣。這大概也是所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諸多涵義中最大的期待與企盼了。
但這注定要成為水中撈月。不說此次峰會聲明在表述上如何玩貓膩了,就是聲明本身,它既不是協議,更沒有法律效力,遠不能和《與臺灣關系法》相提并論,美國不會因為所謂“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而對臺灣有任何戰略上的松動,相反,美國將會越來越拉緊臺灣,使之成為一把愈加鋒利的戰略匕首,狠狠地頂在中國這條大龍的下腹部。
因此,所謂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充其量不過是臉面上的事兒,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在任何實際問題上,不可能是美國適應中國,美國在任何時候也不會適應中國,更不可能坐視中國擴展自己的利益邊疆,在任何事務上也都不可能賦予中國與美國以同樣的發言權,美國正在拼湊亞太版的北約,在即將出現的這個新軍事股份有限公司中,肯定不會有任何一點中國的股權。所謂中美“平等相待”,根本上就無從談起,與霸權講平等,無疑于說老虎應該吃草。至于說到尊敬,美國不大可能尊重中國共產黨及其所掌握的政權,更不可能尊重中國的發展模式,如果說對中國可能有所尊重的話,那也只能是一種力量迫使的結果,就如當年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那樣,而現在這種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也許有人會問,現在美國上下都高度重視對華關系,這算不算是對中國的認可,算不算是尊重呢?竊以為,這與其說是一種尊重,還不如說是對債主的垂涎,試想一想,一個腰纏萬貫的大富翁,不管怎樣,走到哪里也都要讓人垂涎三尺并因此而前呼后擁、眾星捧月的。
是別無選擇還是另有選擇
“中美兩國,除了合作別無選擇”!
許多著名的人物如是說,許多專家學者如是論。在他們看來,中美關系現在是華山路一條,只能走也必然走合作的道路,除此以外更無它途,對此,不但中國方面沒有別的選擇,就連堂堂美國也失去了選擇權,變成別無選擇了。
中美兩國之間關系果真就如此簡單必然嗎?
我們說,這完全是基于主觀愿望的胡說八道。
第一,任何國家之間的關系都不能也不允許發生“別無選擇”的事情。
如果哪個國家到了“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的地步,那就意味著進入戰略困境,失去了選擇的主動權,同時也就失去了國家戰略的自主性,這對任何國家都將是一場災難,對戰略大國更是如此。古往今來,無論哪一個戰略大國,都不允許發生這樣的情況,都不能一棵樹上吊死,都要確保自己的戰略自由。典型如二戰前的蘇聯,斯大林完全知道希特勒德國的侵略性,也知道英法統治者禍水東引的欺騙性及陰謀圖謀,但他仍然努力在德國與英法之間左右逢源,分別與兩方進行談判,以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時的美國也是這樣,一方面加緊對日戰爭準備,同時也與日本進行戰略談判,兩手都在抓,兩手也都很硬。事實上,越是局面復雜,戰略選擇的途徑與道路也就越多樣化,波詭云譎的國際局勢歷來都有無數戰略通道,無論哪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的選擇取向,而不同選擇將導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正因如此,所以戰略決策才成為重大課題,才成為智者的專利。如果戰略問題都變成了“別無選擇”,或者說即使有選擇也主動丟掉,那么戰略家也就不叫戰略家而應該叫大傻瓜了。
第二,美國的戰略歷來都是多管齊下、多手并舉。
對待前蘇聯是這樣,對待伊朗是這樣,對待中國也從來都是這樣,就是對待它的一些盟國,也未嘗不是這樣,美國的戰略從來都是內外結合、軟硬兼施、兩手并重,其中尤以對華戰略博大精深。歷史已經充分地證明,美國的對華戰略,既不是朝令夕改的即興之作,更不是如那些“專家”、“學者”所言,什么出于國內黨派政治的需要,美國的對華戰略是一個系統設計、內容全面、形式多樣并不斷完善的戰略體系,這個體系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在不同層次上設計了不同內容,不同的內容上有不同的實施方式和途徑,形象地說,美國的對華戰略是一個花樣繁多的大拼盤,在這個大拼盤中,合作的成分當然很多,其中有需要中國官方與之合作的,有需要中國學界與之配合的,還有需要民間與之呼應的,更有需要反對勢力(用西方的話說叫民主力量)與之聯手的,等等,用不同層面、不同性質的合作把中美“戰略合作”打扮得五彩繽紛、引人入勝,正在熱炒的中美“戰略合作”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味而已,特點是層次高,新鮮熱辣、引人注目。在合作之外,更多成分則是對抗,包括顛覆、暗殺、破壞、封鎖、滲透、圍堵、遏制等等數不盡的諸般手法,最后的一手還有直接的軍事打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軍事打擊,以筆者的估計,在過去基礎上,重新設計對中國軍事打擊的方案,已成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最重要的工作事項,或者,這樣說低估了美國也未可知:這項工作很可能已經接近完成。
第三、美國主要的戰略選擇是對抗而不是合作。
如果問,今天美國針對中國所使用的主要戰略手段是什么,任何客觀而不是主觀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對抗。因為美國的主要軍事戰略力量正在前往亞太集中,目標直指中國;美國的航空母艦正分期分批地前往中國近海演習游弋,針對的還是中國;美國正在推動美日韓軍事合作,針對的仍然是中國;美國重返東南亞介入南海爭端,針對的更是中國。凡此種種,都說明美國隊中國并不是合作至上,相反卻是對抗當先。至于中美正在發生武裝力量和軍事技術等方面的對抗較量,更是如和尚頭上的虱子。與中國展開極具針對性的對抗,使中國基于發展壯大而產生的各種能力無法實現合理的使用與發揮,進而使中國的繁榮成為扭曲的畸形的繁榮,這是美國一切政策的出發點與歸宿。這個戰略,正確的表述就見諸于最新的中美的聯合聲明,具體的表述就是“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這里關鍵的潛臺詞就是,所有的國際事務都是美國一手操縱的,而中國角色就是要努力地在其中為美國人跑龍套。
的確,中美雙方已經列舉出了一系列合作科目,如朝鮮問題、伊朗核問題、防止核武器擴散、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打擊海盜,預防和減少災害,等等,但誰都知道,這都不過是些雞零狗碎的雜爛貨,在美國國家對外戰略的宏觀目標和總體任務中排不上位置(在中國這里亦然),或者毋寧說,美國之所以經常把這些東西掛在嘴上,實際上不過是霸權操縱他人干涉世界的借口及由頭,這些“合作”的選擇純屬細枝末節,根本就不能影響戰略選擇的大方向。
是增進互信還是強化威懾
“加強中美戰略互信”。
這不僅是很長時間以來“專家”、“學者”們的熱門話題,也是此次中美聯合聲明中的重要關鍵詞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加強合作、互利共贏”等方面目前還或多或少地存在疑問的話,那么在中美兩國高層一陣又一陣歡聲笑語之中,這個問題已如夏日之冰般在熾熱的陽光下迅速瓦解。按照一般的理解,美國現如今之所以對中國疑慮重重,起源于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實力不斷壯大,只要說明中國無論如何壯大也不會影響美國的霸權地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美國就可以因此對中國寬大為懷、高枕無憂了。在一些人看來,此次峰會似乎就已經取得了這樣的成效,因為已經對癥下藥,藥量不輕。美國的中國憂慮癥如果說還沒有完全好起來的話,那至少也要就此日漸痊愈。
但是,我們說,這根本就是一廂情愿。這是因為:
第一,中美戰略互信缺少起碼的政治及歷史文化基礎。
其實,戰略互信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話題。國家之間盡管可以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甚至結盟,但戰略互信卻難以達成。典型的例子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大戰期間,無論是軸心國集團還是同盟國集團,互相之間并不能建立起卓有成效的戰略互信,其中尤以英美與蘇聯之間為甚,蘇聯不信任英美,英美也不相信蘇聯,互相之間猜忌重重。綜觀人類的歷史經驗,各國之間因為民族、文化、宗教等種種差別,從沒有在戰略上完全相信的先例,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在西方的戰略詞典中產生“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這樣的機會主義名言,而用我們中國古老的名言則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然,民族、文化、宗教相近的國家之間比較容易接近,也比較容易溝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戰略互信的,如英國與美國,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沙特阿拉伯與埃及,等等,但前提必須是有深厚的政治及歷史文化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所謂的戰略互信是無從談起的,這不能說不是一條寶貴的歷史經驗。遺憾的是,近年來,有關“戰略互信”一詞已被我們中國的“專家”“學者”用得泛濫成災,幾乎與中國交往的每一個國家都能被冠以“戰略互信”的頭銜了。其中特別是美國,更是中國 “戰略互信”之頭號對象。不要說在民族、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中國與美國沒有起碼的共同基礎,僅僅就政治而言,中美兩國非但沒有任何共同點,反而根本對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天起,美國就極端仇視中國及其政權,只是在七十年代出于迫切的戰略需要而與中國走近了一段時間,但兩級格局一終結,美國立刻就把中國重新打入另冊,列為邪惡軸心的行列,就是這樣的政治基礎,居然還大講特講戰略互信,真是當今天下的一個特大滑稽。
第二,霸權是從來就不值得相信。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打交道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小國不能相信大國的承諾,如果相信,結果必定不妙;任何國家也都不要相信霸權帝國保證或承諾,如果相信,結果也必定很糟。道理很簡單,譬如猴子與老虎結伙,如果老虎反悔翻臉,猴子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霸權帝國就是一頭兇惡的老虎,它隨時可以舉起制裁的大棒,隨時可以把猴子吃掉,而猴子除了到閻王那里告狀之,外別無他法,除非猴子死心塌地地做它的走狗,永遠追隨。與霸權搞戰略互信,除非自己也是一個與霸權勢均力敵的角兒,就像當年蘇聯那樣,只有讓美國知道對手的毀滅能力千真萬確、無可懷疑,美國才能與之建立有實質意義的“互信”,具體表現就是當年的戴維營精神。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鼓吹出了比戴維營精神還了不起的精神,卻遠遠沒有當年的實力基礎與對美戰略。人們不禁要問,我們在戰略上要相信美國什么呢?難道要相信美國從來就無意搞垮中國、對中國滿懷好意從不垂涎嗎?當年的戈爾巴喬夫倒是很相信美國很相信西方,結果又怎么樣呢?
第三,中美戰略互信的前提根本就不存在。
從本質上說,互信本身并不是一種戰略,而是基于特定戰略而采取的一種對策。決定戰略對策的前提是要先做出相應的戰略判斷,有什么樣的戰略判斷才有什么樣的戰略對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之間會不會有戰略互信、會有怎樣的戰略互信,關鍵取決于互相做出了怎樣的戰略判斷。
美國是如何判斷中國的呢?
顯然,沒有哪一個文件會系統地闡述美國對中國戰略上的基本判斷,但有關這類判斷也不時地表露在美國“防務評估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等一系列文件之中;也不會有哪一個文件會把美國真實、全部的想法及判斷都一字不差地表述出來,但美國日漸緊逼的諸般戰略行動折射出的,就是他們的內心世界。
根據這樣的理解,我們認為,現如今美國已明白無誤地做出了如下戰略判斷:
——中國的發展壯大必然給美國的霸主地位帶來強烈的沖擊,“美國第一”已在許多方面發生了危機,所以就宏觀戰略走向而言,日益發展壯大的中國已成為美國地位的真正挑戰者。
——中國經濟規模及戰略實力的不斷發展,客觀上必然要與美國爭奪有限的戰略資源與戰略空間
——資源與空間的爭奪必將引發激烈的沖突,美國必須為可能的沖突做充分的準備,而且只能勝利不能失敗。
有判斷就要想對策,美國必定要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戰略對策,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這些對策中能有互信的位置嗎?美國會相信中國什么呢?要美國相信中國第一就等于美國第一嗎?相信中國消耗石油與鐵礦就等于美國人享受了嗎?要美國相信中國的殲——20和反航母彈道導彈只是做展覽品玩玩而不會拿來實用嗎?
美國是這樣,那么中國對美國又應該做出怎樣的戰略判斷呢?
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結合幾十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為首者是美國;
——中華民族的統一面臨嚴峻的挑戰,最大的障礙是美國;
——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外部的威脅,主要的還是美國;
基于這樣的判斷,中國又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呢?在戰略上,我們究竟應該相信美國什么呢?相信美國搞垮中國的目的全是為著中國人民著想嗎?相信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和或明或暗地支撐臺灣與大陸分離是為了中國繁榮復興嗎?相信美國支持達賴及疆獨分子是為了中國的和諧穩定嗎?
既然中美之間連起碼的基本的信任都沒有,所謂的“增進戰略互信”又從何說起呢?
第四,只有強化威懾才能保持中美關系穩定發展。
中美關系穩定發展靠什么?
關鍵是戰略威懾。通過有效的戰略威懾,可以推動雙方之間出現一定水平的戰略平衡,這是大國關系正常運行的變壓器、穩定器,就像當年美國與蘇聯那樣。在迄今為止的大國關系中,美蘇關系是最為穩定的戰略關系,但這種穩定基礎并不是美蘇之間的經貿聯系,而是互相之間強有力的威懾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的戰略平衡。一旦蘇聯的威懾不復存在,不管新生的俄羅斯怎樣與美國拉關系套近乎,當時的葉利欽總統甚至對克林頓說“我們是盟國”,但都不能改變美國瘋狂擴張、極力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殘酷現實。
中美關系也是這樣。美國正在強化針對中國的戰略威懾,并在許許多多的方面對中國擁有巨大的戰略優勢,這也是美國底氣實足、渾不把中國這個大債主放在眼里的根本原因,美國不但不在乎中國事實上的債權地位,而且就是在經濟貿易領域也一直是沒有多少顧忌地向中國痛下殺手,因為美國人懂得,只要美國不斷強化對中國的戰略威懾,美國就可以放手在中美關系上找碴生事、制造事端,可以一番沖突一番收獲,不斷沖突不斷收獲,而中國只能乖乖就范,不管私下嘟囔多少個“不”,也都純屬放屁。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改變美國不斷挑起矛盾沖突以漁其利的圖謀,中國需要做的不是把頭縮得更深,把尾巴夾得更緊,整天把“韜光養晦”掛在嘴上如祥林嫂那樣地念念叨叨,這是不管用的,管用的是要大力強化對美國的戰略威懾,在有些關鍵能力特別是毀滅能力上,要敢于示形于敵,把對美戰略威懾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也不要怕美國及西方炒作“中國威脅論”,更不要西方一炒作,中國就心慌發抖。美國及西方之所以炒作什么“中國威脅”,那完全是因為中國威懾得還不夠,還不徹底,如果哪一天到了中國隨時可以置他們于死地的時候,他們絕不會嚷嚷“中國威脅”,相反,他們會起勁高喊說,“中國是世界穩定及人類和平至關重要的力量”。更不要一味地想著怎樣韜光,怎樣養晦,拼命地去解釋說中國不稱霸,這樣做,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打動美國的,美國需要的就是唯我獨尊,中國稱霸也好,不稱霸也好,美國就是不允許中國當世界第一,因為“美國第一”是它永遠不能舍棄的護身符,丟掉了這個護身符,也就埋葬了霸權的一切
基于上述各種理由,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關于中美關系何處的若干結論。
第一個結論:平靜是暫時的,利益沖突今后將更加激烈。
認真學習一下中美聯合聲明可以發現,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如朝鮮半島問題、伊朗核問題等,450億美元的貿易大單更是送上門去的撫慰,這很可能會換來一段時間的平靜。但是,這充其量也只能是暫時的,隨著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范圍的步步緊逼,霸權的利益訴求注定要與中國的核心利益不斷發生嚴重的沖突。至于世界范圍內的中美矛盾更將數不勝數。中國要么中止發展,否則就無法避免與美國的斗爭。適應美國的霸權,不取決于人的主觀愿望,不是中國主觀上不想適應,而是客觀決定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注定要闖進霸權苑囿。
第二個結論:退讓沒有止境,互諒互讓再中美關系中不適用。
戰略對立不會因為一方退讓就消弭,互諒互讓無助于緩解戰略上的對峙。互諒互讓作為處理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的關系完全可以,但在中美關系上不行,中國固然可以在許多問題上退讓,但不會因為退讓就能緩解中美戰略對立。舉例來說,即使中國允許臺灣獨立、西藏獨立、新疆獨立,允許人民幣按照美國的要求升值,一直升到美國需要的水平,中國配合美國搞垮朝鮮,讓美國大兵進駐鴨綠江邊,等等,凡是美國關心的問題中國都做到,是不是這樣中美關系就萬事大吉了呢?美國到時候會說,就是這樣也不行,只要中國實力發展繼續有追趕美國的趨勢就不行,美國還將繼續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不讓中國徹底垮臺絕不善罷甘休。,
這是有過前車之鑒的,前蘇聯就是這一命運的生動寫照。前蘇聯的領導者本來以為,只要蘇聯退出冷戰,解散華約和經互會,自我瓦解以蘇聯為核心的冷戰集團,蘇聯就可以實現與西方關系的正常化。結果事與愿違,倒把自己搞個壽終正寢、四分五裂。蘇聯解體了,繼起的俄羅斯重又走了一場親西方的路線,以為新生的俄羅斯可以通過親西方而獲得青睞,西方的資金與技術援助能滾滾而至,使之成為與西方比翼齊飛的現代化大國,結果更是事與愿違,西方對俄羅斯毫不客氣,乘勝逐北,繼續行打壓分化之能事,弄得葉利欽時代的北極熊咆哮連連、走投無路。這個歷史經驗,極其寶貴,值得永遠珍視。
第三個結論:這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夜。
面對日益發展壯大的中國,不管弄了什么聲明,發了什么公報,簽了什么協議,都不可能解美國的心頭之患。對于中國,美國非但不會就此放心,而且注定要越來越表現得憂心如焚,必定要將其全球戰略的矛頭越來越尖銳的對準中國用力,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資源,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向中國發起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戰略進攻。
現在,美國正緊鑼密鼓地排兵布陣,正在運用綜合性戰略手段對付中國,或者干脆點說,還只是在運用不流血的手段,而一旦這些手段不靈,美國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流血的手段。這并不是美國沒有考慮的問題,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已經明白無誤地向美國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建議美國必要時要對中國動武,這大概是他們盎格魯——薩克遜族系共同的心聲。
那么,我們中華民族的心聲又應該是怎樣的呢?聽說,已經有人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得改一改,因為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刻”聽起來不吉利,也不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潮。看來,當代中國的和平夢幻還睡相正濃,渾不知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美國,更不曉得對美國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戰略信念。
中美關系向何處去?但愿不要發生戰略上的誤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