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危機時代的一柱“佛香”
——評《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透過〈資本論〉看新危機時代》
余斌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震動了整個世界。由于這場危機而焦頭爛額的人們并沒有四處尋找危機的理論根源,眾多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在了一個半世紀之前的《資本論》上,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西方商界和政界人士。馬克思曾經說過,“工人,甚至工廠主和商人都懂得我的書,并且了解得很清楚,而這些‘博學的(!)著作家’卻抱怨我對他們的理解力要求過高”。實際上,馬克思的思想之光從來就沒有在發達國家的上空消失過。盡管某些實務界人士避免去看他的作品,但是在心里知道他就是那個唯一說真話的“小男孩”,所以才掩耳盜鈴式地支持西方學術界去千方百計地否定他,直到大難臨頭時才匆忙去抱他的“佛腳”。
殘酷的現實會促使人們擺脫書齋里的酸腐,提高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能力,不過,馬克思的《資本論》畢竟是厚厚的三卷本,想從中找出關于經濟危機的種種闡釋,回答眼前的種種疑問并非易事。而王佳菲博士的新作《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透過〈資本論〉看新危機時代》(新華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以下簡稱《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則無疑讓人們大大地松了口氣。
該書較全面地從整部《資本論》中,不僅摘錄出用于分析剛剛發生的這場經濟危機的理論依據,而且摘錄出分析應對這場危機措施的觀點,作者據此對當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合乎邏輯的簡要分析。這不僅有助于讀者認清昨天發生過的事情,而且能為我們在新危機時代把握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今天與明天提供一些重要的啟示。
正如書中所說,“馬克思絕不僅僅是19世紀歷史的見證人,也始終是伴隨真理前行的預見者。他早就洞悉了資本主義進步作用中包含的歷史過渡性,對各類經濟危機的病灶與癥狀了然于胸。翻開《資本論》,我們會發現馬克思的許多話就像是今天剛剛寫成的或是寫給今天的”。作者舉例道,“馬克思在分析1857年英國經濟危機時曾明確地說過,危機‘不會因為有一家像英格蘭銀行這樣的銀行,用它的紙券,給一切投機者以他們所缺少的資本,并把全部已經跌價的商品按原來的名義價值購買進來,就可以醫治好’。同樣,今天的美國金融危機也并不是美聯儲多增發些美元、政府多購買些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就能解決的。……規模空前的‘輸血’并沒有帶來金融體系‘造血’功能的恢復。”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
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也有不少學者在文章中引用《資本論》的論述對經濟危機的種種現象進行過分析,但像《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一書這樣,較完整、較系統地運用《資本論》中的觀點分析現代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繼而得出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救市措施的無效性和中國經濟調整的必要性等系列結論的專著尚屬鮮見。實際上,在對經濟危機的分析中,甚至一些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也把這場危機簡單地歸罪于美國人的透支消費,歸罪于金融投機,歸罪于一些人的貪婪,歸罪于虛擬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脫離。但是,在這種透支消費、這種投機、這種貪婪、這種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的背后,那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什么,卻少有人加以揭示。不僅如此,這場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和發展還向我們拋來了大量需要解答的疑問,例如:
為什么號稱市場制度最完備的美國成為這場風暴的發源地?
為什么次貸危機引爆后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立即變成了流動性不足?
為什么這場首先炸響在金融領域的危機實質仍然是生產過剩危機?
為什么美國會打開次貸及其眾多衍生品的"潘多拉魔盒"?
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夠逆風飛揚?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獨善其身?
為什么中國必須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不能延續以前的經濟發展方式?
……
《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一書不僅嘗試性地回答了上述問題,而且力圖回答得更多。所有這些回答固然來自個人的思考,但難得的是,作者幾乎都在100多年前的《資本論》中找到了根據。不僅如此,作者還運用大量現代資料一次次地驗證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推斷。用作者的話說,“我們并不是要拿《資本論》中的話來硬套現實情況,從而證明它的英明之處;關鍵在于,這些道理的的確確在發揮著啟迪作用。”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有不少人認為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美元霸權將要動搖。但是,正如馬克思那個時代最富裕的英國會用破產的辦法從它對歐洲大陸和美國的債務中脫身一樣,今天美國的金融大亨們也在這場發自美國的危機中獲得巨額的利益,并使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遭受重創,美國的霸權地位不降反升。該書提示讀者注意到這一反常現象,并直言美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效果,不應當對世界經濟的復蘇前景抱有過高的期望。
當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上臺采取干預措施后,美國經濟仍然復蘇乏力并于1937-1938年再次陷入危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大蕭條前的1929年。這期間,除了羅斯福的新政外,還發生了其他一些有助于經濟復蘇的重大事件:一是當時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時期,大量進口英美等國生產的機器設備和工業消費品,引進技術和專業技術人員,有力地緩解了英美等國的生產過剩;二是大量“過剩”商品被主動銷毀,大量的玉米、小麥、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入河流和大海;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使得各國對美國商品如航空制造產品的需求大增;四是大范圍的技術進步帶動了產業需求,大量過剩資本和過剩商品轉入到新的產業領域中,資本積累重新活躍而利潤也提高了,比如航空技術、重油分解工藝和食品保鮮技術的發展,以及調頻收音機、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的出現等等,一些新穎時尚、魅力十足的商品以更低的成本不斷地被制造出來,如玻璃紙、合成橡膠、尼龍、合金鋼、粉狀醋酸纖維素、合成樹脂、合成光電管、電視、納光燈、無線電話、電子管風琴以及磺胺類藥物等等。
反觀今天的世界經濟,若是對照上述四大利好因素,似乎一個類似的也不具備。發達國家害怕中國像蘇聯那樣迅速崛起,成為能夠與整個西歐和美國抗衡的力量,這也不敢賣給我們,那也不敢賣給我們。那么,世界性經濟蕭條會不會再次持續10年以上?恐怕這并非杞人憂天。
當然,作為中國人,我們更關心的是,在這場世界經濟危機中,中國應當如何應對,中國經濟應當走向何方?《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駁斥了發達國家某些輿論認為危機是由中國制造的說法,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即便不是肇事的‘全責’一方,也應當負絕大部分責任。”而該書所引用的馬克思的告誡則提醒我們,為本國的利益而犧牲一部分利潤,要比為他國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資本合算得多。
總的來看,《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一書圖文并茂,貼近常識,可讀性強,其中的“迷你詞典”方便讀者了解某些概念,而“延伸閱讀”則有助于讀者的深入探究。相比于學術文章行文的刻板,這是一本文筆活潑、賞心悅目而又不失學術規范的經濟學通俗讀物。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不僅展現了《資本論》這部歷久彌珍的經典著作之風采,也引用了大量當代學者關于這場危機的分析和論爭,因而對于想了解學術界相關研究動態的人來說,也可視為一本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索引。
我們曾經或多或少地疏遠過《資本論》,甚至有人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早就被馬克思超越了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上。但是,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資本主義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與人的意志俱進或俱退的客觀規律再次顯示出其強大效力,迫使人們不得不再次捧起《資本論》。“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成為了一種頻繁發作的常態現象”,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因此,不妨先從《揭開經濟危機的底牌》這柱“佛香”開始,來抱一抱馬克思的“佛腳”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