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烏克蘭戰爭的影響與啟示之八
張志坤
戰爭是檢驗國家軍事實力的唯一標準,這場烏克蘭戰爭把俄羅斯和烏克蘭各自的實力與水平都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從戰略層面來看,俄羅斯的戰略指導十分出色。人們都知道,戰爭不只是戰場上的事兒,更是政治的繼續,要在打好戰場上軍事戰斗的同時,還必須打好經濟戰、金融戰、輿論戰、網絡戰、外交戰、情報信息戰等各種形式相關聯的戰爭,甚至連文化藝術體育等都卷了進來,為此,戰爭的指導者要依據各種背景條件確定正確的戰爭方略與行動方案,要牢牢把握戰爭進程的主導權與主導權,不能走到哪兒說哪兒,即興而作。在上述各個方面,俄羅斯都表現得可圈可點,總體上獲得了極大成功。
比較而言,烏克蘭當局則表現得一塌糊涂。事實上,這場戰爭戰場以外的事情基本上都與烏克蘭澤連斯基當局無關,舉凡經濟戰、輿論戰、外交戰等這些相關聯的戰爭,都是美國在擔綱挑大梁,一眾西方國家響應跟進。烏克蘭當局可以作為與可能著手的只是其國內的事情,比如戰爭動員、組織民眾、確定正確的戰爭方略與作戰方案等,但從目前披露出來為人們所能知悉的種種事跡來看,澤連斯基政府的所作所為可謂毫無章法,簡直就是一團亂麻。
從軍事能力層面看,烏克蘭武裝力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勇氣、意志,許多軍事要點能夠做到頑強堅守,這是其優長的一面。但是,這支武裝力量戰場組織水平很低,各部分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缺乏大范圍、大規模協同能力,不能遂行機動作戰,而只是依托人口密集的城市株守硬撐。因此,總體上看,烏克蘭武裝力量還比較幼稚低級,沒有多少軍事藝術可言,并不是一支很成熟的武裝力量。
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指揮和作戰能力總體上呈現較高的水準,其基本作戰安排仍然是經典的戰役模式,即運用重型機械化大兵團實施大縱深向心突擊,多點突破,在廣闊地域內達成大面積的軍事合圍,進行包抄殲滅作戰。這樣的作戰設想本身很好,但具體運用卻需機動靈活,而且歷來都變化萬端。從烏克蘭戰場的實際進展看,俄羅斯方面表現出來的明顯缺點,是口子張開得太大了,想一口吃個胖子,看起來似乎是力圖通過一次戰略性戰役一鼓作氣就打垮烏克蘭。另一個明顯的缺點是,俄軍對于戰爭過程中的攻堅拔點作戰考慮不足、不到位。
進一步到具體的作戰行動,則操作層面的問題就更多了,包括情報信息保障、后勤支援、地空協同等,俄羅斯一線的作戰部隊似乎都表現得很笨拙,戰術應變能力不突出,戰斗水準難以支撐戰役方案。留給人們的印象,似乎是很多預期設想往往難以達成,以至于整場戰爭總體層面一直呈大縱深軍事突擊的模樣,但卻遲遲不見最后結局。原因并非是對手與敵人多么頑強有力,麻煩的是在口子張得過大之外還有后勤保障、道路交通、平民百姓等各種因素掣肘。諸般戰術層面與戰役層面的問題如此復雜地糾纏在一起,以至于旁觀者對于俄羅斯的軍事指揮與作戰水平褒貶不一,說好說壞都能找到相應的根據。就算俄羅斯軍方自己,也承認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經驗,實際情況要比預想的更加復雜,以至于不得不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加以適應與調整。
這樣的經驗與教訓可謂十分深刻。它使人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僅僅在教室或書本上學習戰爭完全不夠,如果以此為基礎去指導或從事戰爭的話,那簡直無疑于自殺,要導致可怕的災難;通過演習等模擬手段演練戰爭是必要的,但也是單純的,由此得出的經驗與形成的這習慣恐怕也難以支撐真正的戰爭。可信賴的戰斗水平與軍事能力只能通過實戰得來,任何一支武裝力量,如果缺少實戰經驗,無論裝備怎樣的現代化武器,也無論看起來多么先進強大,都一概不過是表面現象。其實,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經歷的戰爭與沖突并不少,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戰場經驗,但即便這樣,仍然在具體的戰爭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與缺失,其它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這樣的經驗教訓對中國而言尤其重要,因為未來的中國也面臨相似的課題,并且問題更加突出:
其一,軍事任務更重
此次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的軍事任務概括起來說就是兩個:一是使用核武器震懾北約不敢介入;二是在戰場上打敗烏克蘭。
相比較而言,未來中國所面臨的軍事任務遠遠超過上述目標。未來有朝一日中國如果動用武力遂行國家統一的話,軍事任務將更加復雜沉重,至少包括如下六大課題項目:
一是保護大陸本土免遭打擊,尤其是核打擊。為此,中國要支起自己的核保護傘,并做到萬無一失,所防范的對象就是美國,因此壓力巨大;
二是粉碎美日軍事干涉。以霸權為首的西方集團很大可能要派遣武裝力量介入,進行直接的軍事干涉, 這是赤裸裸的軍事侵略,中國必須粉碎這一侵略,為此任務艱巨;
三是消滅臺獨武裝力量。必須假定臺獨勢力控制和支配臺灣島內全部武裝力量,在此前提下遂行軍事行動,就要以消滅這支武裝力量為目標,考慮到臺灣島內武裝力量的規模與水準,這個任務并不輕松。
四是謹防朝鮮半島不穩。防止三八線以南的軍事力量趁機進犯,對朝鮮進行軍事侵略,謀求顛覆朝鮮半島的既定格局,將兵峰直逼鴨綠江邊;
五是抗擊南海地區的危局。在三海聯動的背景下,臺海戰事必然牽動南海相應地也將風高浪急、波詭云譎,在霸權大國的主導下,甚至可能出現嚴重的危局,為此中國必須做好相應的抗擊準備,這個任務也不輕松;
六是應對印度干擾牽制。乘人之危、投機取巧是印度的一貫伎倆把戲,也是霸權針對中國搞東西對進的既定預案。臺海爆發戰事之際,印軍也必定蠢蠢欲動,伺機在中印邊界制造事端、訛詐中國,中國必須做好應對準備,為此將不得不付出一定的資源與精力。
上述幾個方面綜合下來,可以認為,中國的軍事壓力遠遠大過俄羅斯。
其二,戰爭經驗太薄
承平數十年,中國已經三十多年無戰事了,相應地,軍隊也是大國中比較缺少現代戰斗經驗的武裝力量。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以未戰之兵而臨大戰,個中風險難以估量;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一方在具有顯著優勢的情況下還因為經驗不足而打成這個樣子,臺海戰爭之時,大陸方面是既無經驗,又無全面優勢,情況就更加復雜了。
從烏克蘭戰爭的經驗出發,攻打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是現代戰爭的巨大難題,尤其是在約束人道主義災難的前提下,更受到諸多方面的嚴重限制。對人口密切的城市不能進行炮火覆蓋,以免造成大量傷亡,但這些城市又是一個又一個釘子,軍事行動上還繞不過去,無奈之下只能像做手術那樣一點一點摘除,費時費力,軍事行動猶如戴著腳銬跳舞,這就是俄羅斯軍隊現下所遇到的困境。屆時臺海爆發戰事,大陸在這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比之于俄羅斯更多更大更嚴重。從烏克蘭戰爭可以看出,當代中國各路趙括們過去五花八門所謂中國幾十小時就解決臺灣問題的說法,純屬天真的夢囈。
其三、威懾效力很弱
通過此次烏克蘭戰爭,人們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俄羅斯的戰略實力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擺在眼前的軍事實力,二是觸手可及的威懾效力,二者有機結合,保障俄羅斯遂行大規模常規戰爭得以順利進行。
這其中的第二種能力經常為一些中國人所津津樂道,他們動輒就把“不戰而屈人之兵”當教條拿出來舞弄,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是這樣,在南海問題上也是這樣,在臺海問題上還是這樣,好像現如今中國不用實際打仗,只要把武器裝備搞得無比現代化、把GDP搞得數字驚天,霸權就得抱頭鼠竄、周邊宵小就得俯首稱臣一般。
竊以為,這不過是十足的妄想。事實上,當代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相當薄弱,不然也不會先后有這么多國家向中國發難叫板了(參閱筆者2011年文章《建設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刻不容緩》)。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能夠通過強有力的威懾,震懾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一概不敢直接介入戰爭,有些中小國家甚至唯恐躲不及而引火燒身。未來中國能做到這一點嗎?中國能夠震懾日本、印度、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不敢軍事介入與武裝干涉嗎?事實上恐怕對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做不到。
有鑒于此,今后中國必須把實戰練兵擺在突出的位置,絕知此事要躬行,必須把積累實戰經驗當做應對大規模戰爭準備的基礎性工作。從小事和小處做起,高目標、底起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在當前,則應充分汲取俄羅斯此次烏克蘭戰爭中軍事行動的教訓,戰爭進行之際可能不方便派出戰地軍事觀察員,但戰后應該利用同俄羅斯的密切聯系,加強兩軍交流,同俄羅斯參戰的基層官兵廣泛深入地座談研討,盡可能從中學習把握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