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回歸?
1月21日,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提出了一項提案,其內容是明確禁止銀行僅為自身利益而運作職業式證券交易,或在對沖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中進行投資。這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被視為要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即美國1933年《銀行法》。它是美國對那次著名的金融災難做出的反應。該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確立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立的原則。由此導致了后來被稱為“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做出這樣的制度安排,出于以下考慮:
首先,商業銀行必須對客戶資金負責,而且商業銀行承擔的承兌、結算業務直接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轉,因而必須以安全、穩健為第一目標。而投資銀行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為此必然要承擔證券市場的高風險。如果兩者合一,證券市場風險有可能拖垮商業銀行。
其次,商業銀行作為存戶利益的保護者與作為證券投資者的利益之間存在沖突,這會使公眾懷疑銀行的動機,并喪失對商業銀行的信任。
對奧巴馬的提案,反對者認為這是政治秀,試圖挽回日漸低迷的民望。彭博社22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7%的美國受訪投資人士認為,奧巴馬非常反商業,五分之四的美國受訪者不相信奧巴馬具有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更有來自政界的指責稱“白宮是在奉行民粹主義”。
“投資人士”反對奧巴馬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看看我們的資本市場,各路炒家不也是期待著大量外部資金入場,以“拉兄弟一把”嗎。實行分業經營原則勢將從資本市場上抽出大批資金,這等于是要“投資人士”的老命。在奧巴馬公布這項提案后,美國證券市場應聲下跌,兩天內道指跌去400點。他們跳腳大罵可以理解,即使出現更激烈的事件也無需驚異。
支持者則稱: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一些閃光點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首先,數十年來它一直行之有效。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金融改革,幫助帶來了數十年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相當穩定的股市增長。”(《短線觀點:現代版“銀行分業”》英國金融時報 2010-01-22)
從這次金融海嘯看,當初制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所依據的兩項理由都被證實,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邏輯上順理成章。事實上這一思路得到了許多學者和政客的支持。美聯儲前主席、現任總統經濟復蘇咨詢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就是這一選擇的積極鼓吹者,以至于奧巴馬的提案被稱為“沃爾克法規”(Volcker Rule)。這一隊伍中還有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參議員杰夫·默克雷、瑪麗亞·坎特威爾、約翰·麥凱恩等等。
面對反對的聲浪,奧巴馬表現出了強烈的決心。1月21日他在聲明中稱:
“當我看到某些反對改革的金融機構重返老一套(的冒險行為)時,我改革金融體系的決心只會更加強烈。”“雖然今天的金融體系與一年以前相比已經強大得多,但仍在導致這一體系幾近崩潰的相同規則下運作。”“美國納稅人不能再一次被一家‘過大而不能倒閉’的銀行挾持為‘人質’。”
然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能挽救美國的金融系統嗎?這就需思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當初為何被放棄。它是在商業銀行強烈希望進入證券市場的壓力下被放棄的。理論上商業銀行的利潤來自實體經濟—向實體經濟放貸,靠存、貸利差獲得利潤。然而實體經濟能提供的利潤相對于存款日漸稀薄,而證券市場上躥下跳的指數展示了遠比實體經濟豐厚的利潤前景。在利潤極大化的壓力下,商業銀行別無選擇。
2008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關閉了25家美國中小銀行,所有這些銀行破產的原因都來自傳統貸款業務的巨額虧損。(見2010-01-14新浪財經《金融時報: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不可恢復》)可見實體經濟的利潤/風險構成已經難于養活靠貸款生存的銀行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回歸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勢必使一批商業銀行無以為繼。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實體經濟為貸款提供的利潤,相對于日漸積累的逐利資金,只能更加稀薄。這勢必驅使一批逐利資金尋找出新的出路,使商業銀行與投行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更多的資金將流向投行。這又促使資本市場更加波動,在劇烈波動的資本市場中,失去的商業銀行支持的投行,將更容易破產。
對普通的中國人,如果美國的金融態勢不太好理解,不妨看一下中國。1998年后,工、商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就持續下降,自2005年以來,中國的銀行界開始為“金融脫媒”而焦慮,眼見存貸利差越來越靠不住,各銀行紛紛祭起了“代客理財”的法寶。隨便走進哪個銀行的營業部,都能看到該銀行推出的各種基金---這正是商業銀行涉入證券市場的創新。事實上,從90年代后半期起,金融界就在鼓吹廢除“分業經營”,倡導“全能銀行”,其主要理由就是:美國都廢止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顯然,“全能銀行”的體制把大家都綁在一起,有小波動時,可以相互拉扯,渡過難關,然而這種“穩定”的態勢使銀行家們肆無忌憚,積累起來的矛盾最終把整個國民經濟拉下了水。“分業經營”的體制是“各顧各”,任何一個金融機構隨時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隨時給經濟體造成恐慌。上個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危機接踵而至,這樣的局面不知是否已被忘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