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國學商道:“大商經邦”說管子

我是公社小社員 · 2011-12-05 · 來源:烏有之鄉
“文化自覺”研討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大音希聲”說老子》提到,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既然老子曾為周朝的史官,那么老子從掌握歷史地理天文資料信息的豐富度,到知識視野的高度與廣度,也自然就很容易達到其他“諸子”之上。故此,《漢書·藝文志》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同時,老子作為周朝“史官”的知識和思想,對列國“史官”及“諸子百家”都有直接的影響。有學者考證,《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不少屬于格言性質的話,都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里找到出處。而且,《史記》、《禮記》、《莊子》、《天道》及《天運》等古籍中,也均記載有“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

用現在的話來講,老子當時已經是天下公認的“學界泰斗”,而且身為周朝“史官”。孔子作為一名諸侯小國沒落貴族的求學青年,慕名前往周朝東都洛陽向老子拜師學習,也應是師道傳承情理之中的事。至于“孔子問禮”,應該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向老子表示禮節性拜望問候,另一方面也包括向老子當面求教“道德仁義禮智信”的學問。當然,孔子最在意的恐怕還是“克己復禮”之“禮”。而老子則是“由道至禮”一以貫之進行講解,并特別叮嚀要“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更警示他“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但“孔子問禮于老子”的目的,大約便在于“克己復禮”而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勸他“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孔子肯定是聽不進去。至于他后來“走火入魔”,硬是將“仁義道德”移花接木到“克己復禮”之“禮”,并“周游列國”企圖復辟周朝“私天下”諸侯分封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禮制,顯然是背離了中華易理大道的原旨方向,且違背了老子“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諄諄教誨。然而,孔子僅憑曾經數次“問禮于老子”這張“文化王牌”,就能忽悠不少求道若渴的君臣百姓,并大大抬升自己的學界聲望。“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意思就是說,孔子去周都洛陽“問禮于老子”后,一回到魯國家鄉,投到他門下求學的弟子就接踵而來。“孔門學堂”的招生宣傳廣告市場效應,由此即可見一斑。

“百家爭鳴”道為本    “大商經邦”自成家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千多年后遠在西方的科技史學者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這句話,可謂是一語中的。從伏羲“始作《易》八卦”,到神農氏“嘗百草”而“道法自然”,再到黃帝“治五氣藝五種”,直到老子“傳道”著《五千言》,中華文化由來就是“易理大道文化”。至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由此衍生的法兵儒墨縱橫等諸子百家門派,僅僅只是中華“大道文化”的開枝散葉學科專術細分而已。而正是因為當時“大道廢有仁義”的文化迷失,才形成了將所謂“黃老之說”稱為“道家”學派,并將“道家”降至與諸子百家并列的文化扭曲格局。甚而再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學派篡專中華文化道統,便更是愈發荒謬之極了!

那么,在孔子之前,有沒有人對老子所傳之“道”有系統的學習和領悟呢?當然有,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首推齊國人管仲,就是“諸子百家”里的管子。不過相對于孔子的沒落貴族文化精英階層出身,管仲則是出身于地位僅在奴隸階層之上的普通平民階層。因此,管子“問道”的學習條件,自然是比不上孔子。而且,管子當時把學習和領悟的道理知識,也首先得用于自己謀生養家。更具體來講,就是用于經商求財。但從小本生意的經營來講,管子并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可就大資本大生意而言,管子卻是天下少有的成功者。因為他后來當上了齊國的“CEO”,并把“董事長”齊桓公推上了“春秋第一霸”的巔峰。故此,他自己也被后世稱為“春秋第一相”。在春秋戰國時代,“商人經邦”的成功案例,還有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的范蠡,以及秦王嬴政的“相邦”呂不韋。但作為“商人經邦”首開先河者,無疑還是“春秋第一相”管子。

如前所述,公與私、有與無、陰與陽、氣與象、形與勢、時與位、本與末、道與理、術與用、利與害、義與禮、貧與富、高與下、智與愚、難與易以及輕與重,所謂“國學商道”奧義盡在此中矣!而只有具體到日常的衣食住行用和謀生求利,我們對“國學商道”的玄乎其玄才能有比較直觀的體會。今天,我們就此接著來解讀管子的故事。

據《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遇,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鮑叔牙不僅因此留下了“管鮑之交”、“管鮑分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及“薦賢者賢”等千古佳話,而且還讓我們想起了“杞人憂天”的典故。鮑叔牙亦稱“鮑叔”或“鮑子”,是杞國公子鮑敬叔的兒子。杞國是中國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其間時斷時續,直到西元前445年亡于楚國。《史記》云:“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個諸侯小國地處黃河下游,夾在周圍大國強鄰的縫隙之間,歷史上久經水患天災與戰亂人禍磨難。因此,常被逃亡迫遷徙于今天河南省杞縣、山東省新泰和昌樂及安丘一帶。可見,所謂“杞人憂天”,是源于現實的憂患,而絕非“庸人自擾”。據說杞國雖小,但杞國人乃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禮”。因此,后來孔子為了“克己復禮”還曾專門尋訪杞國,但卻一無所獲。于是,孔子嘆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一段插曲帶過,卻說這位杞國公子鮑敬叔,后來投奔齊國官拜大夫。而其子鮑叔牙,隨后亦襲官為齊國大夫。可見,在當時的齊國,鮑叔牙應屬于世襲貴族之列的“官二代”,且依然有權有勢。而管子出身貧寒的平民家庭,能與鮑叔牙交好并合伙做生意,也算是極佳的“智本”與“資本”及“權力”的搭檔組合。在利潤分配上,管子“分財利多自與”,鮑叔牙也不在乎。管子負責操盤,生意虧損賠本了,鮑叔牙“知時有利不利也”,也并不埋怨他。管子終于打通關節入朝從政為官了,卻屢次被最高領導罷免開除。在那個風云亂世,為了養家糊口,管子無奈只好入伍從軍,但卻連吃敗仗并臨陣脫逃。而對這一切,鮑叔牙都能諒解,不認為管子缺乏擔當勇氣,只是覺得他時運不濟。

直到齊國政壇大亂,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后,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不久,新君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被殺,公子糾和小白兩個公子接著爭奪君位。當時,鮑叔牙與管子還因“押寶”站隊路線不同,而分處兩個敵對陣營。結果,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獲勝,立為桓公,而管子成了階下囚。但鮑叔牙還是勸導齊桓公釋懷“一箭之仇”,并舉薦任用管子為上卿,即齊丞相。由此,才有了管子經營齊國,并創造出“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功業。作為商人的管子,終于做成了這筆大生意,“定國家霸諸侯”功成名就自不待言。而作為深謀遠慮的“合伙人”鮑叔牙,又何嘗不是這筆“商人經邦”大生意的成功者呢?“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誠如斯言,所謂“管鮑分金”,鮑叔牙又何曾不是“名利雙收”呢?至于“九合諸侯”的“董事長”齊桓公,自然也是樂觀其成!所謂“春秋第一霸”,背后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商業故事。

當然,這個“商人經邦”的“國家智囊”和“首席執行官”,還是管子。因此,要解碼其中的“國學商道”,也還是得從《管子》開始。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大約生活于公元前723年至公元前645年。《管子》一書,大約成書于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代至秦漢時期,被認為是記錄管仲及管仲學派言行事跡的一部論文集。西漢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管子》內容極為豐富,包含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兵家和農家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流通、貿易、消費、分配、稅收、財政及市場供求關系與條件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社會農業經濟的珍貴資料,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化價值。

“尊王攘夷”聚民心   一語驚醒夢中人

所謂易理大道“天人合一”,就是說從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到斗轉星移的宏觀宇宙世界,見微知著與見著知微道理都是相通的。經營自己與經營事業團隊,經營企業與經邦濟世,道理也是一樣的。只是把管子的商道思維放大至“商人經邦”,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細節脈絡。諸葛亮的《隆中對》,歷來為世人所樂道。且諸葛亮在被“三顧茅廬”之前,也“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而從《國語·齊語》、《史記》和《管子》等史籍記載里,我們能夠看出管仲當年給齊桓公提出的天下形勢分析與對策,遠比后來的諸葛亮要全面和高明得多。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在周王朝“禮崩樂壞”內憂外患之際,首先從最大的天下“公”利出發,高舉“民族統一戰線”和愛國主義大旗,分清內外敵我聚攏人心,以占據道義的制高點。管仲倡導的“尊王攘夷”,就是呼吁諸侯各國共尊“周天子”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團結互助維護華夏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利益。中國人對春秋戰國時代的印象,大多關注于貴族士大夫及諸侯各國為“私”利的紛爭內斗。其實,“陰陽失衡則正氣衰”,“內氣衰則必遭外患侵”,這是“黃帝內經”的基本中醫原理,也是經邦治國的基本道理。每遇“中央之國”衰敗,外圍邊陲地帶不但必然會“離心離德”,而且還會趁機內侵,中國歷史上的“內憂外患”往往是如此。無大“公”則無“大”利,無“外患”之察則無以“安內”。就在當時,“世人皆醉而吾獨醒”,管仲“尊王攘夷”之呼也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如前所述,周室之興,起于文王西伐犬戎。而西周之亡,亦滅于西來之犬戎。于是,西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追殺于驪山腳下,平王東遷洛邑而史稱“東周”,中國隨即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興東衰”的歷史,亦便進入了下一個周期的循環。當時,在西北及西南方向,秦國處于抗擊戎狄的“攘夷”前線。而在東北方向,燕趙齊三國則同處抗擊戎狄的“攘夷”前線。此外,在東南方向,還有荊淮“蠻夷”的侵擾。在中原各國內戰不休之際,管仲能在齊國喊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至少說明他是有著“大中華”戰略意識的胸懷和視野。后來,每當中國遭遇外族入侵時,管仲的“尊王攘夷”思想,便會衍生出“民族統一戰線”的時代光芒。

所謂“大道廢有仁義”,當時諸侯各國的內戰紛爭,固然是“春秋無義戰”。但齊國的“尊王攘夷”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其作用和意義則絕不可被“春秋無義戰”一筆帶過。而后世人卻往往在“春秋無義戰”的“獨尊儒術”斷語下,逐漸喪失了對公與私、名與利、大與小、輕與重、內與外、道與術、術與用、榮與辱及成與敗的歷史省察。當然,管仲的“尊王攘夷”,也包涵維護周王朝法統秩序穩定的意思。據載,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齊桓公即召集各諸侯國君于首止,與周天子會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后,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并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會盟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每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齊桓公采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中原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愿加入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經過這樣的“尊王攘夷”和“南征北戰”,自然使齊桓公的霸業更加“合理合法”,同時也保護了中原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富國強兵“敢言戰”   春秋變法“第一相”

管仲“尊王攘夷”的施政綱領,絕不是對周朝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等級禮法體制的“克己復禮”,而恰恰是對“舊體制”大刀闊斧的改革與變法。管仲的“變法之道”集中體現在,“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和“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的“準平”,以及“唯官山海為可也”和“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作內政而寄軍令”。“作內政而寄軍令”,就是國家行政軍事化,實行全民皆兵官民一體。“參其國而伍其鄙”的具體措施包括,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負責軍事后勤供給,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編制一萬一千人。齊君掛“帥”為中軍,兩個上卿各一“帥”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齊國“尊王攘夷”敢于言戰且戰之能勝,便是基于這樣“軍民團結如一人”的舉國體制。經邦若經商,治國如治軍,令行禁止則勝,惟公有道則威。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曰:“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強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眾,惟有道者能備患于無形也,故禍不萌”,“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失和,則政令不行”,“小禮不謹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禮,不可地也;小義不行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義,不可得也;小廉不修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小恥不飾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恥,不可得也”,“爵服加于不義,則民賤其爵服。民賤其爵服,則人主不尊”,“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授有德,則國安。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 ,“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由此可見,管仲變法的經濟政策,主要是“通貨積財”和“輕重魚鹽之利”,也就是搞士農工商貿百業綜合發展的“市場經濟”。這種齊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不僅僅是“國際化”的“法治經濟”和“信用經濟”,關鍵還是在于“通輕重之權”和“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的“準平”,也就是用國家權力保障市場交易公平公正和國內物價穩定。這種“準平”的調節手段,既包括財政稅收與貨幣杠桿,也包括“國營經濟”直接入市調劑供求平抑物價。而所謂“徼山海之業”和“唯官山海為可也”,就是說大賈富家“私營經濟”可以自由進入各個經濟產業領域,但諸如食鹽和鑄幣冶鐵這樣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戰略性產業,卻是惟有官府的“國營經濟”才可以壟斷經營。這樣,既有“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同時又有“準平”的關稅防衛手段和“鹽鐵專營”的“殺手锏”。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種“計劃經濟”和“以人為本”及“教育強國”的思想,同樣具有超越時代的遠見。

天之所助雖小必“大”   公私權變靜因之“道”

如前所述,“黃老之說”承傳易理大道,至“諸子百家”則皆自引大道之理而求“術”以致“用”。“道”無處不有,亦無時不在。“道”可以為“術”,亦可以致“用”。“道”生一而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恰如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所謂大道至簡,繁絮則不達其義,故稱《道德經》也。據載,管子于公元前645年在齊國去世,公元前551年孔子在魯國降生,前后相距95個年頭。管子論“道”而求“經邦濟世”之“法用”,孔子論“道”而求“克己復禮”之“儒術”。所謂“百家爭鳴”,或皆出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

國學所言“諸子百家”之“法家”,絕非現代西學意義上的法律學家或司法專家,而是如管子之類主張和推動變法革新的思想家與實干家。因此,他們的思想、學識及觀點,自然包括法治但卻絕不限于法治,而是融自然科技、人文社會、政治經濟及軍事外交于一體的治國理政方略。當時在諸侯各國主張和推動變法革新的代表人物,除了管子以外,后來還有李悝、商鞅、韓非等人。而這類變法革新家們所面對的文化保守勢力,就是以孔子、孟柯、荀卿等人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儒家以“克己復禮”為要義,極力主張和企圖復辟周朝君臣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舊制。不過,管子“尊王攘夷”之“尊王”,還是讓孔子大大松了一口氣。否則,“禮崩樂壞”將更加不堪,甚至連孔子本人都要改穿胡服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這是孔子對管子的稱贊,或也是儒家對變法革新家們絕無僅有的一次高度贊揚,亦堪稱“千古之絕唱”。

然而,“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管子這種“以下犯上”的思想言論,顯然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周禮及儒家教條格格不入。士農工商“準平”相待,贍貧窮而抑豪強,則難免會觸動齊國王公貴族的固有特權和利益。管子權衡輕重之變求公平,即使能夠通過“參其國而伍其鄙”打破“井田制”,讓平民和奴隸可以均等獲得自有土地。但由于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因此便注定了這種公平公正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圣君賢臣”人亡,則變法革新政息,“一匡天下”亦即成過眼云煙。自夏朝起“私天下”而“大道廢”,上古“公天下”早已成神話傳說,此“公乃全,全乃天”又豈是管子一己之力可以扭轉乾坤?但管子變法,能于“公與私”之間覺察“靜因之道”,就已經遠超其他“百家”之“術用”了。

細品管子所言,《道德經》之韻總是隱約其間。“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失和,雖安必危”,“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夫私者,雍蔽失位之道也”,“群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則法制毀而令不行矣”,“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則為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管子的“靜因之道”,難道不正是“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空谷回響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9.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0.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 亚洲欧美自拍制服丝袜另类图 | 香港三日本三级三级少妇久久 |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一道本国产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