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諾爾曼·白求恩,醫學博士,加拿大醫師、醫療創新者、人道主義者。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一.勇敢童年:
1890年3月3日亨利·諾爾曼·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一個牧師家庭。
白求恩從小勇敢,愛冒險。6歲那年,他獨自到離鎮很遠的多倫多去游玩,走著走著迷路了,但他并不哭。當警察把他送回家,媽媽批評他時,他說:“我想嘗嘗探險的滋味。”有一次,他帶弟弟去爬山,發現一只美麗的蝴蝶,他就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山頂才抓住,把等在山下的弟弟嚇得直哭。8歲時,白求恩捉麻雀,捉蒼蠅,捉到后就解剖,學祖父當外科醫生。他還是一個游泳能手,10歲就想游過齊治亞海灣。
二.醫學專家:
1916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
1923年,白求恩通過了非常嚴格的考試,成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臨床研究生。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結核,仍然頑強拼搏,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實驗大獲成功。其獨創的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28年初,白求恩成為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加拿大胸外科開拓者愛德華-阿奇博爾德醫生的第一助手,期間他發明和改進了12種醫療手術器械,還發表了14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
1931年夏,他和美國費城皮林父子公司簽署了特許專利協議,后者負責全權制造和銷售由白求恩發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術器械——這類器械共有22種之多,這些器械在當時處于極為領先的地位。
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
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三.獻身革命:
1935年11月,36歲加入加拿大共產黨。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成了日后被廣泛采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形。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爆發,47歲的白求恩自愿請求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
1938年3月31日,48歲,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志愿醫療隊來到中國延安。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他和醫療隊成員主動要求到抗日最前線去拯救傷病員。
四.戰地輸血: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臺縣松巖口軍區后方醫院講授輸血技術。“輸血”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技術,中國在大城市只有少數幾家醫院才能開展。在野戰醫療條件下輸血,是白求恩的首創,是當時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詳細講述了采血操作、標準血型制作、血型鑒定、配血試驗、儲存、運輸、保管等基本知識,接著推來一名胸部外傷的患者,32歲的衛生部部長葉青山第一個獻了血。驗過血型,白求恩讓葉青山和病人頭腳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簡易輸血器。帶著針頭的皮管連接在他們靠緊的左右兩臂靜脈上,皮管中間一個三通閥門,閥門上聯著注射器。白求恩把閥門通向葉部長,抽拉針栓,殷紅的鮮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轉動閥門,血液便流入患者體內。大家熱烈鼓掌,戰地輸血在中國軍隊野戰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個病人推來了,白求恩主動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說:“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眾稱贊為“群眾血庫”。
五.一絲不茍:
一次,白求恩在病房里看到一個小護士給傷員換藥,發現藥瓶里裝的藥與藥瓶上標簽名稱不一致,也就是說,藥瓶里的藥不是應該用的藥。
如果藥用錯了,會出問題的。白求恩嚴肅地批評了那個小護士,告訴她,做事這樣馬虎,會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標簽刮掉,并說:“我們要對同志負責,以后不允許再出現這種情況。” 小護士挨了批評,臉漲得通紅,眼淚都要流出來了。白求恩心里很生氣,但他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說:“請你原諒我脾氣不好,可是,做衛生工作不認真,不嚴格要求不行啊!”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強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才能把工作做
六.野戰外科:
白求恩到晉察冀后,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建立的正規醫院很快毀于鬼子的大掃蕩。他面有愧色地對聶司令說:“我過去不了解游擊戰爭的特點,也低估了法西斯強盜的殘暴。目前要在敵后建正規化的醫院,這種想法不全面。我要搞流動醫療隊,哪里有傷員,就到哪里去。”(百年潮 | 聶榮臻的幾次落淚:為白求恩、為左權、為邊區人民、為周總理2019年12月11日 聶力)
1938年7月初,白求恩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晉察冀衛生學校講授《野戰外科示范課》。剛一上課,白求恩先對護士趙沖說,把“盧溝橋”打開。
“盧溝橋”是白求恩為野戰手術而設計的一種橋型木架,搭在馬背上,一頭裝藥品,一頭裝器械。護士把“盧溝橋”搬下來,拿出東西,不一會,手術臺、換藥臺、器械筒、藥瓶車、洗手盆等一一就緒,醫生、護士、司藥、擔架員、記錄員各就各位,簡易手術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傷員進入手術的過程,傷員從門外抬入、搬動、解繃帶、檢查傷情、換藥、包扎或手術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術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條不紊地歸位,最后把“盧溝橋”馱到馬背上。
白求恩大夫說,當一名好醫生不僅要技術好,還要時刻準備上前線。流動醫院“盧溝橋”非常適合游擊戰爭的中國山區,及時救治了大批傷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七.老當益壯:
1939年7月間,連續十幾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濫成災的洪水威脅著河北完縣神北村。幾名老鄉死死地把白求恩抱住,不讓他去冒險。白求恩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 洪水威脅著衛生學校的安全,上級決定將學校轉移到河西巖。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學校要求參加了突擊隊。沒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蘿綁在梯子上當運載工具。49歲的白求恩和突擊隊的小伙子們跳進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來回運送著物資。
八.義薄云天:
1.同甘共苦:
1938年8月,48歲的白求恩拋棄了每月600美元優渥的工資、安逸的生活,不遠萬里來到中共抗日最前線。他和他的醫療隊拒絕在延安大后方工作,再三要求到抗日最前線去救護傷病員。于是他們被派到離延安最近的戰區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白求恩任軍區衛生顧問 。他拒絕每月百元生活費,也拒絕與軍區最高領導人聶榮臻一樣每月五元生活費,與普通八路軍戰士一樣每月一元,一樣吃小米咸菜,拒絕吃白米飯。聶榮臻司令員吩咐每頓飯都讓伙房給他加菜。專門給他配備的面包師也被他拒絕,為此他跟聶榮臻吵了一架,所有的特殊照顧都被他和他們一一拒絕了。
2.忘我犧牲: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他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里,行程750公里,親自做手術 300余次,建立手術室和包扎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
“我準備11月份回國一趟,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多籌集點資金,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父親(聶榮臻)把他的想法報到延安,中央復電同意。”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為一名患頭部蜂窩質炎的傷員做手術時,由于掏取碎骨,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感染。緊接著,他又參加了雁宿崖殲滅戰和擊斃“名將之花”阿部規秀黃土嶺圍攻戰,在炮火中為大量傷員做手術,病情發作了,他還在忘我地堅持工作,直到戰斗結束,才下戰場,他的病情已經惡化。1939年11月12日凌晨,他在唐縣黃石口村停止了呼吸。終年49歲。
爸爸慢慢放下電話,“一仰身倒在了床上,頓時淚流滿面,無聲地哭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白求恩就這樣走了,曾幾何時,這個有著菩薩心腸的外國朋友,和他談心,和他交流,他們就像兄弟一樣,熱烈地憧憬打敗日本侵略者以后的情景。父親稱贊他的國際主義情懷,他卻說,是晉察冀邊區感動了他,這里有太好的人民和土地。他笑起來聲音爽朗,眉飛色舞,像小孩子……可是,轉瞬之間,一切皆成往事,不由讓父親肝腸寸斷,悲傷不已。”
聶榮臻顫抖著手,捧讀那封遺書:“今天我感覺非常不好——也許我會和你永別了……我在這里十分快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貢獻……每年要買250磅奎寧和300磅鐵劑,專為治療瘧疾病患者和極大數目的貧血病者。千萬不要再往保定、平津一帶去購買藥品,因為那邊的價錢比滬港貴兩倍……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熱忱送給你和其余千百萬親愛的同志。”
看到他的臨終遺言,想起他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以及對邊區衛生工作的建樹,父親止不住涌出了熱淚。 “白求恩大夫是一個能夠讓人的靈魂得到凈化的人。”“無產階級最英勇的戰士之一和被壓迫民族最忠誠的戰友”。當有人把一條鴨絨被拿到父親面前說是白求恩留給他的紀念品時,父親的悲傷達到了高潮。這床被子白求恩一直使用,上面還留著他的體溫和氣味。父親撫摸著那床柔軟的鴨絨被,使勁咬著嘴唇,低著頭,半天說不出話來。
邊區黨政軍群眾,在日軍瘋狂“掃蕩”的間隙,“為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后來,還在河北唐縣軍城村,精心設計修建了白求恩墓。這在當時邊區的條件下,可說是最高規格了。毛澤東同志,專門寫了《紀念白求恩》的文章。”(《聶榮臻回憶錄》P488—489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百年潮 | 聶榮臻的幾次落淚:為白求恩、為左權、為邊區人民、為周總理2019年12月11日 聶力))
3.情義無價:
1923年秋,33歲的白求恩到英國愛丁堡參加外科醫學會會員考試,結識了22歲的英國姑娘法蘭西絲。白求恩對法蘭西絲一見鐘情,很快兩人結為伉儷。 一年后,白求恩染上了肺結核。 白求恩對妻子說死神就要來到他的身邊,不能把肺病傳染給妻子,要和妻子離婚。盡管白求恩反復“動員”,可妻子法蘭西絲一再拒絕。白求恩只好硬起心腸向法院遞交了離婚申請書。
在生命垂危時,他把遺產一一分給戰友們。他也想起了前妻法蘭西絲。他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他的離婚妻子撥一筆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給……并要求向她說明,自己十分抱歉,同時也告訴她,自己曾經是很愉快的。
九.天長地久:
1939年12月21日,毛主席也非常動情地寫道:“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已的動機,把中國人的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白求恩同志毫無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白求恩同志是一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毛主席的另外兩篇同一時期的文章《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間成了所有中國大陸人都能背誦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戶曉。
1984年,聶榮臻元帥《回憶錄》用大量篇幅介紹白求恩的感人事跡。
1949年,把白求恩尸骨遷葬到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陵園中僅有的兩座雕像是為他和印度醫學專家柯棣華大夫立的。他是被中國政府樹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國人。
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花崗石墓基,墓頂為半圓型,墓前有漢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兩側長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動照片。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和吉林省白求恩醫科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以他命名了白求恩醫學院。
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紀念堂1976年中加建交,加拿大政府購下了白求恩的父親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將其恢復到1890年白求恩誕生時的樣子,又把鄰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紀念館”。故居樓下的書房、臥室等都保持19世紀末白求恩生前在此居住時布置,二樓是白求恩事跡展覽室。2002年8月,中國血統的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到此,為白求恩的銅像揭幕。白求恩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國家文化遺產。
1998年,白求恩被證實接納入“加拿大醫學名人紀念堂”;2004年,加拿大廣播公司評選“最偉大的加拿大人”,白求恩被評選為第26位偉人。據紀念館的講解員介紹,白求恩之所以贏得加拿大人的崇敬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欽佩他在征服“死亡”威脅過程中的堅強毅力;二是欽佩他處處為他人服務,為醫療社會化而不懈奮爭的崇高精神。
2012年4月加拿大駐華大使馬大維高度評價:白求恩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是一位對中國人民和加拿大人民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
2014年10月在“紀念白求恩逝世75周年中國加拿大國際論壇”中,人們盛贊:他是一個斗士,是“八路軍最老的一位戰士”;他是一位醫術精湛具有開創性的醫學專家,也曾經是一位絕癥患者;他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感,也是一位詩人和畫家,一位設計師、攝影家和宣傳家;他個性極強又情感豐富,脾氣暴躁但不失溫柔,純真率性又滿懷激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