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經濟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到美元最終取代英鎊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貨幣,這期間經歷了幾十年曲折、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客觀經濟規律使然,也有美國政府金融戰略的主觀推動。反思這一過程中,美國金融戰略的得與失,有助于中國制定自己的金融戰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一、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英鎊由盛而衰
19世紀初,英鎊憑借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發達的金融體系、穩定的英鎊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
首先,借助工業革命的推動,十八世紀英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1850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的39%,進出口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5% 。
其次,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繁榮的國際貿易推動了英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英國以繁榮的國際貿易結算為依托,建立了發達的金融體系。自1820年直至1929年,英國出口貿易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受國際貿易發展的推動,倫敦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英國也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到1913年英國的對外投資額達到195億美元,占世界資本輸出總量的43%,遠遠超過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的對外投資額之和。
第三,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巨額黃金儲備保證了英鎊的幣值十分穩定。尤其是在1821年英國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后,英鎊幾乎等同于黃金。
第四,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日不落帝國”的政治力量也是維持英鎊國際地位的保證。
因此,直到20世紀初英鎊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
但是,十九世紀末世界經濟出現多極化趨勢。美國、法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迅速崛起,尤其是美國憑借成本優勢在很多領域迅速超越英國,到1894年美國的GDP就已經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經濟多極化背景下,英國的全球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沖擊,到一戰前的1913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降至世界工業產值的14%,進出口貿易也僅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5%。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要求國際貨幣體系與之相適應做出調整,逐步走向國際貨幣的多元化。
此外,兩次世界大戰對于英國的經濟產生重創。兩次戰爭不僅是的英國生產能力急劇下降,也使得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沖擊。例如,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交易所停止交易,大量的金融活動轉移到紐約,推動了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2、美元由弱到強
首先,美國憑借良好的自然條件、社會制度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894年美國的GDP就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到1913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相當于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工業產值之和。在國際貿易領域,美國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1790—1868年期間,美國進出口貿易處于逆差狀態,此后美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其中, 1900—1913年期間年均商品貿易順差已經達到5.702億美元。到1929年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達到14.2%,第一次超越英國。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幫助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通過向交戰國提供資金支持和戰后重建,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一直是一個凈債務國,1913年的凈債務高達55億美元;但是,在一戰后美國迅速躍升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1919年一戰結束時,不僅美國政府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40%,而且美國國民擁有的財富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超過了整個歐洲各國財富之和。
第三,二次世界大戰確立了美元的國際核心貨幣地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歐洲的經濟再次受到沉重打擊,而美國則完全成為世界經濟、金融和軍事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超過了50%,進出口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黃金儲備占西方國家黃金儲備的59%。因此,在1944年建立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二、美元取代英鎊過程中的美國金融戰略
盡管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具有其歷史必然性,但是,這一過程不僅是相當漫長的,而且充滿了英美雙方的斗爭。
通常國際貨幣的轉換明顯落后于經濟實力的變化。盡管在1920年前美國就在經濟總量(GDP)、國民財富總量和對外債權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英國,但是一直到1945年之前美元始終未能完全取代英鎊成為世界主要貨幣。即便是在二戰結束時,在全球國際貿易中以英鎊計價結算的比例依舊高達40%,倫敦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但是為了爭奪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美國根據不同階段的目標實施了一系列金融戰略。
1、首先利用地緣優勢,建立美元貨幣區。
1900年美國正式通過金本位法案,開始登上國際金融舞臺,與英鎊爭奪世界金融霸權。為了擴大美元的影響,美國首先提出“門羅主義”和“泛美主義”,聯合具有地緣優勢的拉美國家建立美洲經濟共同體,形成20多個拉美國家構成的“美元集團”,削弱英鎊在拉美區域的影響。
2、以“美元集團”為基礎,成為世界性貨幣。
在美元集團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美元的使用范圍,形成不同的貨幣區域:英鎊集團、美元集團、法郎集團。美元成為世界習慣的國際貨幣。由此,國際貨幣體系逐漸形成“三幣鼎立”的多元化狀態。
3、抓住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時機,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貨幣。
二戰結束前期,美國抓住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時機,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懷特計劃”,通過兩個掛鉤(黃金與美元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機制,確立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4、利用馬歇爾計劃,最終推動美元完全取代英鎊
二戰后,盡管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上已經確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但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英鎊依舊占據很大的份額。為此,美國利用歐洲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歐洲戰后重建的資金需求等機會,進一步推動美元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主要計價貨幣和清算貨幣。
在馬歇爾計劃的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主要用于購買美國生產的商品。美國通過這一援助計劃使得歐洲各國廣泛接受美元用于國際貿易,有效地幫助美元樹立起了國際流通貨幣的地位。
三、經驗與教訓
1、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最終保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爭的原因,英鎊曾停止與黃金掛鉤。從1913年到1920年英國的物價上漲了150%,但英鎊卻只貶值了30%。一戰結束后,英國政府在經濟與貨幣問題上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是放任英鎊貶值,還是維護業已貶值的英鎊?經過戰爭的打擊,衰弱的英國經濟決定了在事實上英鎊已經貶值。但是如果英國政府放任英鎊貶值,那么英鎊的國際地位將會受到沖擊;如果維持英鎊不貶值,那么高估的英鎊勢必會阻礙英國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最后英國政府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維持英鎊的幣值。結果不僅使英國的國際貿易和國內經濟迅速陷入衰落,而且各國投資者紛紛拋售高估的英鎊,英鎊的國際地位不僅沒能得到加強,反而開始急劇下降。
2、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必備條件
以英鎊和法郎為例,在19世紀前期英國和法國都試圖爭奪世界金融中心和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并且這兩個國家當時在經濟規模上大體相當。在1820年英國GDP大約占全球的5.2%,而法國的GDP甚至超過英國達到5.5%。但是,在英鎊和法郎的爭奪中,英鎊最終戰勝法郎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擁有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英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無論在金融創新上、金融產品的多樣性上,還是在金融市場的規模上,都處于當時的世界前列,這就為英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成為國際貨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充分利用貨幣穩步升值的階段,推動貨幣的國際化進程
無論是英鎊,還是美元,都充分利用其幣值穩步上升的時期,加速推進本幣的國際化進程。例如,美元的國際化過程就是與美元逐步升值的軌跡高度一致的:20世紀30年代美元與英鎊的匯率大約為1美元兌0.2—0.27英鎊,到1950年美元上升至0.36英鎊,1972年后逐步上升到0.4英鎊左右。
4、保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和物價穩定是貨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
根據對于英鎊和美元國際化過程中,英國和美國國內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狀況的考察,可以發現:實現低通脹,保持貨幣對內購買力的長期相對穩定是一國貨幣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必要內部條件。在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初期近100年中,根據對于各國通貨膨脹情況的測算,與其他主要貨幣比起來英鎊對內購買力的變化幅度最小。同樣,在美元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也是遠低于英國。
5、根據世界經濟發展,制定金融國際化戰略。
美國在推進美元國際化的進程中,適時地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制定、調整國家金融戰略。在推進美元國際化的初期,以建立美元貨幣區為目標,利用地緣優勢建立了“美元集團”;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積累國家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創了英國和歐洲經濟的機會,提出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確立以美元為核心貨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通過戰后歐洲重建計劃,將美元全面輸出到歐洲,并逐步將英鎊邊緣化。
6、國際主要貨幣的轉換過程通常要滯后于經濟實力的變化。
一國貨幣最終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往往滯后于該國經濟地位的上升,這在國際貨幣歷史上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18世紀是英國經濟實力迅速躍升的時期,1700—1820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從2.9%上升到5.2%。但是英鎊并沒有成為世界主要的國際貨幣。一直到1870年,英國經濟實力已經50年穩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鎊才最終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
美元的情況與此類似。1913年美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例就已經達到19.1%,遠遠超過英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8.3%。但是直到1939年英鎊的國際地位還遠遠高于美元。
6、在本幣國際化過程中,要避免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
美國在推動美元國際化過程中的最大失誤是:1929年的金融危機不僅使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之中,而且使得美元國際化進程出現大倒退。實際上,美元在全球各國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在1924年就已經超過了英鎊(見下圖)。但是美國發生1929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元在全球各國外匯儲備中的占比急劇下降,直至1938年才重又超過英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