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二十年,狹縫難見天。
疲憊飄零久,辛酸肚里咽。
他鄉秋夢碎,現實催人還。
瘦竹日漸枯,春筍遍地開。
欲逢第二春,不惑歸田園。
山水依舊綠,故居已殘垣。
鄉鄰依稀在,雙親已殘年。
工字不出頭,趁早把家還。
——第一代農民工有感
別了,東莞!一個渾渾噩噩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漂浮的心終究要扎根故鄉的土壤,那里才是我踏實進入夢香的溫床,那里才是我靈魂的最后歸屬。作為第一代“農民工”,是時候退出“江湖”了,是時候回鄉照顧老小了,是該把“舞臺”讓給第二代第三代了。按照中央電視臺的冠名,“農民工”這件“衣缽”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無論你是什么學歷,無論你是什么職業,只要你是來自農村,只要你不是公務員,“農民工”三個字將烙在你們身上。年輕的“農民工”們!當你們接班的時候別忘了今天發達的“工業農村”(今天的東莞充其量之稱謂)是無數我們這一代人艱辛奮斗了二十幾年的成果,而我們得到的僅是一個安慰獎——“新莞人”。我們這群工蜂不知辛勞地忙碌了幾十年,而“舔”蜜的依然是老莞人。我們的孩子或孫子們仍然不能在公辦學校讀書,我們的父輩仍然要在老家終老。
別了,東莞!二十多年前,一個年輕小伙懷揣著“夢想”來帶到東莞,遺憾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這個“夢想”依舊揣在懷里,或許是我種錯了地方,我將帶著它回到故鄉,重新種在家鄉的土壤,或許那里更適合它生長。終有一天,太陽會照到我頭上,那,必是家鄉的陽光。
別了,東莞!二十幾年背井離鄉,在這里苦苦掙扎,飽嘗了心酸。我們用青春到衰老換來了東莞從傳統的農村到今天繁榮的“工業農村”,卻沒能陪伴我們的孩子從幼小到青春,造就了缺失的一代—— 留守兒童,夢中看見爸媽回了家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別了,東莞!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年,我已經沒有青春再去賭明天,我也沒有耐心去等機會,等貴人。當年血氣方剛,銳氣十足的年華已逐漸褪色,當年有棱有角的糙石如今已被歲月磨成了鵝卵石,只是沒有“升值”。雖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黯然退出。當年為了跳出農門,告別了大山,擠進了水泥森林,如今,我要重返白云深處,我的生態家園,那里的天地更廣,那里的山水更綠,那里的人情更濃,或許,在那里更有作為。
“回家吧!游子!頹廢的家鄉需要你來建設”,我仿佛聽到了故鄉呼喚。我已經在路上了,故鄉!這次,決不再離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