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資又開始忽悠油價要超100美元 / 桶
英國《金融時報》10月26日報道,美銀美林全球大宗商品研究部主任弗朗西斯科·布蘭奇說,因需求周期性回升、美元急劇貶值及全球流動性增長強勁,原油價格明年可能漲至每桶100美元以上。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強勢反彈,將為明年的全球石油市場注入巨大活力。路透社10月30日報道,受經濟數據下滑的打壓,美國12月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下跌2.87美元,收于每桶77美元。許多專家認為,經濟開始復蘇和美元的持續疲軟是推動市場油價的原因。
國際間認為石油的合理價位在每桶60-70美元,高于這個區間就是投機價格。原油市場專家上周也對油價上漲過高表示異議。石油輸出國組織秘書長巴德里說,目前油價水平過高,“令人不舒服”。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則說,每桶60美元的價格才是公道的。
美國是操控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后黑手
中國石油大學劉林教授研究認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美元事實上承擔了全球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三大職能。”從交易來看,全球4/5以上的外匯交易以及超過一半的出口是以美元來計價的。從儲藏來看,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3是由美元來充當的。從計價來看,在當前的國際石油交易中,幾乎100%是以美元計價的,每年全球的石油貿易超過600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0%。
美國為了緩解次貸危機所采取的低利率和弱勢美元政策,直接帶來了流動性泛濫,美元持續貶值,導致包括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國際原油價格在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推動下,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每桶147美元。在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油價又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 “ (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流動性泛濫和經濟的強勁增長導致原油價格暴漲; 而金融危機導致流動性不足,當流動性不足時,實體經濟衰退,石油市場又會受到美元計價機制的影響,導致原油價格暴跌。” 石油價格的暴漲與暴跌看似撲朔迷離,背后其實是美國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在操控著油價。
美元霸權與石油美元的關系
雖然美國沒有宣布美元與石油直接掛鉤,但美國通過壟斷像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計價權,保證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這就是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與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之間最本質的關系。首先,美國財政部可以幾乎不花成本狂印美鈔,在全球市場購買石油,美國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換取到的是真金白銀的石油資源。這是美國和美元的特權,這種特權正是通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實現的。其次,美國可以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來影響和控制油價。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任何國家只要購買石油,就必須要美元,這樣,美國就可以通過國內的利率調整和美元匯率政策影響和操縱國際油價。
美國操縱石油價格給中國添堵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1.79億噸,進口額超過1200億美元,同比增加9.6%;原油進口平均價格723美元/噸,漲幅高達47.7%。僅此一項,我國就多付出600億美元。2008年全年我國進口成品油3885萬噸,同比增長14.94%。 成品油進口額接近300億美元。國際原油價格的飆漲無疑大大增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本。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除了一直對中國經濟進行公開威脅, 還想盡辦法對中國既定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設置障礙。為了沖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了轉移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美國資本在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策劃了國際石油價格從每桶70美元到147美元的“瘋狂行動”。
2007年8月初, 美國決策層原打算用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的勝利果實去“悄悄燙平的”美國次貸危機,隨著美國“兩房問題”及由此而產生的次貸問題被美國媒體報導而曝光,捂了幾年的次貸危機全面爆發。華盛頓和華爾街深知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巨大,為了向全球轉嫁風險,美國資本開始推升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并將漲價誘因之污水潑向中國,無限夸大中國需求的影響。幾天后,國際石油價格迅速由50多美元飆升,突破每桶80美元關口。到2008年8月, 石油價格翻番達到了每桶147美元。不難發現,石油價格飆升的過程,就是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深化的過程。高油價對歐盟、日本的經濟運行成本影響不太大。中國和俄羅斯卻大受受影響,但影響的結果卻大相庭徑。 俄羅斯經濟規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擴張了近30%,使普京有能力提前償還西方債務。美國資本將石油推升至147美元天價的本意,絕不是想幫助俄羅斯發展經濟,其真實目的是公開威脅中國、干擾中國的經濟運行、為中國既定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設置障礙,迫使中國愿意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中國政府感受到了國際資本的陰謀。同時開始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給中國經濟強行降溫。2007年11月份,A股股指開始從6000多點的歷史高位一路下滑,一路高漲的中國房地產價格也在同年12月出現了回落。由于中國政府“提前調控”,一路飆升的油價對中國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遠不如美國人事前期望地那樣嚴重。提前調控的中國經濟得以從容應對每桶147美元、甚至更高的高油價,反倒是俄羅斯經濟,感受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恐懼。俄羅斯擔心用美元結算的虛高油價一旦暴跌將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哪壺不開提哪壺!2008年8月8日俄羅斯和格魯吉亞戰爭爆發,國際石油價格也立刻開始了掉頭暴跌。 2008年12月,油價跌到了每桶35美元的水平。石油價格的暴跌,使先前被美國資本攻擊的中國經濟,又成了低油價的最大受益者,中國政府趁機完成了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由于俄羅斯經濟過度依賴石油,石油企業收入在俄國家財政預算收入中所占比重超過50%,在俄國家稅收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高達89%。石油價格暴跌使俄羅斯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突然從山頂跌到山谷,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
美國資本玩的太過火,沒想到傷及自己。美國這次如此操控國際油價出現一個嚴重后果,就是產油大國對美國和美元徹底失望,決心擺脫石油美元的桎梏。俄羅斯、沙特、伊朗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大國決定“自己的石油價格自己訂”。這怕是讓美國要搬起石頭砸到自己的腳了,此是后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