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二世紀,崛起于北非的帝國〉宣戰。
當時,羅馬計劃兵分兩路,一路是從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而另一路則是從西班牙登陸,以此去牽制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軍隊,可漢尼拔避開羅馬人的主力,率軍涉險從小道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亞平寧半島,也就是就今天的意大利國,給羅馬軍隊以沉重的打擊,而那次遠征,花了三十三天越過了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漢尼拔由九萬步兵、一萬多騎兵和幾十頭大象組成的大軍,最后就剩下了兩萬步兵及六千多沒有馬的騎兵。
這是一個很遠去的故事,聽起來猶如一則驚心動魄的傳說,其是否具有記載的考證,暫且不論,但它已被美國相似地復制到了今天對中亞的戰略上。
在奧巴馬突訪阿富汗之后,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也沒有閑著,并接踵而至這個中亞國家,馬倫當即宣布,阿富汗與北約聯軍將發起一場針對塔利班的大規模作戰。
為了準備這次軍事行動,駐伊美軍正在加速從南、北兩路馳援阿富汗。
正如美國陸軍第三軍指揮官韋伯斯特中將所說:“漢尼拔在試圖翻越阿爾卑斯山時,面臨的困難與我們相比,簡直是不堪一提的。”
更有美軍將領聲稱,此次調兵和補給供應之難度遠遠超過了古羅馬時期的“漢尼拔行軍”。
早些時候,駐扎在伊拉克拜萊德基地的美軍就開始忙碌了起來,他們將那里的帳篷、淋浴設備以及建材等物資都裝進了集裝箱中,其運送路線是:向北運送到土耳其,再向東經過格魯吉爾和阿塞拜疆,通過船只跨過里海再到哈薩克斯坦,然后再向南由烏茲別克斯坦鐵路抵達最終的目的地。
光這一個行程就要橫跨七個國家,總達3700公里之遙,歷時要在兩個半月。
除了以上物資之外,美國還將數以萬計的大兵也要從伊拉克撤出馳援阿富汗的戰場。
有美軍官員表示,要在兩三個月的時間內將這些兵源和物資撤出伊拉克并運達阿富汗,其任務之艱巨,且絲毫不亞于作戰,而如此的調配行動,就宛如讓一只籃球從一條細管子里穿過一樣難。
駐伊美軍加速向阿富汗集結調遣,主要是為了配合對塔利班的作戰。
馬倫說,一個代號為“希望行動”的作戰將在今年六月份打響,并于八月份結束。
有分析人士稱,美軍選擇在六月份攻打塔利班有兩個原因值得考究:一個是為了趕在伊斯蘭齋月前結束,第二個是為了恢復阿富汗政府對坎大哈省的控制,好在當地實現“持久和平”,由于坎大哈是塔利班的心臟所在,可能對“希望行動”會產生非常大的挑戰。
目前,駐阿美軍的物資非常吃緊,美軍從伊拉克至少要調出310萬件裝備,尤其是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更是表現的擁擠難忍床位奇缺之現象,有的官兵甚至就躺在飛機道兩旁的帳篷里。
然而這只是北部路線,駐伊美軍的馳援工作還要通過南線跋涉,其也就是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的常用路線:從巴格達以南到科威特,用船途徑波斯灣和霍爾茲海峽至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但由于這條線路經常遭到塔利班的打劫,以致于很多的武器裝備都被“劫匪”們笑納了。
筆者始終都不明白,美國要對付幾個塔利班之殘余,有必要來這般地興師動眾嗎?似乎這種動作也太有點顯得象老虎吃耗子了,俗話說殺雞又何去用宰牛刀?而從地圖上看去,我們也不難發現的是,這兩條運兵之路線簡直就等于是把伊朗給合圍了,應該不是屬于如此之巧合,恍然間令筆者頓刻大悟,伊朗要出事了,伊朗要危機了,因為美國在伊朗東線之兵力確實不如他在南北西線的部署,美國是借援助阿富汗剿匪之計,正在鋒磨大捅伊朗東部之腰際的尖刀。
好一個現代版的漢尼拔行軍,原來演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戲。
一切正如美軍運輸司令部司令麥克納布之言:“這就是我們所亮出的牌。”但他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言下之意正好是一語道破天機了。
世界應該為伊朗告急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