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糾正中醫“路線錯誤”
2007年7月26日 《南風窗》
自從中醫藥在SARS治療中顯露威力,繼而在治療艾滋病中成果初現。
同時伴隨近年來中國文化復興的熱潮興起,中醫的復興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在中醫界,卻彌漫著一種日益深切的憂慮。
現代化的誤讀
五四以降,現代化成為中國百年來幾乎所有問題都無法回避的語境。中醫藥如何現代化,也一直是業界研究的問題。
1985年,衛生部頒布三條規定:一切診斷按西醫的標準;所有中醫不能開診斷書;一切按照西醫的標準確定療效。其后很長一段時間,這三條規定一直是中醫藥現代化的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類似于“政治正確”的地位。
自1992年起,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兩次組織并支持數十名專家、教授和管理人員,進行中醫藥領域兩項國家級軟科學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成果匯集成《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一書,該書的執行主編就是現任科技部“國家中醫發展基礎研究”課題組組長的賈謙。這兩項課題的建議都被國家采納,成為國家制定一系列中醫藥現代化政策的依據。這些政策可以說是1985年政策的延續。
但是,隨著對現代化的進一步認識和反省,中醫界一些有識之士發現這樣的現代化是有問題的。2002年11月6日,中國中醫藥報刊登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有業內人士認為,綱要將中醫藥學徹底破壞了。
目前大部分中藥研究所是按西藥研究所的模式建立的,從事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篩選、分離、提取、純化。這種從草藥中提取出來的單體,是西藥而不是中藥。所謂中藥,是指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系,能依據中醫理論加以應用的藥品。青蒿素是近年我國開發的新藥,自中藥青蒿中提取的單體,治瘧疾有特效,但迄今尚未弄清其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歸經,因而到現在還不是中藥,而是西藥。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其醫療理論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哲學基礎之上,思維方式差異巨大。在用藥上,西醫需要確定藥的具體成分,中醫則是復方的,多種中草藥在一起會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目前仍無法確定其有效成分。
中藥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不可以隨便使用。比如說感冒,中醫就分風熱感冒、風寒感冒,分病邪在表在里等等。自己跑到同仁堂藥店去買感冒清熱沖劑,弄不好可能適得其反。所以,中藥是不能作為OTC藥品在市場上出售的。現在中藥也出現處方藥與OTC藥之分,是有關部門按照管理西藥的辦法管理中藥造成的。按照西藥方式管理和使用中藥,不但造成了“中毒事件”,而且還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說中成藥、飲片都必須標出有效期,而陳皮要求是越陳越好,灸療時用的艾絨也是越陳越好,有效期該如何確定?
通過對中醫藥的再認識,賈謙教授開始反思,覺今日而昨非,認為當年他主持的《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被國家作為重大科研成果采用,“自己感到非常高興,感到我們為振興中醫藥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實際上是害了中醫藥產業。
“中醫藥一定要現代化,這個方向沒錯,但是當初的路徑錯了。”2007年7月初的一個晚上,賈謙回憶起往日的情形仍舊唏噓不已。
沿著這條錯誤的路徑,中藥走向了西藥化發展,中醫則被一些人認為可以取消了,只要有標準化的中藥存在就行。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由賈謙所帶領的課題組重新完成了《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總報告》,國務院研究室的內部報告分三期轉發。當中提出諸如“廢醫存藥是中醫藥發展戰略的重大失誤”、“中醫藥系列標準被西化,阻礙了中醫藥發展”、“中醫院校教育制度、中醫治療收費制度、中藥價格制度、中醫科研評審制度等有關法律法規,實際上都是在歧視、扭曲和限制中醫藥”等和以前幾乎完全相反的尖銳觀點,賈謙也因此被一些人稱為“瘋子”。
中醫和其它科學一樣,必須固守自己的學術體系,保持自己體系的本質特征,當中醫理論完全拋棄自身而按西醫標準發展的時候,其生存已經成了問題。“中醫和西醫都有自己的理論,但是中西醫結合提了幾十年,也沒有人能提出中西醫結合的理論來。”賈謙苦笑著對記者說。中西醫結合、以西醫標準規范和衡量中醫,這是中醫藥現代化所走的彎路,也是對中醫藥現代化的嚴重誤讀。
但是,中醫藥的現代化之所以走入這樣的歧途,和中醫本身也有很大關系。中醫自身的傳承問題并不是近年才出現的,西醫的沖擊只不過使矛盾更加尖銳并提前爆發了。被尊為“彭子”的民國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彭承祖就認為,“晉唐之后中醫學派蜂起,大多背離了《內經》主旨和醫圣張仲景的正統。后世兒科、溫病學派、時病派均標本倒置,不識人體本氣自病之理,誤標作本,妄殺許多人命。沿襲數百年,貽害非淺。”如果任由中醫這樣發展下去,療效的根基出現動搖,情勢則危矣。
彭承祖還敏銳地認識到中醫教育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自古以來的醫書……求一有原則有系統,使學者計日成功之本,不可得。后人不能認識中醫學本身真相的究竟……謂中醫學自古迄今尚未建立,并非過論”,因此畢生從事中醫教材的編寫和臨床教學。
由其撰寫的講義育人無數,被多所中醫院校列為教材。“我讀彭子遺書,深感她不僅是醫病之書,更是一冊‘醫醫病書’。久歷臨床考讀之,更是醍醐灌頂,格外親切。” 當代急危重癥領域的臨床大家李可老中醫說。
中西醫的平等
對中醫藥現代化的正確解讀,還停留在中醫界的小圈子里,因為慣性和其它原因,中醫藥現代化依然在原來的錯誤路徑中一直向前。
早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廢止中醫案”之所以能在當時的衛生部通過,主要因為與會人員均是留學歸來的學習西醫者。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衛生部更幾乎一直是西醫的一統天下,對中醫藥采取懷疑、貶低甚至完全否定態度并不鮮見。有業內人士認為,中西醫結合,想用此來代替中醫,一直是較長時間以來有關部門的主要做法。
在中醫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下,1988年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但這個管理局最終被決定由衛生部托管,衛生部副部長任局長。“中醫藥管理局是中國中醫藥行業的掘墓人。”賈謙語出驚人。
他跟記者分析道,因為是衛生部下屬單位,中醫藥管理局必然和衛生部保持一致。這些年,中醫藥管理局在推動中西醫結合方面不遺余力,有數據為證。上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撥出的衛生事業費,西醫占97%,中醫占3%。而在撥給中醫的這一塊里面,中西醫結合的占97%,純中醫的占3%。
2005年初,國家科技部撥了5000萬元給衛生部,用于治療艾滋病。結果,衛生部給西醫4500萬元,中醫只給500萬元。科技部認為分配方式不合理,要求衛生部做不到對半開,也應該四六開、三七開。最后,衛生部給中醫增加了300萬元經費。中醫嚴重“發育不良”。
賈謙認為,因為政策導向問題,作為個體,現在的醫學生為了能順利找到工作,全都蜂擁學習西醫,真正能用中醫方法看病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全國好中醫不超過200個,比較好的約有3000個,按中醫思路看病的有3萬個左右,剩下的20多萬中醫走的都是中西結合的路子。
“被認為有清熱退燒功效的魚腥草注射液,許多病人感冒了在醫院打點滴都會用到,其實它既無西醫的精確成分提純,臨床上又無中醫的辨證使用。它對清除熱毒有效,但對因正氣虛導致的發熱不但無效反而有害。中西醫結合,應該是中醫的歸中醫,是西醫的歸西醫,現在搞出來的大多是這種‘不男不女’的成果。”目前最大的中醫網站傷寒網的主持人之一、山西中醫藥大學的講師李洪淵說。
賈謙在《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總報告》中提出,要解決中醫藥問題,應將中醫藥的管理從國家衛生部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中醫部”,和衛生部平行。“就現行的衛生管理體制來講,不把中醫藥從衛生部拉出來,中醫藥就永遠發展不起來。”賈謙對記者直言。
被譽為新中國中醫事業奠基人的呂炳奎曾多次因中醫問題向中央報告,希望能給中醫與西醫平等的政策,進而解決中醫瀕危的境地。他生前對中醫藥爭取獨立行政權寄予厚望,并曾提名駱詩文擔任第一任“中醫藥部”部長。他在給溫總理的信中說:“如果中醫藥部再讓西醫以及反對中醫的人掌權,將使對中醫藥學的挽救功虧一簣,將使設立中醫藥部的決定形同虛設!”
弱勢地位使中醫藥明顯遭遇排擠。賈謙告訴記者,當他拿著科技部開的介紹信,帶著醫生和一批中藥到河南某村串家入戶了解艾滋病情況并打算進行中醫治療時,地區衛生局局長說,別說來幾個中醫專家,就是來幾個中醫院士,沒有衛生部的批文,我們也不讓你治艾滋病。
在法律制度方面,早在2005年6月,中醫立法起草小組已經成立,但是誰在主持、成員是誰等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中醫界人士認為,應該增加起草小組的透明度,不能讓反中醫和西化中醫的人主持中醫法的起草工作。中醫藥法規應該真正起到促進中醫藥發展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六易其稿,中醫法還是沒有出臺。賈謙一語道破了實情,最主要是因為里面要寫一句話,“鼓勵中西醫結合”。中醫業內人士寧可不要中醫法,也不能讓一部這樣的法規出臺。現在起草小組中還有一兩個人為中醫說話,“真擔心哪天沒有人能為中醫說話了,中醫法就會出臺并明確鼓勵中西醫結合,中醫藥的發展就徹底走向了絕路。” 賈謙憂心地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