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最高軍事經典,同時代表著世界古典軍事哲學的最高峰。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徹底的唯物主義意識,使其超越國界、超越領域、超越時代,成為國家戰略設計不可多得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思維工具。中國的不結盟政策是當代中國國家戰略包括軍事戰略設計的一個突出特征,從《孫子兵法》看,不結盟政策是有利于中國的還是不利于中國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是錯誤的究竟都有哪些重大的思想體現——請看本文之評說。
一、要慎戰還是要不戰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關系到國家存亡,人民生死,是根本大事,不可不慎重對待,認真研究。《孫子兵法·計篇》開篇即明此意,正說明慎戰思想的重要。但慎戰不是不戰,戰爭并不完全以愛好和平、追求不戰、希望不被盟友拖入對抗的中國意志為轉移;相反,中國的最大敵人——美國,正利用其強大的盟友網絡,越來越包圍、擠壓、挑釁中國。“中國沒有盟友。我們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盟友。”這是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的講話。一個美國,其國力、謀略就相當可觀,若再加上數十個盟友一起發力群毆,不結盟的中國,其命運如何實在令人擔憂。值此生死存亡之秋,難道中國還要繼續死守陳規、不結盟友嗎?
二、要全勝還是要慘勝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代表了孫子兵法的全勝思想。與敵相抗,追求全勝,力避慘勝,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而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從來都為一切高明的戰略家所避諱。今天,在美國竭盡所能拉攏盟友的情況下,中國的地緣態勢已經惡化到幾乎被其全面合圍的窘境,如此下去,中國還會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可能嗎?中國還會有全勝而不是慘勝的機會嗎?
三、要攻心還是要攻城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此自古皆然,不必多論。問題的關鍵是,在中國的戰略家們都在研究如何打掉包圍中國的美軍亞洲軍事基地的今天,這是不是把不得已而為之的攻城之法,放到了第一位?上兵伐謀,我們的國家大戰略何在?其次伐交,我們的聯盟戰略何在?其次伐兵,我們的充滿了東方智慧的軍事戰略設計何在?
四、要多算還是要少算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戰爭是謀略的運籌,是計算的藝術。只有多算才能勝利,只要少算就將失敗。美國反華從來都是把盟友的力量計算在內,以結盟的戰略思維謀劃反華的戰略戰術,僅在印太地區,就拉攏了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澳大利亞甚至臺灣地區等打手小弟們,等待時機,群毆中國。另一方面,亞洲反霸反美之勢力正在迅速崛起,俄羅斯、朝鮮、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沙特、土耳其、也門等等,為什么我們不能把這些寶貴的力量因勢利導地團結起來呢?為什么我們不能高舉反霸的大旗,旗幟鮮明地創建力量強大的亞洲軍團呢?為什么我們不能在與美西方的戰略博弈中,創建獨立統一的亞洲聯盟共同體呢?
結論
不要怕對抗,對抗才有力量;不要怕戰爭,戰爭解決問題。要把中國與美國的對抗,轉化為世界首先是亞洲與美國的對抗,這才是正確的、徹底的解決之道。毫無疑問,中國乃至于亞洲的獨立、安全與強大,必將實現在與美國霸權的對抗之中。《孫子兵法·勢篇》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此變之極致,謀之極境也。對于欲圖分裂亞洲直至永遠的美國霸權主義者來說,亞洲大同就是以奇勝,亞洲聯盟就是以正合,而這一切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步驟與應有之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