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前曾被迫在歐洲流亡16年,日內瓦則是列寧流亡的重要城市之一。這里是列寧第一次走出俄國、向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者取經的第一站,是列寧創(chuàng)辦俄國馬克思主義刊物和組建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地方,也是列寧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為俄國革命提供理論指導的地方。探尋列寧在日內瓦的足跡,深感列寧無愧于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蘇聯(lián)國家創(chuàng)始人的稱號。蘇聯(lián)的解體,并不能抹殺列寧的光輝。
關鍵詞:日內瓦 列寧
我與列寧著作的編譯與研究事業(yè)幾乎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2010年夏,當我再次來到擁有美麗湖光山色的瑞士日內瓦探親時,俄羅斯各界人士正以復雜的心情紀念“8·19事件”失敗和蘇聯(lián)解體20周年。
蘇聯(lián)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親手締造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長達74年的蘇聯(lián)歷史上,列寧一直是享有崇高威望、令人可親可敬的國家領導人。但從蘇聯(lián)后期開始、尤其是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以及我們國內的一些所謂史學家便開始步西方學者的后塵,以翻歷史舊案和標新立異為時尚,攻擊列寧等俄國革命者是一小撮陰謀家,指責他們通過政變手段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誣蔑他們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俄羅斯偏離了歷史發(fā)展的主干道,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fā)展。面對這些攻擊與責難,我內心深處驀然產生出一種沖動,我要利用這次探親機會,尋訪一下列寧在日內瓦的足跡,探訪列寧當年在流亡期間是怎樣為后來的“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理論上和組織上準備的,是怎樣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轉變?yōu)榭茖W的革命實踐的。
一、日內瓦——難民的避難所
列寧的本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這個后來讓整個世界都家喻戶曉并永載史冊的名字,其實是他投身革命后,為躲避沙皇政府的追捕和新聞檢查而起的筆名(俄文為:Н.Ленин),其靈感據(jù)說來自他流放地區(qū)西伯利亞的一條著名河流──勒拿河的名字。列寧1870年4月22日出生,1924年1月21日英年早逝。在他短短54年的生命中,有長達近16年的時間是在國外流亡中度過的。日內瓦是列寧在國外流亡期間居住過的眾多城市中的一個。
日內瓦是具有歐洲花園之稱的瑞士的第二大城市,南面橫亙著阿爾卑斯山脈,歐洲最高山峰──終年積雪的勃朗峰就在日內瓦人的視野之內。北面綿延著汝拉山脈,夏天漫山遍野的花草和叮當作響的牛鈴聲編織出一幅美不勝收的靜宓田園風光。近旁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湖泊萊蒙湖,也被稱之為日內瓦湖。一個革命家在這樣的地方流亡?這在今天的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其實,列寧長期流亡國外是迫不得已,選擇日內瓦作為流亡地,也是事出有因。
列寧走上革命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受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的影響。亞歷山大是民意黨人,因參與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于1887年5月被處以死刑。哥哥的遭遇使列寧變得成熟,意識到個人恐怖行動不能推翻專制暴政,“不!我們要走的不是這條道路!”這是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得出的結論。同年12月,作為喀山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列寧因參加學生集會而被捕,被開除學籍,并被流放到當?shù)氐目ι洁l(xiāng)下。在鄉(xiāng)下,列寧一邊自學大學課程,一邊系統(tǒng)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和俄國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普列漢諾夫的著作,這為他后來的革命生涯奠定了理論基礎。1889年秋至1893年,列寧一家搬到了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港口城市薩馬拉。在薩馬拉的四年里,列寧不僅以校外生資格通過考試獲得圣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甲等畢業(yè)證書,還做了兩年多的地區(qū)法院律師助理,幫助處理一些有關土地所有權的案子。律師工作使列寧加深了對俄國經濟社會和農民的了解。與此同時,列寧深入研讀《資本論》等馬恩經典著作,還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組建馬克思主義小組。1893年,列寧遷居到當時的沙皇俄國首都圣彼得堡,以律師助理的公開身份為掩護,深入工人之中,從事革命宣傳。
1895年春天,列寧第一次走出俄國來到國外,目的是與在瑞士創(chuàng)建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的領導人普列漢諾夫和西歐的馬克思主義者建立聯(lián)系,向西歐的革命運動學習,為建立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創(chuàng)造條件。列寧來到國外的第一站就是日內瓦。在這里,列寧與普列漢諾夫在蘭多利特咖啡館會面了。在交談中發(fā)現(xiàn)有人偷聽,普列漢諾夫便約列寧到蘇黎世繼續(xù)交談。這樣,列寧與普列漢諾夫又在蘇黎世交談了幾次。兩人的會晤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而且對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俄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問題充分交換了看法,并就雙方聯(lián)合出版工人通俗讀物達成共識。之后,列寧來到巴黎和柏林,去了工人俱樂部和圖書館,出席了工人會議,研究了那里工人的生活狀況,拜會了西歐革命運動中的著名人物如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威廉·李卜克內西、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等。
1895年9月初,列寧帶著一腦袋新思想和新計劃回到了圣彼得堡。回國后,列寧將活躍在圣彼得堡的幾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團結起來,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打造出一個革命黨的雛形。協(xié)會在工人中展開馬克思主義宣傳,領導工人罷工。協(xié)會的行動始終受到沙皇當局密探的跟蹤。1895年12月,列寧被逮捕,被關押在圣彼得堡萊芒德監(jiān)獄193號單人牢房長達14個月之久。1897年2月,根據(jù)沙皇法庭的判決,列寧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葉尼塞省米努辛斯克縣舒申斯克村。1898年7月,列寧在流放地與早在圣彼得堡相識、相愛,同樣被流放的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婚。1899年4月,列寧以“弗拉基米爾·伊林”的署名發(fā)表了他的著名理論著作《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只是列寧在三年流放期間所寫的30多篇理論著作中的一篇,該書僅引述或提及的文獻就達500多篇,引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列寧變流放地為研究院,運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條分縷析地闡述資本主義在俄國工業(yè)和農業(yè)中發(fā)展的表征,回擊民粹派所謂俄國沒有無產階級、只能寄希望于村社的論調,為制定工人政黨的綱領和策略提供了依據(jù)。手稿的每一章都經流放到當?shù)氐纳鐣裰鼽h人閱讀和討論過。該書出版后很快銷售一空。列寧雖身在遙遠的西伯利亞,但始終與首都的同志保持聯(lián)系,為報紙撰稿,批駁當時流行的伯恩斯坦主義、經濟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等流派的觀點,為建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理論準備。
1900年1月29日,列寧的流放刑期結束。但沙皇政府不允許他回到首都、有大學的城市和大工業(yè)中心居住。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只好離開舒申斯克村,開始走訪多個俄國城市,與當?shù)氐纳鐣裰鼽h人談判,請他們支持自己創(chuàng)辦報紙。但沙皇警察加強了對革命者的鎮(zhèn)壓,許多社會民主黨人相繼被捕。列寧欲言不能,欲罷不忍。于是,1900年7月,列寧離開了俄國,開始了長達16年的國外流亡生活。克魯普斯卡婭流放期滿后,也于次年輾轉來到列寧身邊,與列寧共同生活和戰(zhàn)斗。
在國外,列寧的流亡地有許多,幾乎遍布整個歐洲。列寧住過慕尼黑、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柏林、維也納、克拉科夫、日內瓦、伯爾尼、蘇黎士…… 列寧之所以會選擇日內瓦作為流亡地,一方面是為辦報方便,因為當時居住在這里的普列漢諾夫及其“勞動解放社”成員都是主要撰稿人員;另一方面因為日內瓦是一座遠離沙皇獨裁統(tǒng)治的城市,可謂天高皇帝遠,列寧和其他俄國流亡革命家可以在這里相對安全地從事地下工作,印制秘密報紙。日內瓦是一座包容性很強、政治上比較中立的城市。這里是加爾文基督教宗教改革運動的發(fā)源地和堡壘,受其他宗教和政治信仰迫害、被主流思想和統(tǒng)治階級視為異端邪說代表的各國政治流亡者都可以在日內瓦不受排斥地生存下去。我在此次尋訪列寧的海外流亡故地時,就在位于日內瓦最繁華廣場的莫拉德鐘樓上看到這樣一個石刻牌匾“日內瓦──難民的避難所”。
二、日內瓦——安寧的著述場所
列寧有兩次較長時間的僑居生涯。第一次是1900年至1905年,其間,1903年4月至1905年10月,住在日內瓦;第二次是1908年至1917年,其間,1908年和1914年至1917年,多次住過日內瓦。
對于列寧和其他俄國革命家,流亡國外是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追捕,創(chuàng)辦馬克思主義刊物,組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以便喚醒俄國工人階級行動起來去推翻沙皇的反動統(tǒng)治。1900年,列寧與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等人在國外共同創(chuàng)辦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秘密報紙《火星報》。《火星報》不僅是列寧和其他俄國革命家發(fā)表有關革命政治文章的陣地,其編輯部還擔當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領導機構的任務,一方面對俄國革命進行政治思想上的指導,另方面還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吸收黨員。《火星報》最初在萊比錫、慕尼黑和倫敦出版,后移到日內瓦。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也隨之于1903年4月移居日內瓦。
列寧夫婦在當時的日內瓦郊區(qū)謝舍龍(SECHERON)工人居住區(qū)租了一幢二層小樓。一樓是一個大廚房和餐廳,石板地面,二樓有3個小房間。他們把廚房用作客廳,將裝書和碗碟的箱子當作桌椅,以彌補家具的不足。當時,列寧正在為籌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忙碌,需要在這里接待的會議代表實在太多,以至本來就很狹小的房子更顯得轉不開身,列寧如果想與什么人私下里談點事情,就不能不到附近的公園里或到湖邊去談。
列寧夫婦在日內瓦郊區(qū)租住的小樓
1903年7月至8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先在布魯塞爾后轉移到倫敦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人員思想龐雜,爭論也很激烈。爭論涉及一系列建黨原則。例如,列寧主張建立一個由職業(yè)革命家組成,有嚴密組織、鋼鐵般紀律和堅強戰(zhàn)斗力的無產階級先鋒隊,而馬爾托夫主張只要承認黨綱并以某種方式幫助黨的人就可以成為黨員,不把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作為黨員的必要條件。此外,在要不要把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要不要把建立工農聯(lián)盟寫入土地綱領等問題上,也出現(xiàn)分歧。但經過爭論,大會還是通過了《火星報》編輯部制定的綱領,這一綱領標志著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綱領的誕生,在俄國乃至國際共運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當大會選舉黨的領導機關——《火星報》編輯部和中央委員會時,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派(俄文意思為“多數(shù)派”)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派(俄文意思是“少數(shù)派”)發(fā)生了分裂。這一分裂延續(xù)到大會以后。由于普列漢諾夫不再支持列寧轉而采取調和妥協(xié)立場,列寧最后聲明退出《火星報》編輯部。這樣,黨的領導機構就被孟什維克奪去了。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后,身心疲憊的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回到日內瓦,開始新一輪的理論研究和著述,為解決黨內危機尋找出路。
我?guī)捉浿苷壅业搅肆袑幵谌諆韧叩墓示樱⒃煸L了列寧曾經讀書和寫作的圖書館。盡管那時距今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了,新的房客和新的圖書管理員可能連列寧為何許人也都不清楚,但看看仍然豎立在那里的老房子,環(huán)視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瀏覽一下列寧借閱過的書目和親筆填寫的借書卡,還是讓人能夠想象出當年列寧孜孜不倦閱讀,奮筆疾書的革命導師風范。
筆者在列寧故居樓前,頭頂上方掛著列寧故居紀念牌
列寧在日內瓦故居紀念牌
1904年秋,列寧夫婦搬到離市中心較近的一座公寓,這是一座五層樓房。列寧夫婦住過的房間如今已經換了主人,但列寧紀念牌還掛在樓外的墻上。1967年11月4日瑞士共產黨曾專門在這里舉行了列寧紀念牌揭牌儀式。紀念牌上用法文寫道:“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列寧 蘇聯(lián)的創(chuàng)始人1904—1905年在此居住”。
列寧在日內瓦讀書和寫作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讀書會(Sociètè de Lecture),另一處是日內瓦大學圖書館(La Bibliotheque de Genève)。讀書會是日內瓦的一個私人圖書館,僅接待會員讀者。讀書會坐落在日內瓦老城,距離圣·皮埃爾大教堂不遠。據(jù)克魯普斯卡婭回憶,這個讀書會的會員大都是老教授,但他們很少來這個圖書館,列寧可以占用整個一間屋子,可以在這里寫作,踱步沉思,從書架上查找任何一本書。《進一步,退兩步》就是列寧在這里完成的。
為尋訪列寧的讀書和寫作舊址,我跑過那里兩次。第一次是一個星期天,里面沒有人,也沒有任何能夠說明列寧曾在此讀書和寫作的標志。但我在門外的告示牌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讀書會的電話號碼。于是我打電話給讀書會圖書管理員,請他證實這里確是列寧讀書和寫作過的地方。他告訴我,這里仍舊保留著列寧借閱過的書籍和填寫的借書卡,但沒有列寧著述的手稿,而且因為年代已久,列寧當年讀過的書已經相當殘破,需要重新裝訂,概不外借,也不接待參觀,更不允許拍照。我當然不死心,強調自己來自遙遠的中國,一輩子研究列寧,希望能夠得到一次例外待遇。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于是有了第二次訪問讀書會的機會。讀書會圖書管理員應我的要求,從里間書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個小紙箱,紙箱上用法文寫著“列寧讀過的書”,紙箱里碼放著5-6本尺寸不等、已顯破舊的俄文和法文書,其中一本為《費爾巴哈哲學》。難怪圖書管理員不讓碰這些書,它們的紙張已經脆得幾乎一碰就會破碎。我向這位敬業(yè)善良的圖書管理員提了兩個“刁鉆”問題:一是讀書會采取會員制,并不對外人借閱,列寧當時是個流亡革命者,并不會很富有,怎么會有錢取得讀書會會員資格來此借書?二是當時的列寧還沒有成為蘇聯(lián)人民委員會主席或國家領導人,也沒有成為名人,讀書會為什么會珍藏列寧讀過的書?圖書管理員回答我說,列寧當時可能并不富有,但俄國僑居日內瓦的人可能會資助他取得讀書會會員資格。而讀書會之所以保留了列寧讀過的書,是因為列寧當時已經是頗有影響的俄國政治家和理論家了。把一個被沙皇政府追捕和封殺的政治犯看作俄國知名政治家和理論家,由此可見日內瓦包容性之一斑。
筆者與讀書會圖書管理員合影
列寧讀過的書
列寧經常利用的另一處圖書館是日內瓦大學的公共圖書館。這個圖書館至今還保留著列寧當年讀書寫作時使用過的一把椅子。2005年,該圖書館專門舉辦了一次題為“列寧在日內瓦大學圖書館”的展覽,出了一本紀念小冊子。在與日內瓦大學圖書館人員接觸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yōu)閳D書館曾接待過列寧這樣的讀者而驕傲和自豪。圖書館工作人員為我找出一本當年出版的《列寧在日內瓦》紀念冊,我花了5個瑞郎把它買了下來。
與孟什維克的尖銳斗爭和繁忙的建黨工作大大損害了列寧的健康。他患上了失眠癥,神經衰弱。極度的疲勞迫使他不得不暫時推掉所有工作,與克魯普斯卡婭來到距離日內瓦只有不到60公里遠的洛桑休息。他們背上背包,登山遠足,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漫步,幫助房東伺弄花園,做些體力勞動。
1904年8月,列寧在日內瓦郊區(qū)的加魯茲小城居住。在這里,在列寧的領導下,22位布爾什維克舉行了會議。會議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呼吁書──《告全黨書》,號召全黨為立即召開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而做準備,解決孟什維克引發(fā)的黨內分裂危機。在日內瓦,列寧又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前進報》,以恢復列寧先前所辦《火星報》的作用,因為《火星報》從第52期起就落入了孟什維克的掌控,他們利用報紙攻擊列寧和布爾什維克。1904年12月初,列寧在巴黎和瑞士的一些城市舉辦了一些講座,介紹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的情況。列寧用辦講座所籌集到的錢款補貼辦報。
列寧在讀書會的借書卡
紀念冊正文首頁
三、身處日內瓦,心系俄國革命
1905年1月22日(俄歷9日),圣彼得堡的14萬多工人及家屬手舉圣像和沙皇像向冬宮──沙皇的皇宮廣場進發(fā)。他們只是要向沙皇遞交一份請愿書,訴說自己已無法忍受的艱難生活,要求釋放罷工工人。但這一和平請愿行動,遭到沙皇軍警的血腥鎮(zhèn)壓,1000多人被槍殺,2000多人受傷。流血的1月9日事件,如導火索引發(fā)了1905年俄國第一次革命。
俄國1905年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到日內瓦后,列寧立即領會了這一事件的革命意義。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報紙《前進報》第4期上發(fā)表了題為《俄國革命的開始》的文章,他在文中強調指出,1905年1月9日,“工人階級從國內戰(zhàn)爭中得到了巨大教訓;無產階級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們在渾渾噩噩的、平常的、受壓制的生活中幾個月、幾年都受不到的。”(《列寧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頁)。他密切關注國內形勢的發(fā)展,開始研習馬恩關于軍事的著作,籌劃武裝起義,并通過黨報及時發(fā)出指示,號召無產階級組織起來,掌握斗爭藝術。與此同時,1905年4月,列寧如愿以償?shù)卦趥惗嘏e行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也即布爾什維克黨的代表大會。
沙皇的鎮(zhèn)壓并沒有嚇倒工人群眾,俄國各大城市接連爆發(fā)大規(guī)模工人罷工,蘇維埃在革命中誕生。國內的革命形勢召喚著列寧。1905年11月,列寧結束第一次國外流亡生活,從日內瓦啟程,經斯德哥爾摩,回到俄國,投身于革命之中。
1905年革命失敗后,沙皇政府更加緊了對列寧等社會民主黨人的迫害。列寧不得不再度流亡國外回到瑞士。1908年1月,列寧夫婦曾短期居住在日內瓦,出版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機關報《無產者報》,之后又去了伯爾尼、蘇黎士。
1909年,為了澄清一些有關社會主義革命實踐方針的哲學疑慮,列寧發(fā)表了《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這本書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基礎。1914年,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開始后,絕大多數(shù)的歐洲社會民主黨都轉而支持本國政府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社會民主黨人支持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促使列寧與第二國際的主流派決裂。列寧堅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呼吁農民和工人不要為資產階級發(fā)動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流血賣命,主張將這場戰(zhàn)爭轉變?yōu)閲鴥葢?zhàn)爭,轉變?yōu)闊o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戰(zhàn)爭。
一戰(zhàn)剛開始時,奧地利當局在列寧的流亡地鮑羅寧以間諜的罪名拘留了列寧。但后因證據(jù)不足很快就把列寧放了。1914年列寧被迫再次移居中立國瑞士。這期間,列寧撰寫了大量關于世界經濟、戰(zhàn)爭與革命的論著,從而得出結論,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取得突破,可以首先單獨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1916年春天,列寧在蘇黎士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篇章。
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爆發(fā)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臺,并要求把帝國主義戰(zhàn)爭繼續(xù)進行下去。列寧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回俄國去,親自領導俄國工人和農民將帝國主義戰(zhàn)爭轉變?yōu)閲鴥葢?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國家。他一方面通過圣彼得堡的《真理報》接連發(fā)表《遠方來信》,指導國內同志從革命的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做奪取政權的準備,同時與身邊的同志商討選擇什么路線能盡快回國。
當時戰(zhàn)爭尚在進行之中,列寧被封閉在中立的瑞士,通過英、法回國不太可能,而取道德國回國勢必招致猜忌和污蔑(事實上,無論當時還是今天,一直有人造謠說列寧接受了德國人的金錢,愿意作德國間諜才被德國人允許過境)。但列寧顧不上這些,毅然決定走德國線。德國政府開始時不允許列寧穿過德國領土回到敵對的俄國去。在瑞士共產黨人普拉廷的斡旋下,德國政府認為反對俄國政府的列寧回到俄國或許對德國在東面媾和從而可以專門對付西線有利,于是終于允許列寧等32位俄國政治僑民乘坐封閉的火車車箱穿越德國,后坐輪渡到瑞典,再經芬蘭回到闊別已久的圣彼得堡。這樣,列寧永遠地結束了海外的流亡生活,領導了震驚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從而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
尋訪列寧在海外的流亡地日內瓦,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個流亡海外的革命家要準確把握遠在千里之外祖國的政治經濟脈搏的不易;他要審時度勢地提出正確的革命對策和行動時機更是不易。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蘇聯(lián)的建立,雄辯地證明列寧做到了這一切。他無愧于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蘇聯(lián)國家創(chuàng)始人的稱號。蘇聯(lián)的解體,并不能抹殺列寧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普·凱爾任采夫著:《列寧傳》,三聯(lián)書店1977年版。
3.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著:《列寧回憶錄》,哲夫譯,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高敬增、劉彥章 、劉文濤合著:《列寧》,紅旗出版社1997年版。
5.Maurice Planzola 《Lénine à Genève》,Bibliotheque publique et universitaire Genève 2005.
此文全文刊載于《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年第4期,限于版面,該刊發(fā)表時刪去了部分照片和文獻索引,這里補齊。
(劉淑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運部主任,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