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中國中國醫學之神奇與奧妙(二十六)
理論的關鍵在于實踐
——足三里的妙用
夏天的小白兔
“四總穴歌”是中國醫學之針灸學數千年經驗總結的精華之一。
足三里是“四總穴歌”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四總穴歌的內容是: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頭項尋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穴是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我們可以通過三句話了解其作用:
“肚腹三里求”。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對所有肚腹之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還能預防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延緩衰老。傳統中醫認為,雞肉能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可用于治療陽痿、遺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或產后體虛、頭暈、少乳及閉經、月經量少等。婦科名藥“烏雞白鳳丸”就是以烏骨雞為主要成分。尤其是老母雞的補益作用更高,對于病久體虛的人頗為適宜。人們在不斷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足三里具有和雞肉類似的作用,是人體的保健要穴,同樣可以用于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等。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那么,如何保持這種“不干”的狀態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膿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時采用艾條,一次約15分鐘或更長時間。穴位處出現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待水泡自行吸收。今天我們可以艾灸、按壓和拔罐都有同樣的效果,不過艾灸和拔罐都有可能出現水泡,本人就此請教過聶老師,這種水泡就是“痧”,不用擔心,但最好是不要刺破、沾水,讓其自行吸收。
妙用體驗之一:足三里還有預防和速祛普通“感冒”之效用。
前一個禮拜,筆者略感不適,好似感冒,仔細想了一下,原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知怎么右腿伸出了被子,還被“凍”醒了,這樣就感了受臥室之“風寒”。但是,肘部以下及其手背上常用的穴位并沒有明顯的疼痛,而右側的足三里則是隱隱作痛,一按較痛。于是就對雙側足三里各拔了一小罐,時間15分鐘左右。拔罐后兩側反應不一樣:右側的足三里有明顯的瘀斑裝,左側足三里的顏色幾乎沒有變化。約半個小時,不適感覺消除。這說明足三里還有預防和速祛普通“感冒”之功效。
妙用體驗之二:今天親自驗證了“肚腹三里求”功能。
早晨起床已經八點多了,老婆去值班,只好親自準備早餐。但是,感覺上腹部漲漲的,非常不舒服,也沒有什么胃口,只喝了一碗粥。這時感覺右側足三里在隱隱作痛,用手一按較痛,于是就拔了一罐15分鐘左右。在拔罐的過程中,約7、8分鐘后,腹部腸胃有明顯的蠕動,該穴處似有 “涼氣”被拔出之感覺。拔完后,拔罐之處的顏色略有變化,癥狀緩解。真是妙不可言。
當然,艾灸也許效果更好。不過我想,通過艾灸可能是發揮足三里“理氣”之功效,也就是“變廢為寶”,疾病“逃跑”。
這兩次的體驗再次說明,我們中國醫學的經絡學說是多么地神奇,穴位的功能是何等的奧妙。
還是毛主席說得好:“理論的關鍵在于實踐。”“有的放矢”就是這個意思,決不能把箭拿在手里,總是叫喊“好箭!好箭!”,就是不射出去。
反觀當下的社會,許多人,特別是許多職能部門的人們,尤其是“公仆們”,不是常常做一些無的放矢之事嗎?有些人不是整天吶喊“好箭!好箭!”嗎?即使射了出去,他們不是總讓箭“跑偏”嗎?
2011.2.2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