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論界圍繞金融危機有關問題研究討論情況的綜述
◎ 徐春生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宣傳部)
2009年10月10日
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理論界圍繞危機有關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現將有關情況綜述如下。
一、關于對新自由主義的認識
專家學者認為,西方國家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危機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及其危害。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是新自由主義釀成的苦果,新自由主義是危機的罪魁禍首。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主導美國的經濟政策。正是在它的影響下,美國政府采取放任的自由市場政策,放松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聽任、放縱和鼓勵華爾街的種種貪婪和冒險行為,使不受約束的市場肆意妄為,造成金融市場投機盛行,促成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義及其經濟政策的破產。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義的弊端,表明新自由主義無論是在拉美這樣的外圍地帶,還是在北美、西歐這樣的資本主義發達地區,都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以主張徹底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利率市場化為主要內容的“華盛頓共識”,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宣言,金融危機把“華盛頓共識”基本理念的失敗記錄推向了頂峰。
有觀點認為,新自由主義實質就是一種極端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新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力量高度崇拜,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是高效率的,甚至是萬能的。這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市場經濟雖然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手段,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有失靈的時候,必須借助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正,絕不能自由放任。
有觀點認為,從意識形態層面來說,新自由主義實際是代表超級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推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符合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自由掠奪的意志。它已經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成為國際壟斷集團的核心理念,成為資本主義向外輸出的意識形態。對此,我們必須堅決批判和抵制。
二、關于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基本矛盾的認識
專家學者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最終必然歸結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只有聯系資本主義制度和基本矛盾來分析,才能真正揭示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有觀點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同上個世紀20年代發生的經濟危機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這次危機看似是有效需求過度所致,但本質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不顧消費需求的限制,為追求利潤無限制地擴大再生產而導致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只不過在美國,這種矛盾長期被信用透支的消費模式所掩蓋,生產的不斷擴張暫時得以維持。但當經濟形勢變化,消費增長減緩時,擴張生產與狹小的消費之間的矛盾就暴露出來了,危機就爆發了。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基本矛盾具體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兩個矛盾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和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的兩極分化,從而產生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漸縮小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這次金融危機為此做了最好的注腳。一方面,它是多年來積累的產能過剩導致的;另一方面,由于產能過剩,工資增長放緩,勞動者購買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很多實體行業利潤下降,大量資本進入金融領域角逐高額利潤,最終導致虛擬經濟的崩盤。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在新的形勢下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金融壟斷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不僅促進了更大規模的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且使生產資料和金融財富更大規模地向少數人和少數國家集中。社會生產力的高度全球化、社會化,與國際金融高度壟斷于一小撮金融寡頭的矛盾,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表現。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只會使窮國愈窮、富國愈富,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加劇資本家與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
有觀點認為,這場危機既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又是一場深度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思想危機、社會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這場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涉及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和體系的種種弊端:既暴露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道德體系的弊端,同時還暴露出資本主義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普世價值”的虛偽性。危機使人們重新審視資本主義制度。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粉碎了“資本主義永遠不朽”的神話,再次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資產階級一統天下的論調曾經甚囂塵上,這次危機戳穿了“歷史終結論”的神話,對那些迷信資本、熱衷資本主義的人來說,不啻是一服清醒劑。它不僅說明歷史沒有終結,反而更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雖然當前資本主義仍處于強勢地位,仍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其基本矛盾是無法克服的。只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才是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抗性矛盾的出路,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三、關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專家學者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說明,馬克思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有效性和借鑒性,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
有觀點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危機的理論。這次金融危機對西方主流經濟學提出了嚴峻挑戰,它已不具備足夠充分的解讀能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及其衍生的資本金融化、虛擬化及金融市場中投機、賭博和欺詐盛行的論述,對于解釋當前危機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危機并未超越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危機的理論邏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钢M——違約率上升——經濟危機。這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和前瞻性。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價值。馬克思絕非僅是19世紀歷史的見證人,也始終是真理前行的“同時代人”。他早就洞悉了資本主義進步作用中包含的歷史過渡性,科學揭示了各類經濟危機的病根。當今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比馬克思在世時有了很大不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虛擬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但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仍會頑強地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資本論》等著作雖說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但其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磨滅的理論光芒和穿越歷史的現實指導意義。
有觀點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們是一次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座豐碑,它的影響力歷久彌新。危機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是觀察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我們十分有必要重溫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巨著,搞清楚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怎樣看待資本的兩重性等問題,結合實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四、關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專家學者認為,金融危機為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較研究提供了極好素材。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使人們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有觀點認為,這次危機生動證明了我們選擇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正是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接受所謂“華盛頓共識”,沒有簡單地照搬任何外國模式,沒有按照西方國家的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以及對外開放,才在這場金融危機面前保持了較大的主動性,沒有完全被危機所左右,才有較大的力量采取措施防止中國經濟受到更大沖擊。
有觀點認為,我國實行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根本上消除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制度根源,具有巨大優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商品經濟二重性矛盾引發的危機最終是不可克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二重性矛盾可能會產生危機,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又決定了危機是可以規避和防范的,一旦發生是可以治理和化解的。因此,我們堅持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能充分克服市場機制的盲目性,又能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能動性,從制度上避免了產生危機的根源。我們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堅決拒絕西方國家所倡導的私有化。
有觀點認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比如,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又能有效避免西方選舉制度中金錢堆砌的選戰、謊言漫天的許諾,有錢者代言人當選、當選后即通過國家立法維護大財團利益的金錢政治弊?。还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了有效的政治監督和政令暢通,使國家能高效調配資源、形成合力解決大問題,避免了西方多黨制下政客為取悅選民、競選時不負責任亂許諾、上臺后又食言而肥、反對黨為贏得下次選舉千方百計阻礙政府有效施政的弊?。坏鹊?。這些都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觀點認為,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凝聚力和能夠集中力量應對重大事件的能力。這次危機中,我國政府迅速反應,果斷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舉措,很快見到成效。領導集體的果斷決策能力、強有力的執行力,社會主義集中力量、統籌兼顧的體制優勢,共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增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社會主義中國愈是面臨考驗,愈能凝聚民族共識、形成集體意志。這使我們應對危機信心更加堅定、應對更加主動。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印證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科學發展是應對危機的根本之策。危機的爆發有其錯綜復雜的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說,是違背發展規律的結果。我國能把危機帶來的沖擊減到最小,得益于近年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效。而一些領域、一些行業受到的沖擊也說明,經濟運行中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效應對危機沖擊,從根本上說就要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必須把保增長與科學發展統一起來,既切實降低金融危機給我們造成的影響,解決眼前的難題;又著眼長遠,為經濟社會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有觀點認為,危機啟示我們必須徹底摒棄一切形式的“模式崇拜”,更加自覺地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中國在多次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危機中化險為夷的事實,反復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創造力。如果中國人民放棄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就意味著向各類敵對勢力敞開方便之門,就意味著在國際競爭和較量中放下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就意味著放棄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足之本。
有觀點認為,我們不僅要在實踐中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要進一步增強理論創新的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既是實踐創新的過程,也是理論創新的過程。30年的改革開放形成了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具有旺盛的活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要繼續以應有的自信和勇氣推進理論創新,繼續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