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逾百家銀行倒閉數百家面臨風險
老任
2009年10月25日 來源:人民網
美國今年已有106家銀行倒閉
10月23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官員宣布,由于又有7家銀行倒閉,全年累計倒閉銀行的數目達到了106家。位于佛羅里達州合作伙伴銀行是今年美國倒閉的第100家銀行。這家總部設在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市的銀行,目前的資產是6870萬美元。負責監管銀行業的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已接管了這家銀行。
自1992年儲蓄與貸款危機以來,今年是美國銀行倒閉最多的一年。這100多家銀行迄今已使用了聯邦存款保險基金約250億美元。大部分破產的都是些美國社區銀行,這些小銀行還沒有從金融危機中解脫出來。
隨著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繼續清理受不良貸款和資金流動不暢困擾的金融機構,預計破產的銀行數還將增加。不過,美國儲戶的存款并未處于風險之中,因為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確保儲戶在倒閉銀行戶口中的25萬美元存款的安全。目前倒閉的銀行大多是社區儲蓄銀行,而非向客戶推銷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銀行。但投資銀行也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去年9月,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陷入困境的美林證券則被美國銀行收購。
上一次在一年內倒閉如此多家銀行是在1992年儲蓄和信貸危機結束的時候。那年共有181家銀行倒閉。目前還有幾百家銀行仍然面臨倒閉的風險。美國政府希望經濟的回升將有助于挽救瀕臨倒閉的銀行,但是政府機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估計,到2013年,銀行倒閉將消耗該機構大約1000億美元。
美國銀行倒閉數字將不斷上升
美聯社的文章說,每個星期美國都有新的銀行倒閉,而且這個數字還將不斷上升。導致銀行倒閉的原因除了眾所周知的房地產貸款之外,還有銀行的不良投資以及風險很大的資金來源等原因。
今年倒閉的這些銀行主要的問題與大批的房地產開發商還不出貸款相關,這些開發商當然是受經濟的影響。比如倒閉的內華達州的一家銀行整個貸款的三分之二都是房地產和商業地產貸款。由于現在商業房地產市場狀況不好,專家擔心在未來幾個月里做商業房地產貸款的銀行會因此而倒閉。就目前來講,商業房地產市場比去年惡化了不少。經濟危機還間接地導致了一些銀行倒閉,比如今年年初牛奶價格突然大跌,很多牛奶廠商還不上銀行貸款,結果導致了科羅拉多州的一家銀行倒閉。
有些銀行倒閉并不是因為貸款,而是因為他們的高風險資金來源,比如業界常說的“熱錢”。所謂熱錢是來源于一些機構,這些機構主要的目的是找高回報,只要有較好的回報,他們就會把錢存進去,但是另外一家銀行如果給他們更好的回報,馬上就將錢轉走。去年十一月倒閉的Franklin Bank就是因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種“熱錢”而導致破產。熱錢時銀行拉資金的一個方式,雖然很危險,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這樣操作。雖然適量的利用“熱錢”也有利于經營,但是過分依賴它就很危險,至少會影響銀行的利潤。
美國有8200家小銀行,有一部分像出了問題的大銀行一樣被卷進不良投資衍生產品中。這些銀行的處境不佳。美國政府日前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比預期的要低,說明經濟雖然走到谷低,也許還會繼續在低點徘徊,因此專家說到年底之前,銀行倒閉的數字仍然會上升。
未來3到5年可能有逾千多家美國銀行倒閉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貝爾日前指出,截至第二季,名列其“問題銀行”名單的銀行較前季增加111家,達416家,數量為15年來新高,而與此同時,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存保基金規模卻呈現縮減,降至這波銀行存款與貸款危機發生以來新低。為此,美國政府恐怕不得不出手充實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準備金。目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承保的銀行一共有8309家,總資產規模達13.61萬億美元,存款總額為8.75億美元。
加拿大皇家銀行旗下的資本市場公司日前預計,未來3到5年內,還將有1000多家美國銀行倒閉。也就是說,未來數年內每8家美國銀行中就將有一家倒閉。資本市場公司研究員杰勒德.卡西迪當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本輪周期中,美國銀行系統的信貸損失將最終達數萬億美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不得不再次提高存款保險費率,或者向財政部要求數十億美元援助。”他認為,最終為這些損失買單的將是美國消費者和銀行股東。卡西迪表示,未來數年內倒閉的銀行將大多是資產規模小于20億美元的小銀行。他認為:“銀行監管者越早讓陷入困境的銀行倒閉,整個銀行系統就能越早恢復正常。”
雖然金融系統現在已經顯示出少許生機,但是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銀行會在年底全面復蘇。不僅不會復蘇,就目前來講很多銀行還沒有完全控制住由于貸款帶來的損失。由于越來越多消費者失業,信用卡還款的問題一天天嚴重起來,受其影響的有很多是知名大銀行。中小型地區性銀行現在的主要問題還是與房地產有關的貸款。由于美國政府加強管理,巨額貸款損失,政府很可能將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國有化等等原因,美國銀行下半年的日子會很不好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