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這兩年來,隨著免簽政策的放松和互聯網文化的傳播,很多外國博主把目光投向東方的中國。曾經被視為是外國人來華巨大障礙的實名制、網絡、涉外居住、外幣支付等問題一個個都被順利地解決,一條對外國友人開放的道路已然暢通。于是一支以外國博主為“先鋒”的“探路人”隊伍抱著各樣興趣來華,最近更是有位頂流級的世界網紅在華輾轉各個城市,掀起了一股波及國內外“認識中國”的旋風。
在這個受益于技術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可交流距離被迅速放大,從國人“出擊”外網,到“網上大對賬”,再到今天的“甲亢哥”熱潮,我們歡迎欣賞世界人民彼此之間來往交流的盛況。但在流量成為顯學的時代中,一個人的發聲就可以廣泛吸引民眾乃至媒體,其關注也往往被一細小之物帶偏甚至蒙蔽。絕大多來華外國人無非以游客的身份入境,然后以旅游的姿態完成“探索”。多數外國游客能接觸的大多是被層層包裝的景象,其中不乏紙醉金迷般的腐化產物,而入他們眼中的不乏是某些人力求打造的表面繁榮實則丑陋的東西。他們只是從一個資本主義的環境跳到了另一個消費主義的池塘。特別是那些自帶流量光環的外國博主,在他們踏入境內一刻起就受到媒體、公司等團體的關注。與其說他們是游客,不如說他們是一塊塊待發布信息的廣告牌。
一些人覺得足以打動外國人的,無非是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蜂擁而至的人群。而這種情況如果又被一些人炒作起來,那更是往虛偽上再層層壘疊。于是展現在普通人眼前的不過是一群人沉浸在造勢的狂歡中,無論是外國游客還是圍觀民眾都被運營和廣告裹挾。如此以來,入境游客們哪怕所能接觸到的“風土人情”也要經一手包裝,他們也難以真正了解中國人民和社會,只是被告知一句“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然后不自覺地享受超國民待遇。待他們把這般印象帶到國際,究竟又能讓世界對中國多幾分了解?
在討論外來游客讓世界對中國了解增進多少的問題前,首先要清楚中國何以吸引世界來了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外人視為難以鑿通的神秘之地,而這片土地確實有一種熱情和魅力在吸引外人,特別是那些不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何事的外國人。哪怕是在1936年被重重封鎖的陜北根據地,這里也迎來了兩位外國人——一個是大家熟知的中國人民老朋友埃德加·斯諾,另一個是建國后首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從革命年代到建國后所謂的“封閉年代”,從來不缺乏外國人對中國的深入觀察和認識。在這些外國人的筆下,沒有繁榮商業和打卡景點的中國是用人民和社會建設吸引了他們。這些外國友人已然發現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中國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每一個來華外國人抱著苛刻的要求,沒有理由去要求入境游客要在中國下基層、搞調查。來華享受異域風情無可厚非,不過一個能接觸中國社會的來華外國人,應該也能察覺到這個社會的一絲呼吸,因此也有著一些辨別能力。以前馬可·波羅自中國歸來后還能自信宣揚“中國遍地是黃金”,那個時代只能對此半信半疑。如今再想憑人造的面目去宣傳“中國形象”,恐怕是連外國游客自己都覺得奇怪了。
來華外國人們懷著不同的目的,博主為了流量,獵人為了尋獵,壞人為了作奸犯科,對此大部分國人都有所認知。如今外國人的現身對許多國人來說依然是少見的現象,很多人得益于互聯網才認識到如今的國土上居然活躍如此多的“洋人”。無論對外國人熱情還是冷淡,大部分人其實只是好奇通過外人的視角來觀察所熟知的故土是一種什么樣的新奇體驗。普羅大眾不過以看客心情觀看這一“演出”,而有人希望聽到贊美,有人在尋找批評。一些人乃至媒體對此格外“熱情”,他們密切關注外國人在華的一言一行,然后希望能從中解讀出某些信息。這些人對外國人如何,其實只是想告訴自己的“同胞們”某些信息,恰恰并不關心外國人反應如何。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人與那些來華博主一樣還尚不了解我們的國家,畢竟如果真的對腳下的這片土地熟悉,又何必病態般征求匆匆別離的過客意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