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近期撰文向特朗普政府發出警示:美國當前危機的本質并非經濟表象,而在于美元霸權根基動搖、國際貨幣體系失序、國內政治極化加劇及全球治理體系崩解。值此世界秩序重構的關鍵節點,美國再度揮舞關稅大棒施壓中國,企圖延續其霸權輸血機制。然而面對36萬億美元國債的“堰塞湖”風險,這種單邊主義豪賭必將反噬自身。
冷戰后全球經濟史印證,美國慣于通過危機轉嫁維系霸權。1991年蘇聯解體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市場化改革”之名,要求中國五年內將關稅從43%降至23%。這場“休克療法”導致1994年中國出現24.1%惡性通脹,人民幣匯率由5.7驟貶至8.7,數千萬國企職工被迫下崗。同期東南亞國家更遭美元潮汐收割,三十年積累的外匯儲備被美西方金融資本洗劫。
2008年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股暴跌,華爾街金融機構破產,全球GDP增速下滑,失業率攀升,國際貿易萎縮。危難之際,無能為力的奧巴馬政府向中國求助,中國展現大國擔當,及時出手相助:增持美債至1.3萬億美元成為最大海外持有國,推出4萬億基建計劃穩定全球供應鏈,將人民幣匯率錨定在6.82-6.84區間消化美國量化寬松壓力。中國的巨大犧牲,救活了美國經濟,也無形中強化了美國的美元霸權基礎。但經濟復蘇后,美國隨即啟動“亞太再平衡”戰略,將60%海軍力量部署西太平洋,構建TPP貿易壁壘,策動南海仲裁鬧劇。特朗普政府更將對抗升級為全面貿易戰,累計加征3600億美元關稅,將1120家中國實體列入制裁清單;拜登政府延續前幾任衣缽,加大科技封鎖,“小院高墻”對華實施戰略封堵。
危機時刻求援中國,復蘇后即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這種“過河拆橋”的霸權邏輯已徹底瓦解中美戰略互信,也讓中國人民對美國的好感、信任與忍耐消磨殆盡。
當前,特朗普政府肆意將對華關稅提升至245%,甚至對零關稅且是美國最大貿易順差地的香港加征145%懲罰性關稅,實質是以關稅武器化實施經濟脅迫,試圖逼迫中國繼續為美國的經濟危機買單。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言,“這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美國的霸凌行徑已非單純經貿爭端,而是系統性戰略遏制,再次暴露了美國霸道霸凌的丑惡嘴臉和黔驢技窮的歇斯底里。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什么戰,中國更加沒什么好怕的。時至今日,如果以為向美國獻媚、向美國跪舔、向美國求饒,就能夠換來和平、換來尊重、換來發展,那是極其幼稚的。美國所謂“制裁”和“對等關稅”,撼動不了14億中國人民的決心意志。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當前美國的危機和困境,本質是其自身體制和“金融—軍工復合體”過度擴張所造成的,長期依賴發新債償舊債,軍事、金融、消費的全面透支導致系統性風險。截至2025年4月,美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債務/GDP比超120%,遠超60%國際警戒線;外國投資者持續減持美債導致流動性風險加劇,暴露其“借新還舊”模式的不可持續性。特朗普所謂“大陸隔離計劃”試圖以減免貿易和關稅壁壘為籌碼,通過“關稅談判”串聯、脅迫70余國圍堵中國,切斷中國商品和企業的國際市場準入渠道,削弱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卻忽視多極化趨勢下“去美元化”聯盟的壯大——金磚國家擴員、東盟本幣結算體系發展、中東產油國能源貨幣多元化,都在重塑全球經貿格局。這種圖謀再次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黔驢技窮,和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重塑全球貿易格局和地緣政治的野心。然而,特朗普太高估了自身能力,以為大棒之下通過綁架和勒索手段就能讓盟友就范,同時也低估了中國反擊的能量。世界經濟格局的重構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當美國繼續沉迷于“小院高墻”圍堵中國時,而它自己正被“去霸權化”高墻反包圍。
中國的應對之道清晰堅定:捍衛發展權而不謀求霸權替代,分享機遇而不輸出意識形態,構建命運共同體而非勢力范圍。全球化智庫高志凱教授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延續性證明,中國發展不依賴任何外部力量。當美國沉迷于關稅武器化時,其內部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產業空心化等結構性問題正加速霸權衰落。
也許至今美國都不明白,其自救之道不在關稅戰升級,而在霸權思維的根本轉變,是對其內部政治分裂與社會矛盾進行勵精圖治的改革,丟掉“借新還舊”式的飲鴆止渴模式,重塑實體經濟。美國必須明白:多極化不是選擇,而是文明演進的必然,是時候摒棄蠻橫與傲慢,放棄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重建國際信任,重構國際關系,與中國等國家進行平等互利合作,或許能夠擺脫其滅頂之災。否則,其國運將岌岌可危。
這一次,中國人不會再輕易對美伸出援手。美國忘恩負義的慣性讓中國認識到,幫助換不來應有的尊重與互惠,反而會強化美式霸權霸凌,讓自身陷入更被動更危險的境地。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壓、威脅和訛詐不是同中國打交道的正確方式。
這一次,習慣于轉嫁危機的美國,是時候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