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中國中國醫學之神奇與奧妙(二十五)
關于感冒的認知、危害及迅去方法的經絡學研究
夏天小白兔
摘要: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危害巨大,被稱為“世界性的難題”,加強對其研究并發現有效的非常規的化解方法就顯得極為重要。現在的“感冒”并不是中國醫學的一種術語,而是一個人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本文主要是根據中國醫學的經絡理論,對感冒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其隱患,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列舉了一些簡單使用、具有可操作性、且效果良好的預防和調理的技術方法。
關鍵詞:感冒、認識、化解、技術
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危害性頗大,加強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感冒”一詞的來歷
“感冒”是常見的流行病,然而任何一部古代中醫典籍中都沒有“感冒”這個詞(這種病)。原來人們習以為常的“感冒”這個常用語不是醫學術語,而是來自官場,是一個官場專用語。
宋代有專門的機構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這些機構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個機構和秘閣、龍圖閣等部門,通稱“館閣”。按照規定,在這些部門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員值夜班,以防圖書被盜等意外。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請假簿上寫上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就是說本人腸胃不適,今天不值班了。當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種心照不宣的借口。請假不能連續超過四天。因此部門的官員們俗稱這本請假簿為“害肚歷”。這一“害肚歷”就出自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原文是:“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則虛其夜,謂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過四,至第五日即須入宿。遇豁宿,例于宿歷名位下書:‘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歷,相傳謂之‘害肚歷’。”
南宋時期,時為太學生的陳鵠也在館閣中供職,陳鵠喜歡別出心裁、標新立異,他在《耆舊續聞》一書中記載了自己的發明創造:“余為太學諸生,請假出宿,前廊置一簿,書云‘感風’,則‘害肚歷’可對‘感風簿’。”陳鵠偏偏不愿意寫“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寫上“感風”,此外他還聲稱“感風簿”跟“害肚歷”可謂一聯絕對。
陳鵠創造的“感風”一詞也是有來歷的,與他同時期有個中醫學派,史稱“永嘉醫派”,創始人叫陳言,字無擇,他寫了一部醫書《三因方》,將復雜的疾病按照病源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種,外因稱“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內因稱“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內外因指虎狼毒蟲等意外疾病(現在不內外原因造成的疾病及其后遺癥那就多了——腦中風后遺癥、工業化后遺癥、電腦綜合癥、過敏綜合癥、以及服用抗生素類藥物后遺癥等等。)陳鵠于是創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風”信手拈來,前面冠上一個“感”字,“感”者,受也,故稱“感風”。“感風簿”一詞從此開始風靡官場。
到了清代,“感風簿”演變成了“感冒假”,成為官員請假休息的托辭。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的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學富五車。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一書中說:“按今制官員請假,輒以感冒為辭,當即宋時 ‘感風簿’之遺意。”清代官員的創造性在于將“感風”變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風受寒之后仍然帶病堅持工作,今天終于全面爆發了。
這就是感冒一詞的歷史由來。
二.對于感冒的認知
近代以來國人受西方文化、西方科學、西方醫學以及自身社會歷史傳統的影響,絕大多數人對于感冒這種疾病的認知都存在片面性。
(一)現代醫學的認知
感冒,英語的意思為common cold,患感冒稱之為have a cold,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狀病毒和鼻病毒為主要致病病毒)的流行病。臨床表現以鼻塞、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為其特征。全年均可發病,尤以春季多見。
流行性感冒,英語為flu、influenza,現在稱之為“甲流”(h1n1)。
其特點是起病急,傳染性強。基本癥狀為高熱、全身酸痛、眼結膜炎鼻塞不暢、咽部疼痛等癥狀,少數人免疫力底下的人會引起并發癥,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而致人死命。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當人體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時,則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細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癥為主要表現。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為鼻病毒,病毒性感冒可引發一系列病毒性炎癥。治療方法一般是服用抗生素類的藥物,但是,經常服用此類藥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二)中醫的認知
中醫認為感冒是一種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中醫將感冒分為風寒型感冒、風熱型感冒、暑濕型感冒和時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種類型。用于治療感冒的藥物有許多種,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不同類型的感冒應選用不同的中成藥治療。由于中成藥具有副作用小、療效好的特點,故很受人們青睞。
(三)對“感冒”認知的與時俱進
根據對于中國醫政哲學之研究與認知,筆者對于“感冒”進行一下粗淺地分析。
首先,“感冒”是一種規律性疾病。這種規律性主要是表現在它多發于季節交替之際。“感冒”是天、地、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暫時的不和諧現象,是“五運六氣”在不同季節交替之際作用于人體,而使人體出現的一種暫時的不適應的狀態,其表現形式為身體骨節酸痛、發燒、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以不發燒為主要標志的普通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就會自然而愈,少數的要經過大約三周的機體的自我調整也能實現人體之氣機的重新和諧,故此,方有季節交替之際所出現的傷于“風寒暑燥濕”之氣導致的各類感冒。
其次,“感冒”是“日本鬼子進村”——靜悄悄。不同季節的賊風虛邪侵入人體是不打招呼的,就像當年日本鬼子大掃蕩之時的行為一樣——打槍的不要,悄悄的進取。《黃帝內經》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而這種虛邪的侵入,多與人們的正氣(免疫能力下降,中醫稱之為經絡穴位的“失機”)不足有直接的關系。這種人們所習慣說的感冒僅僅是因傷風(傷于風邪)而反映出來的若干種身體不適癥狀的諸多表現,如:流鼻涕、嗓子發癢、咳嗽、發燒、拉肚子等等。傳統中醫把它分為風熱型感冒、風寒型感冒、暑濕型感冒等等,對付的辦法因類型不同用藥也略有區別。
再次,感冒可以誘發諸多疾病,或者說感冒是“諸多疾病之源”。《黃帝內經﹒素問﹒風論》曰:“風為百病之長。”現代醫學所說的免疫反應產生的一系列炎性反應癥狀與這一論斷基本吻合。一般春夏秋稱之為“傷風”(包括署、燥、濕、火),冬季稱之為“傷寒”。 “風為百病之長”這句話的意思既說明“感冒”在諸多疾病之中是NO.1(最常見的),又表明“傷風(感冒)”也是其他疾病(包括許多疑難雜癥)的“源泉”——很多都與傷風感冒的累積有一定的關系。
最后,“感冒”的危害大,具有潛伏性和爆炸性。如前所述,很多不同的疾病實際上與人們長期經常感冒,而又對其認識不足有關系。大多數人認為,感冒不算病,“抗過去”就行,或者隨便吃點感冒藥對付對付,只要不發燒、不難受就行了。這種認識和想法很可能是非常片面的。
筆者認為,每次經歷“傷風感冒”,如果不認真對待,它就會“記錄在案”,雖然表面上好似恢復健康了,實際上是“病毒”潛伏起來了(由此,是否可以推斷一些宗教人士的真正修行,如:道家人士和高僧,除了對于宇宙規律的認知和人的身心必須與規律相一致的認知以外,是否主要就是修煉預防風寒的侵入以及祛除已經侵入并潛伏下來的風寒署濕燥等邪氣方法呢?)。青少年,因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免疫力也較強,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特征,只是經常的感冒,特別是用寒涼性的藥物(各種消炎藥),只是使病毒暫時地“臣服”于五臟六腑相對最弱之處潛伏起來,等到中老年之時,一旦情志出現問題(比如一次“生氣”),就會使人體的防護機能(西醫稱免疫力、中醫稱經絡)出現混亂,再遇上新的傷風感冒,那么本次感冒就會像導火索一樣,就可能會導致過去所累積下來的“潛伏者”,來一次總動員、總爆發。如果這種推斷成立,那么,長期潛伏在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相對較弱的部位,就會出現嚴重的“交通阻塞”。
陰陽五行是中國的固有哲學,建立在這一哲學基礎之上的經絡學說是中國醫學的基礎,包括三陰、三陽六條經脈,左右對稱十二條經脈,外加奇經八脈。這種經絡理論與實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一直在呵護炎黃子孫的身心健康。現代的人們對此絕大多數是似曾相識,又知之甚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來,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組成部分的中國醫學和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一樣,備受西方文化和現代醫學的沖擊;特別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數次要“廢醫存藥(廢除中醫理論,僅存中藥)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醫學經過一百多年的摧殘,導致她出現了如今凄凄慘慘切切的慘淡經營的局面。
人體一旦受到風邪的襲擊,就會引起經絡氣血的運轉出現“交通堵塞”。較輕的堵塞就是人們“常識”中的普通感冒(common cold),較重的具有傳染性的感冒現在稱之為“甲流”( H1N1)。不管何種感冒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于“感冒”的模糊認知,最可怕的是用錯誤的方法和技術對其進行“錯誤的治療”——大量的實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進行“消炎”,這是當今無論是城市還是基層醫院、診所最常用的技術手段。這種手段經過一周左右的持續,好像感冒被治愈了,其實不然,一般的感冒一周左右都會自愈,并非抗生素的功勞;即使就算是抗生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帶來的后果恐怕也是更加巨大的。
抗生素的濫用,可以導致很多的難以想象的至今人們仍沒有完全人知的災難。
一抗生素的濫用可能會使聽覺神經和語言神經受到嚴重損害,導致患者出現難以逆轉的聾啞現象。
這一論斷,雖然不是大規模調研的基礎上所得出的,但是,也是筆者對所見到過的不同年齡的聾啞兒童和青少年的家長調查的結果。正是根據這些調查,筆者推論大多數的非先天性聾啞的兒童和青少年,導致其聾啞的原因與其說是感冒引起的后遺癥,毋寧說抗生素類的藥物是導致他們失聰、失音的罪魁禍首。
二是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率不斷攀升與長期抗生素的濫用可能有著直接的關系。
據部分城市的調查發現現在大學生的近視率已經接近了90%,中學生的近視率已經超過了70%,小學生的近視率也超過了50%。據報道溫家寶總理到北京某一個小學進行視察,并配發了一張照片——一幫天真可愛的孩子圍著尊敬的總理。看到這幅照片后,筆者百感交集。它說明我們的黨和政府是非常關注小學教育以及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的,但是,圍繞在總理身旁的十幾個孩子當中只有兩三個沒戴眼睛,其他的鼻子上都駕著“二丙”,這樣的畫面看后讓人確實有點兒心酸。如此不斷攀升的近視率的原因是什么呢?
當然,導致青少年的近視的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比如:環境方面的、飲食方面的、物理方面的、讀書壓力方面的以及錯誤的讀書寫字姿勢和習慣等原因,但是,誰能夠排除化學方面的因素呢?!這種因素主要就是因感冒等疾病服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又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誰又能排除這種副作用的直接危害和后果,就是導致孩子們的視力不斷下降呢?為什么這種現象會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和發育越來越嚴重呢?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青少年多數會不時地感冒,因此也就會經常地服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這與其視力不斷下降、眼鏡的度數越來越高難道會沒有關系嗎?!
如果有人認為筆者的的觀點有失偏頗,那么,就請你做一些認真的調查研究,再和本人進行討論。或者,請你先回答為什么“70后”的近視率比“80、90后”低,而60后則是更低呢?
中國醫學認為“肝開竅于目”,而當代醫學認為“排毒”是干臟的主要功能。那么,這種排毒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是通過大小便排出的,放屁排出的,還是通過出汗流淚排出的呢?當然,也許都能“排除”一些,但是中國醫學的“肝開竅于目”難道不是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問題嗎?
“肝開竅于目”,筆者認為主要是通過流淚排除體內的“毒”,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并非人體固有的“毒”,而是被外部“侵入的毒素”,所以肝臟通過眼睛僅僅能夠排除抗生素的“毒氣”,而這種毒素的殘留物是很難排出的,只能淤滯在眼球周圍的經絡(視神經)上,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視力不斷地下降,于是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抗生素殘留物的不斷的積累,導致佩戴眼鏡的度數越來越高。
三是患各種癌癥人數的不斷增高與因“感冒”的積累可能有直接的關系,而抗生素的濫用很可能更加強化了這種關系。
這樣講,我們可以從“癌”這個漢字的結構和歷史進行調查。
“癌”字之所以寫成這個樣子是由漢字的特性決定的。當腫瘤發展到惡性階段時,它的特點是質地堅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像“巖石”一樣,所以從讀音上也被稱為“巖”;而在古時候的“巖”字,一般都寫成“喦”,即上半部是一個“品”字,下半部是一個“山”字(“巖”“喦”通用),表音的“喦”字再加上一個表意的病字偏旁,于是就成了“癌”字。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早在距今約3500多年的殷周時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記有“瘤”的病名。該字由“疒”及“留”組成,說明了當時對該病已有“留聚不去”的病理認識。癌癥在中國醫學屬于:“癥瘕”、“積聚”、“噎膈”等“證”的范疇,華佗在《中藏經》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張仲景對腫瘤與非腫瘤的臨床表現和預后的區別進一步發展了《難經》的論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百病之長的傷風感冒的多發(邪氣的不斷侵入),及其累積(沒有把侵入體內的邪氣及時的排出)是各種疾病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是引發各種腫瘤的主要原因。故此,筆者認為這種潛伏下來的邪氣,如果是“潛伏”在三陰經脈經的,最終就很可能形成“肝癌”、“肺癌”、“尿毒癥”“腎結石”、“糖尿病”和“心梗”等疾患;潛伏在三陽經脈的就很可能形成“胃癌”,“各種腸癌”、“乳腺癌”和“各種腦中風、半身不遂”(中醫稱之為“偏股”)等疾病。
當然,引發癌癥的原因肯定還有其他許多方面的因素,如:環境污染、飲食習慣和情志等方面的因素。上述觀點僅僅是根據中國醫學之經絡理論做出的一些符合中國固有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符合邏輯的推斷,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中醫學理論分析,主要目的是引起人們對于傷風感冒的正確認識,及時的把侵入我們體內的各種風邪驅逐出去,而不是讓“它們潛伏下來”。筆者認為這應該是《黃帝內經》強調“治未病”和“風為百病之長”思想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深深地牢記這些思想的警醒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地不斷地進行研究,探索和發現實現“治未病”目標的諸多途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治未病”的密碼——就是避免傷風感冒,即使偶爾感冒,也能夠用醫生先賢們留下的理論和方法盡快地祛除病邪于體外,而非使其“潛伏下來”。
三、關于感冒的預防與調理化解之技術和方法
學、會開車,不一定、也沒有必要先去學造車。
筆者根據多年來對于中國醫政哲學的醫學理論研究、認知和實踐經驗,僅談一些預防和調理感冒的常識性問題,或者稱之為技術方法問題。預防調理感冒的方法很多,如:食療、適當的鍛煉、中成藥等等。這里僅就非專業人員,談一點兒如何通過人體的經絡達到預防和迅速調理化解感冒的技術。
對于非專業人員來講,只要轉變一點固有而片面的觀念——了解中國醫學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人體上的具體應用和實踐,是以人體經絡學說為基礎,對人們養生保健、去病強身規律的闡釋,就會明了大道至簡,并不復雜。即使有所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要能夠到位地嘗試一次,就會親身體會到中國醫學的神奇與奧妙,并自此認清西醫,積極地回歸中國醫學,從而有一個真正健康的身心和體質。
筆者認為經絡和穴位的功能是雙向的,不僅能預防,還能調理治愈感冒和其它一些疾病。就具有迅速調理化解感冒作用的穴位來講,其數目就非常多,《黃帝內經》上講有五十九個,實際上還要多一些。其中比較簡單且容易操作的穴位有:內迎香、合谷、風府、飛揚、八邪、百會、列缺、太沖、期門等等。不過,在筆者的實踐中比較常用的穴位有內迎香、合谷、八邪、太沖、飛揚、照海等。
關于預防和迅速調理化解感冒的方法和技術步驟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數個噴嚏急,感冒就離去。
打噴嚏是一個常見的生理現象,它的作用可能絕大多數人并不完全了解。筆者認為不由自主的噴嚏,是人體一種本能的預防傷風感冒的積極訊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醫學史上早在1千年前就已經用“取嚏法”預防和調理一些疾病。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強調:入癘疫之家,滴麻油入鼻,出,嚏之。意思就是說“醫生”到傳染病的家庭看病以前,先用幾滴麻油(芝麻香油)滴入鼻孔,等看完病從患者家里出來后,打幾個噴嚏,避免傳染。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這樣一些信息,芝麻香油和打噴嚏具有很好地預防各種傳染病的作用。就預防感冒來說,關鍵是要早發現、早處理。在剛剛感覺到身體不舒服、骨節酸痛之時,特別是鼻子有點癢的時候(這實際上是內迎香穴的第一報警訊號),就用棉簽、頭發、紙巾(卷成細條)等物品刺激內迎香穴(在鼻腔內部,兩厘米左右),痛痛快快地打噴嚏,一直打得酣暢淋漓、涕淚皆出、干干凈凈,隨后再擤干凈鼻涕(如果沒有風邪或者“病毒”的入侵,體內沒有宿邪,即使刺激該穴位,也是不會打噴嚏的),喝杯溫開水,休息半個小時。這樣,剛剛侵入你體內的“歪風邪氣(各種感冒病毒)”就被你祛除體外了,否則,忽視這一報警訊號,到了第二天,如果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流感,肯定會出現發燒,甚至還可能會出現發高燒等癥狀。
“取嚏法”適用于不同季節及其交替之際的各種感冒,特別是感冒初起之際,可稱為古今中外“防風”(預防感冒)之第一奇招妙方。
第二階段、報警沒解除,多少受點兒苦。
許多人患感冒、流感(H1N1)主要是不知道“取嚏法”,抑或是不了解“打噴嚏”的作用,或者是“取嚏”不徹底,沒有把侵入體內的賊風邪氣(感冒病毒)祛除干凈,這樣殘存在體內的邪氣就會和體內的正氣(血液)相搏,并不斷地大量地“復制”病毒,導致患者出現高燒、沒有食欲、感覺寒冷、咽喉干澀、咳嗽、扁導體發炎等癥狀,極少數人還會因臟腑衰竭危及生命。
針對這種經常而又不幸不斷出現的感冒,可以通過下列技術方法進行調理。
1.縫小很神奇,忍痛離開你。錯過第一階段后,那就不得不受點苦,忍著點兒痛了。盡管感冒有很多穴位都可以調理,我認為對于非專業的人士來講莫過于無名指和小指間根部(靠近小指的根部一側)的八邪之一。
八邪穴位圖
發現身體發燒時,賊風邪氣侵入我們的身體(或者說患感冒)至少已經兩天了,這個部位如果一掐肯定非常痛。沒關系,忍著痛(越痛效果越快越好),按掐半個小時后(累了中間可以緩一下,接著按掐),喝杯溫開水,休息休息半天就會好的。如果沒有發燒,發現這個部位一按也較為疼痛,這就是第二個報警訊號,采取上述方法,就能夠及時祛除風邪,預防感冒。筆者把這個調理方法稱之為“一針及時勝九針。”
2.用好合谷穴,病毒無著落。
取穴方法:拇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或拇指、食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壓處取穴。
操作方法:按掐半小時以上就能能解決問題。
合谷穴位圖
3.感冒找太沖,它會出奇功。
穴位取法:人體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或在腳面大、二趾縫上寸半許。
操作方法:感冒以后,特別是晚上可以用溫開水泡腳,同時用力按壓(注意不是按摩,否則容易皮膚受損)半個小時以上,而后喝杯溫開水,也能一次性解決問題。
太沖穴位圖
4.飛揚在腿上,感冒她幫忙。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飛揚穴的位置在小腿后面,當腓骨后緣,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按掐半個多小時;拔罐十分鐘左右,都能一次性解決問題。
5.感冒找百會,睡覺也不累。
取穴方法:百會穴在兩耳尖連線和鼻子尖連線的交匯點,此處有一個小凹坑。
操作方法:用一個指尖按住她,五十分鐘,也能一次性解決問題。
百會穴位圖
6.感冒找風府,頭頸都舒服。
傷風感冒以后,許多人就會頭疼,脖子不適,有時甚至會出現落枕,從而導致整個胳膊上部疼痛不已。這是應該找風府穴,她能幫你解決問題。
取穴方法:在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處。枕骨凸起之下,兩側肌肉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用手指按掐半小時以上。
風府穴位置
7.感冒找風門,奇效真如神
“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也叫熱府穴;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曰:“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取穴方法:人體風門穴位于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兩臂向后抬起,用中指或食指尖按壓半個小時以上。
風府穴位置
8.中府本領強,能把味覺揚。
許多人普通感冒后,胃口沒有問題,但鼻子五味難變,通氣不暢,非常別扭,這是因為中府穴的機能紊亂導致的。中府穴是肺經之募穴,又交匯于脾經和胃經,其不能正常開啟就會導致上述癥狀。
取穴方法: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是云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操作方法:按壓半個小時以上;或者拔罐十分鐘左右。
9. 過經不愈沉,就去找期門。
有的人感冒一周還不見好轉,這是因為自身免疫能力較差的緣故,中國醫學稱之為“過經不愈”,調理的方法是尋找期門穴。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操作方法:按壓半個小時以上,拔罐、艾灸10分鐘左右,都能基本解決問題。
10.咳嗽尋照海,無疾多痛快。
在感冒恢復的過程中,有些人雖然發燒、頭暈等其他癥狀已經沒有,飯也吃得香甜,但是,就是有點兒喉嚨痛、咳嗽,有的會吼聲如雷,有時這種情況還會延續半個月。這是因為風寒之邪氣盡管已被排出,但是,人體之正氣與風邪相搏過程中所受到的“損失”還有待進一步回復,所謂“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正是此意也。照海穴是八脈交會穴,能夠幫助解決這一問題,找到她就能緩解諸多癥狀,恢復元氣。
取穴方法: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操作方法:按壓半小時。
四、經絡穴位預防、調理和化解感冒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提示
1.建議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有規律,適當鍛煉,出汗后切忌立即洗冷水澡。關注身體健康,謹防風寒的侵襲,一旦發現被襲擊,就立即采取“取嚏法”,防患于未然。
2.找穴要準,按掐、按壓要“很(越疼效果越好)”、時間要夠,男左女右,操作完畢,最好喝杯溫開水,稍事休息。
3.調理感冒并非把上述方法都用到,一般根據自身狀況,一般一個穴位就能解決問題,可首選合谷穴,八邪穴以及手上其他按壓特別疼痛的“阿是穴”。
4.上述方法之中所談到的穴位,多數還可以拔罐和艾灸。
5.按掐按壓的方法適用于成人,因為此方法比較痛,越痛效果越好;穴位按掐后的兩三天會酸酸的、脹脹的,甚至會出現嘴唇一樣的“瘀斑”(幾天后就會消失),這些現象都不用擔心。
6.上述方法不推薦于嬰幼兒和少年,如果使用這些方法,不可按掐和拔罐,只可按摩和艾灸。
本文絕不是僅僅就感冒而“感冒”,主要是以此拋磚引玉,讓人們開始大膽而積極地認清西醫,回歸中國醫學,進而回歸以醫學文明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化與文明。其實,現在人們所“了解和認知”的中醫,與他們對西醫的認識差不多,都是一知半解。中國醫學絕非僅僅是現在人們所認知的“中醫”,而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其精華是經絡學說以及建立在該學說基礎之上的以按摩、針、灸、刺等為主的“無藥而醫”的超級科學。
對于中國醫學預防與調理疾病的方法的效果,總結如下:
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不試!
不試不知道,一試真奇妙!
誰試誰知道,祛病非西藥!
健康就是福,闔家樂淘淘!
對于使用這種綠色方法調理感冒的人們及其效果來講,筆者堅信:
春江水暖鴨先知,
效果如何您自明!
2011年2月20日
On Cold and Some Arts to cure based on the channel thery
(Department Of Force Managment,The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Hebei Province 065000,China)
Abstract:Common cold,especially flu, goes by the name of cosmopolitan puzzle. And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imperilled badly.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reinforce the study on cold and to discover the arts to charm off.. Cold that people have being called today is not a term of Chinese physic.It is an accustomed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 thery of Chinese medicine,the paper gives some investigations to cold and flu, analyses its hidden troubles,and specializes some arts to deal with. These ways are quite simple,useful, full of maneuverability,well effect to guard against and cure common cold and flu.
Key words: cold and flu seeing cure art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