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和為貴”的出處和原意及誤區(qū)
探索者
筆者見許多人說“和為貴”是孔子所說,其意是“和平為貴”、“和睦為貴”、“和諧為貴”等等等等。其這樣說者,有的是不知,有的是“人云亦云”,有的則是別有用心故意為之!無論居心何在,其實都是對孔子的強奸!
為正視聽,特撰此文!
“和為貴”的出處是《論語》的第一章《學(xué)而》的第十二段。
《論語·學(xué)而·1·12》:“有子1曰:‘禮2之用,和3為貴。先王之道,斯4為美5。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6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1.有子:即冉有,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稱冉子,孔子的弟子。當(dāng)時是季孫氏的家臣。孔子一再稱道:“求也藝”(《論語·雍也·6·8》),并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chuò)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14·12》)然也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5·8》)但冉求對孔子幫助極大。他說服季康子把正在衛(wèi)國走投無路的孔子迎歸魯國。后孔子認為他為季氏“聚斂而附益之”,稱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11·17》)孔子對其恩將仇報。2.禮:《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夫禮,所以整民也。”《禮記·禮運》:“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中國古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以及與其相應(yīng)的行為準(zhǔn)則和道德規(guī)范。在此,指周禮。孔子把“復(fù)禮”作為挽救東周衰亡的一劑靈丹妙藥,而稱:“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12·1》)老子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墨子則指出:儒家“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欺)親,立命緩貧而高浩(佚)居,倍(背)本棄事而安怠傲”,使人“惰于作務(wù),陷于饑寒,危于凍餒”。直接批評孔子“盛容修飾以惑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wù)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且心術(shù)不端,“繁飾邪術(shù)以營世君”,于陳蔡時茍且偷生,不能殺身成仁(《墨子·非儒下》)。3.和:適宜、得當(dāng)、得體,恰倒好處。《中庸·10》:“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所以“禮之用,和為貴”,就是“禮”的運用要以合乎于“周禮”為“貴”。其“和”不是“和平”、“和睦”之“和”,亦不是“和諧”之“和”,而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之“和”。因此,何謂“適宜、得當(dāng)、得體,恰倒好處”?就是“皆中節(jié)”,在“禮”的“節(jié)制”之中,即在“禮”中。4.斯:這、此。5.美:得意、滿意。6.節(jié):節(jié)制。對于統(tǒng)治階級來說,“禮”不僅是其特權(quán)的保障、標(biāo)志,是維系其內(nèi)部團結(jié)的規(guī)則、方式,也是強加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暴力、枷鎖。《論語·憲問·14·41》:“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在此,有子說:禮的運用以適宜、恰當(dāng),符合周禮為可貴。先王也是以此為好者,無論大禮小禮,皆是如此。但是不能一味地為適宜而適宜,為恰當(dāng)而恰當(dāng),不以禮來節(jié)制之,也不對。所謂適宜恰當(dāng),是運用的適宜恰當(dāng),而不能違背禮。其運用禮是否適宜恰當(dāng),也得用禮來判斷,用禮來節(jié)制。
譯文:有子說:“禮的運用,最可貴者是適宜。所以先王對禮的運用,也是以此為追求,事無巨細,皆是如此。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能一味為適宜而適宜,不遵守禮法。不以禮法節(jié)制,也不可取。”
因此:
1、“和為貴”,并非整句。其整句是“禮之用,和為貴。”
2、此句并非孔子所言,而是有子,即冉求所言。
3、此言是說:“禮的運用,最可貴者是適宜。”并非說什么“和平為貴”、“和睦為貴”、“和諧為貴”等等等等。
4、其中的“和”,既不是“和平”、“和睦”之“和”,亦不是“和諧”之“和”,而是《中庸·10》:“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之“和”。
5、《論語·為政·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衛(wèi)靈公·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先進·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易白沙《孔子評議上》:“少正卯以大夫講學(xué)于魯,孔子之門,三盈三虛,不去者唯顏回。昔日威嚴,幾于掃地。故為大司寇僅七日,即誅少正卯,三日尸于朝示威。弟子子貢諸人為之皇恐不安。因爭教起殺機,是誠專制之尤者矣。”不僅孔子沒有說過什么“和平為貴”、“和睦為貴”、“和諧為貴”等等等等的話,孔子也沒有什么“和平為貴”、“和睦為貴”、“和諧為貴”等等等等的思想,有的只是“攻乎”!“鳴鼓而攻之”!“誅”之!“三日尸于朝示威”等等的“專制之尤者矣”!
(請進入《研讀四書 評說孔孟》,其網(wǎng)址:http://blog.sina.com.cn/juerenqiyiminfuxiaoti)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