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在二十國集團(G20)匹茲堡峰會上,美國、法國和英國領導人提出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隱含的議程,那就是伊朗的核計劃。奧巴馬總統指責伊朗拒絕“清理”,并威脅采取軍事行動。這一事件使峰會黯然失色,因為聚會的本意是討論與全球經濟危機有關的緊急事務。1
不幸的是,奧巴馬先生以戰爭相威脅的歇斯底里的立場不符合事實,正如一位美國評論員所說:“美國關于伊朗核設施的敘事是不成立的”。2根據伊朗副總統的說法,關于核電站,從來沒有什么“秘密”,因為2009年9月21日,在核電站開始運營的18個月之前,也就是奧巴馬總統作出聲明的一星期之前,伊朗就此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聯合國核監督機構作了匯報。此外,美國和法國官員透露,三年來,他們一直掌握著伊朗核設施的有關情況。3
諷刺性的是,在伊朗國王統治時期,美國通過提供核技術,協助伊朗開始了核計劃。然而,由于1978年發生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和隨后的劫持美國人質事件,這種合作突然結束。自那時以來,美國一直實施對伊朗的制裁,禁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凍結伊朗政府在美國的全部財產,禁止美國與伊朗之間開展包括金融交易在內的任何貿易。在克林頓執政期間,制裁逐漸放松,美國要求其西方盟友對伊朗實施制裁,但允許本國石油公司從伊朗進口價值40億美元的石油。然而,1996年,在以色列游說團體和保守共和黨人的壓力下,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伊朗和利比亞制裁法案》對美國和外國公司投資于伊朗石油部門設定了苛刻的條件。因此,美國的西方盟國攜起手來,他們通過立法,抵制美國的措施,并威脅要上訴至世貿組織。4當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簽署了一項20億美元的合同,開發伊朗油田時,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的對抗加劇。最后,美國人屈服于壓力,對該項目發布了一份棄權聲明。克林頓政府的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重申,棄權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既避免了歐盟的報復,又避免了歐洲在世貿組織采取行動。此后,美國國務院都是在個案基礎上審議伊朗石油和天然氣業的外國投資,外國投資者中包括中國石化,這家中國公司在伊朗投資興建了煉油廠和港口設施。4
盡管事實上制裁歐洲公司證明是無效的,美國仍然假裝可以對加拿大、中國、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的公司實行制裁。雖然制裁有助于抑制外國資本和設備對伊朗擴大石油工業的支持,但同樣的制裁也導致美國大石油公司由于商業機會的喪失而損失數以十億計的美元。盡管如此,美國的制裁不僅沒有阻止外國在伊朗的投資,還越來越多地促成了歐盟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進而,通過在世界各地施加其國內法,美國再一次證明,當前正回到帝國主義以前的美好日子,當時治外法權是家常便飯。4
小布什總統2001年上臺執政,在9·11事件之前,他沒有提出任何關于伊朗的新政策措施。該事件之后,小布什發表了伊朗是“恐怖主義威脅”幽靈的言論,并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國”之一。“可以說,小布什是在華盛頓的新保守派和共和黨右翼以及以色列游說團的壓力下,制定對伊朗強硬政策的。在這方面,人們不應忽視以色列政府的影響,根據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教授的研究,他們在其有爭議的文章中稱:“以色列人傾向于以最嚴重的詞語描述每一個威脅,而伊朗被普遍視為最危險的敵人,因為她最有可能獲得核武器。”52003年4月,美國入侵伊拉克一個月之后,以色列駐美大使呼吁實現伊朗政權更迭。以色列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將伊朗描述為“世界恐怖中心”,并表示,小布什政府應該在征服伊拉克后,就解決伊朗問題。在美國,專欄和社論都指出,伊朗核計劃即將帶來危險。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伊朗是世界真正的威脅嗎?
目前,有十三個國家,與伊朗一樣,正在開展鈾濃縮計劃,還有二十八個國家具有核電站。然而,只有伊朗和北朝鮮被美國選出,認為她們威脅世界和平與全球安全。此外,與印度不同,伊朗是核不擴散條約(NPT)簽字國,并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實施檢查。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伊朗僅僅濃縮了不到5%的鈾”,遠低于發展核武器所必需的90%。2009年9月17日,國際原子能機構進一步證實,它聲明稱,“鑒于最近的媒體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重申,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伊朗正著手或是已經實施核武器計劃”。3此外,霍梅尼和伊朗現任最高領袖都曾宣布,核武器與伊斯蘭教是不相容的。6這與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并仍然是唯一對平民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在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公開宣布,她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核武器打擊非核國家。7
從而,雙重標準和虛偽已經走到極端。伊朗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其核設施受到嚴格的國際檢查,卻受到眾多的國際制裁。以色列是一個據報道有60至400枚核武器的國家,她不簽署任何國際協議,不接受任何檢查,卻獲得了軍事援助。3
此外,這些制裁措施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介入,它要求伊朗暫停所有鈾濃縮活動。2007年3月24日,安理會通過了一項關于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決議。8南非、印度尼西亞和卡塔爾對此表示關切,她們稱,根據核不擴散條約的規定,所有國家都有開發“和平利用的”核技術的權利。但在美國對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施加了不適當的壓力之后,聯合國通過了該決議。8
不幸的是,聯合國的決議通過后,隨著《美國國家情報評估報告》(NIE)于2007年11月在華盛頓的發布,美國極其尷尬,因為該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我們高度自信地判斷,德黑蘭在2003年秋季停止了其核計劃”。9
該報告對于國際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首先,該報告披露了伊朗核計劃的虛假性,以及在中國和俄羅斯等主要國家同意下對伊朗實施制裁的不公平性。它排除了小布什政府威脅對伊朗所采取的軍事行動,因為該報告明確表示,伊朗在2003年“停止了”其秘密的核武器計劃。10其次,美國對伊朗的行動,與美國在入侵伊拉克之前指控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極為類似。同對伊朗一樣,在伊拉克的案例中,美國制造了“相同的政府和媒體‘披露’演雙簧,同樣制造出一種危機意識”。11最后,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根據站不住腳的指控,與美國站在一邊,也應承擔責任,因為制裁就是一種戰爭形式,不應該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強加于一個成員國之上。
考慮到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在安理會支持美國制裁伊朗的行動是站不住腳的。中國13%的進口能源是由伊朗供應的,在安理會實施制裁后,美國財政部立即宣布額外措施,包括禁止與伊朗開展金融交易。切斷整個西方金融體系與伊朗聯系的前景應該不僅是伊朗的重大關切,而且是其主要貿易伙伴如中國的重大關切。更駭人聽聞的是,美國一方面要求其他國家對伊朗實施嚴格的制裁制度,另一方面又借助在迪拜開辦的前沿公司,使美國公司能夠繼續在伊朗經營。因此,微軟、卡特彼勒、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產品始終存在于伊朗。11
美國發起對伊制裁,引起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國與伊朗的貿易激增,2007年,有記錄的中國對伊朗出口增加70%。這樣轉折性的事件導致《華爾街日報》2007年中期發布頭條報道:“中伊貿易激增困擾美國”。為此,美國選擇了“攻擊伊朗使用國際貿易中最普遍的金融工具——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簡稱LC)與中國和其他商業伙伴國開展進出口交易的能力”。11
從歷史上看,信用證一直是中伊之間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貿易的支柱。通過攻擊信用證的可信度,美國財政部能夠說服一些與伊朗打交道的國際銀行,違反制裁將冒巨大的風險。美國財政部還向中國政府施壓,警告中國的銀行,如果它們參與伊朗信用證交易,將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結果,中國屈服于美國的壓力,中國許多銀行避免與伊朗銀行開展信用證業務。從而,“中國對美國制裁伊朗行動的立場可以概括為不得不屈從與積極規避相結合”。11
滿足這些無禮要求,不利于世界和平,不利于中國人民,也侵犯了國際貿易的權利。這對于美國新政府意義尤為重大,奧巴馬“通過向外國銀行施壓,要求它們盡職,維持主要行為體對伊朗實施金融制裁。”11通過留任國防部長和任命丹尼斯·羅斯(Dennis Ross)為希拉里·克林頓國務卿的中東問題顧問,奧巴馬政府已經實施針對伊朗的新保守主義戰略。這一戰略包括爭取俄羅斯對伊朗制裁的支持;運用單邊和多邊制裁,申明任何與伊朗的談判“將不會是無限度的,而是將被限制于一個預定的時間周期,以便德黑蘭不會嘗試‘用完時間’”。12
因此,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美國國家情報評估報告》已清楚地使我們確信,伊朗發展核能源對美國,以色列和世界不構成威脅,奧巴馬政府還是仍然奉行與小布什政府在敵視伊朗時采取的同樣政策。
美國發起了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這給中國帶來挑戰,中國依賴于從伊朗等國進口石油來促進經濟發展。事實上,由于中國默許2007年的制裁,其國家利益已經承受巨大的損失。此外,通過對國際貿易融資實施治外法權,美國已經超過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所設定的限制。這為美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其主要競爭對手中國之間關系的未來行為開創了先河。在現實中,美國在制裁伊朗時的地緣政治利益之一是阻礙伊朗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并限制伊朗向中國輸出石油。因此,中國實施綏靖政策并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應在安理會制裁伊朗的問題上采取更強硬的立場。中國不作為將被視為中國的弱點,會招致美國更具侵略性的行動。
注釋:
1. Associated Press: “Obama warns Iran: ‘Come clean on nukes’”, September 25, 2009.
2. Porter, Gareth: “U.S. Story on Iran Nuke Facility Doesn’t Add Up”, IPS, September 30, 2009.
3. Flounders, Sara: “Iran and the G20 meeting: Creating a Crisis to Cover Divisions”, Global Research, October 1, 2009.
4. Franssen, Herman. Morton Elaine: “A Review of U.S. Unilateral Sanctions Against Iran”, The 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
5. Mearsheimer, John. Walt, Stephen : “The Israel Lobby”, London Review of Books, March 23, 2006.
6. Escobar, Pepe: “It’s Bomb, Bomb, Bomb Iran Time”, Asia Times, October 1, 2009.
7. Global Security.Org: “Nuclear Posture Review”, January 8, 2002.
8. Global Policy.Org: “UN Sanctions against Iran?”
9. The Weekly Standard: “About that 2007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on Iran”.
10. Bhadrakumar M.K.: “A new Chinese red line over Iran”, Asia Times, December 7, 2007.
11. China Hand: “U.S. sanctions send Iran into Asia’s arms”, Asia Times, April 11, 2008.
12. The Moon of Alabama: “Obama Implements Neocon Strategy Against Iran”, March 2, 200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